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荣

作品数:10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气候
  • 5篇暴雨
  • 3篇雨强
  • 3篇雨型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特征
  • 3篇暴雨过程
  • 2篇气候变化背景
  • 2篇区域性暴雨
  • 2篇区域性暴雨过...
  • 2篇降雨
  • 2篇暴雨强度
  • 2篇长江
  • 1篇地区干旱
  • 1篇短历时
  • 1篇灾害
  • 1篇三峡水库
  • 1篇水库
  • 1篇气候事件
  • 1篇连阴雨

机构

  • 10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北京市气候中...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作者

  • 10篇王荣
  • 3篇叶殿秀
  • 3篇刘焕彬
  • 3篇肖潺
  • 3篇邱粲
  • 2篇王遵娅
  • 2篇高荣
  • 1篇张思齐
  • 1篇李威
  • 1篇陈鲜艳
  • 1篇曹洁
  • 1篇王冀
  • 1篇董思言
  • 1篇邹旭恺
  • 1篇任玉玉
  • 1篇张存杰
  • 1篇赵珊珊
  • 1篇张君枝
  • 1篇韩振宇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山东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技与创新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市短历时暴雨的强度及雨型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利用1961—2017年北京观象台站逐分钟降雨资料,根据《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建立了北京市1961—1990年和1991—2017年两个气候态下的暴雨强度公式和2 a重现期下历时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以5 min为时间段的设计暴雨雨型。结果表明:1)P-Ⅲ型分布曲线对北京市两个气候态下各历时降雨量的拟合效果最好,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最高。2)对比1961—1990年和1991—2017年暴雨强度公式,整体而言,后者各历时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值较低,但随着重现期的增大,两者的雨强差值也增大。3)1961—1990年和1991—2017年短历时雨型的雨峰位置系数分别为0.436和0.382,2 a重现期下前者的各历时雨峰位置比后者提前,各历时累积降雨均在初期增长较慢、雨峰前后增长较快,之后增速明显减缓。
袁冯张君枝王冀王荣
关键词:气候变化
未来50a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预估被引量:18
2018年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也将发生变化。本文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 5)中26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对不同预估情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50 a(2021—2040年和2046—2065年)两个时期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的变化进行定量预估。结果表明:未来50 a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呈由北向南风险强度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由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2.6情景至RCP 8.5情景,长江北部地区洪涝灾害风险逐渐增加,而干旱灾害风险变化略有差异。在RCP 8.5情景下,未来50 a第二个时期(2046—206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风险为所有情景中最大,高于IV级(包括IV级)的面积增加,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地区为V级干旱灾害风险与IV级洪涝灾害风险叠加区域,而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为干旱与洪涝灾害最高等级风险(V级)叠加区域。
尹晓东董思言韩振宇王荣
关键词:干旱洪涝RCP
基于动态聚类分析的济南暴雨过程雨型特征
2020年
城市设计暴雨的雨型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城市降雨径流模拟计算的关键输入数据,直接影响着排水工程投资和城市水安全,影响着城市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精度,对推求科学的城市设计暴雨的雨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济南国家气象观测站2004—2018年203场暴雨数据,采用动态K均值聚类方法将其分为4种雨型分类,即前期型、中期型、后期型和均匀型。结果表明,济南暴雨主要为前期型占52.7%,中期型占22.2%,后期型和均匀型二者所占比例相近,分别占14.3%和10.8%。济南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之间,占总暴雨次数的71.4%,前期型降雨发生频次占绝对优势,占38.4%。前期型多为短历时大雨强降雨,而均匀型多为长历时小雨强降雨,中期型和后期型介于二者之间。
刘焕彬曹洁邱粲邱粲
关键词:暴雨过程雨型降雨强度
1961-2020年中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4
2023年
利用全国24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长序列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上采用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客观判别标准和综合评估模型,对1961-2020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日期、发生频次以及过程的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高温强度和综合强度等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平均每年发生4次,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6月18日,末次结束日期平均为8月31日.平均每次过程覆盖760站、高温强度36.4℃、持续日数13天.(2)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明显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显著推后,整个高温期大幅变长;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发生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特征,1990s以后维持高位;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先减弱后增强,1980-2020年增强趋势显著;区域性高温过程的覆盖范围显著增大、持续时间显著变长、综合强度显著增强.(3)近60年,我国历年区域性高温过程的首次开始时间和末次结束时间,高温期长度及高温过程发生频次等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在1987年由弱转强,并在2002年进一步突变增强.同时,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综合强度分别在1998、2016和2012年前后突变增加和增强.总体而言,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灾害趋于严重.
王荣王遵娅高荣叶殿秀
关键词:气候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阴雨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86站1961-201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该地区年连阴雨日数、过程次数、总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连阴雨日数有70-130d/a、连阴雨过程次数有7-12次/a、连阴雨总雨量为500-1300mm/a、年均连阴雨强度为8-10mm/d,连阴雨过程持续时间多在8-11d/次左右。其中连阴雨日数和频次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连阴雨总雨量呈东南多西北少、雨强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近5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年连阴雨日数、连阴雨过程频次、连阴雨总雨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3.8d/10a、0.3次/10a、18.5mm/10a,其中连阴雨日数、频次减少趋势显著;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2mm/(d·10a)。空间上,西部连阴雨日数、过程次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东部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大部地区连阴雨总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西部尤为突出。突变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存在突变年份,各统计因子突变主要集中在1991-2011年,连阴雨日数减少突变发生在2003年,2006年起减少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连阴雨频次突变发生在2004年,2010年起减少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连阴雨总雨量突变发生在2006年,但这种突变不显著;连阴雨降水强度于1992-1994年发生突变,2010年起增加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
