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姣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育
  • 3篇数学
  • 2篇衔接
  • 1篇信息技术
  • 1篇学科
  • 1篇学习创新能力
  • 1篇学衔
  • 1篇折纸
  • 1篇知识
  • 1篇知识衔接
  • 1篇适应性
  • 1篇数学教育
  • 1篇提升教师
  • 1篇中小学数学
  • 1篇中小学衔接
  • 1篇项目式
  • 1篇小学数学
  • 1篇教育科研
  • 1篇教育科研能力
  • 1篇教育衔接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刘姣
  • 1篇梁威
  • 1篇卢立涛

传媒

  • 2篇中学数学杂志
  • 1篇北京教育(普...
  • 1篇中国电化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学校项目式科研: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新模式
2020年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应对时代变化、解决教育教学新问题、激发专业活力的持续推动力。通过学校项目式科研,塑造高素质、专业化、有生长力的教师队伍,引导其主动参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是学校创新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
李荔萍高筱元潘群晖刘姣苏幼园
关键词:学习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应对
信息技术解决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行动研究--基于设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理念被引量:9
2016年
针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中,出现的有效性低、"只见技术不见人"或者"技术只是工具"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设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理念"及其流程,旨在提供一种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思路。同时,以信息技术解决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为例,对这一理念进行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提炼了"基于设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理念"的3大关键特征:(1)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设计,是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前提;(2)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是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教学的保障;(3)"大循环内嵌小循环"的循环迭代模式,是研究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该文是对已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的不断探索,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梁威刘姣卢立涛郭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融合中小学衔接知识衔接数学教育
初中折纸与数学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3年
折纸具有直观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特征,是开展初中数学课后拓展与跨学科活动的有效载体.初中折纸与数学课后服务课程可兼顾社会情境与真实情境,注重跨学科的背景与知识,形成以数学为主线,融合科学、技术、艺术、工程等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课程实施中可采用基于任务的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获得数学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刘姣张旖澈
关键词:跨学科科学教育
基于学习适应性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解决方案——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项目为例
2021年
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始终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本研究认为衔接不良很大程度源自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不足,我们从学习适应性的角度,通过理论建构、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项目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要素涉及内外因两大层面:内因层面有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自我监控,外因层面特指学校学习环境.研究以改善"学习媒介"为切入点,提出解决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三条路径:(1)"学习媒介"本身要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内部对数学学习的适应;(2)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媒介"促进学生个体内部对数学学习的适应;(3)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媒介"的使用,促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得到改善.
梁威刘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