王荣邹旭恺
关键词:连阴雨长江中下游
不同年限降雨资料编制暴雨强度公式适用性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依据济南气象站1961年—2017年的分钟降雨资料,采用年最大值选样法构建11个历时的雨量系列,应用皮尔逊-Ⅲ型分布、耿贝尔分布和指数分布进行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求参数,得到1961年—2017年、1971年—2017年、1981年—2017年、1991年—2017年等4个不同年限降雨资料的暴雨强度公式。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拟合公式的平均绝对均方差和相对均方差均满足规范要求,其中1991年—2017年降雨资料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得出的降雨强度最大,符合济南市的降雨规律,更偏安全。结果表明,在编制暴雨强度公式时,选取不同的降雨年份作为样本,其暴雨强度公式的计算结果会有所不同。不能仅仅以长期降雨资料为依据,应根据样本特点,分析判断数据段的选取方法,以使得到的设计暴雨强度更加合理。
刘焕彬邱粲王荣
关键词:暴雨强度公式
1961—2016年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气候特征被引量:28
2019年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叶殿秀王遵娅高荣王荣肖潺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
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指标构建及近60年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综合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本文利用经过均一化订正的长江流域共669个气象站近60年(1961—2020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相对阈值和绝对阈值相结合的极值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高温事件、极端低温事件、极端干旱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识别,分析了年发生频率和线性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情况,构建了多个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指标,比较客观地给出了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气候综合危险性等级较高,虽然自1961年以来综合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线性减少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明显偏高.通过对不同极端气候事件危险性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干旱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与全国他其区域相比较,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干旱发生的危险性等级都在中级以上,说明长江流域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降水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增加趋势,危险性等级指数分析表明,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西部、江西大部、湖北南部等地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危险性很高;近60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更加频繁,但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危险性等级较低;近60年长江流域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但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危险性不断增加,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相伴而生的高温干旱复合型事件频繁发生,极端降水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在全国的占比不断升高,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越来越严重,说明长江流域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
张存杰肖潺李帅珠杰桑布任玉玉张思齐王荣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气候变化长江流域
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
2024年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指标,对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识别,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地区近三分之二的暴雨以区域性过程形式出现,平均每年区域性暴雨过程有8.4次,主要出现在5—9月,尤以6—7月为集中发生时段。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开始日期多年平均为5月8日,末次结束日期为9月17日。平均每次过程的暴雨覆盖范围为8.6站,持续时间1.3 d,平均暴雨强度为74.7 mm/d。(2)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频次存在2~3 a和8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平均区域性暴雨过程覆盖范围存在4~6 a和8~11 a周期变化。(3)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首次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无明显变化,发生期显著变长;发生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持续时间、平均覆盖范围、平均综合强度也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平均暴雨强度呈增强趋势。(4)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突变现象。【结论】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回应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社会关切等提供科学支撑。
王荣叶殿秀肖潺赵珊珊陈鲜艳李威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降水三峡水库
气候变化背景下济南短历时暴雨强度及雨型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城市暴雨强度和暴雨雨型的确定是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根据济南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7年分钟降水数据,采用概率分布模型、芝加哥法及同频率法,研究济南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1991—2017年等4个不同年代下短历时暴雨强度和雨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南短历时强降水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增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大的趋势较明显;短历时和长历时强降水都主要集中在降水过程的前半程且有推后的趋势时段。建议每隔10年或当暴雨强度变化率超过5%时,对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
刘焕彬邱粲王荣
关键词:短历时暴雨强度雨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