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影
-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血浆MMP-2、MMP-9、CNP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出血量的关系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型利钠肽(CNP)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出血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颅内出血患儿72例作为观察组,将72例患儿按照神经功能缺损将其分为轻型组26例、中型组29例、重型组17例,按照出血量分为小量组25例、中量组31例、大量组16例,分析颅内出血患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出血量与患儿血浆MMP-2、MMP-9、CNP含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MMP-2、MMP-9以及CNP水平均较对照组儿童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儿血浆MMP-2、MMP-9以及C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且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血量患儿血浆MMP-2、MMP-9以及C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且大量组>中量组>小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患儿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浆MMP-2、MMP-9以及CN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颅内出血患儿出血量与血浆MMP-2、MMP-9以及CN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其血浆MMP-2、MMP-9以及CNP水平高于健康新生儿,并且血浆MMP-2、MMP-9以及CNP水平与患儿神经功能缺损、出血量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的相关参考指标。
- 王娇张立海王显鹤聂晶聂影顾镜月
-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基质金属蛋白酶-2C-型利钠肽
- 早产儿脑损伤外周血TLR2及IL-6水平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究早产儿脑损伤外周血中Toll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及白介素一6(interleukin 6,IL-6)水平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60例,其中32例早产儿为脑损伤组,余28例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各组新生儿血清中TLR2及IL-6水平并进行比校。结果:出生后第1、3、7天,早产儿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中TLR2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脑损伤组血清中TLR2及IL-6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组血清TLR2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TLR2及IL-6的激活参与了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TLR2和IL-6水平呈正相关性,提示TLR2可能作为上游因子通过激活细胞因子IL-6而起作用。
- 王显鹤邢伟张晓波聂影
-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IL-6
- 奥拉西坦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RGMa的表达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检测HIBD大鼠脑组织中排斥导向因子A(RGMa)的表达变化,探讨奥拉西坦对HIBD大鼠RGMa表达的影及其对神经损伤的修复及保护作用。方法:将135只新生7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45只),缺氧缺血组(HIBD组,45只)和奥拉西坦治疗组(45只),每组分为12h、24h、48h、72h、7d五个亚组。sham组只做左侧颈总动脉分离,不做缺氧处理,HIBD组及奥拉西坦组做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及缺氧处理,分别于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 L/kg和奥拉西坦100mg/kg,分别于术后12h、24 h、48 h、72 h、7d断颈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皮质及海马中RGMa表达。结果:sham组,可见RGMa有微量表达,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HIBD组:RGMa阳性细胞在造模12h开始表达,24h升高,48h达高峰,此后逐渐降低,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拉西坦治疗组各时间点RGMa表达均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组和奥拉西坦治疗组阳性细胞数均多于sha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BD时脑组织中RGMa表达增多,参与脑损伤,奥拉西坦能通过抑制RGMa大量表达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与修复。
- 丁兰兰王显鹤刘喜凤杨占双吴祥红王娇聂影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 医学模拟教学在住院医师传染病防控能力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医学模拟教学在住院医师传染病防控能力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4月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4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观察组采取医学模拟教学法,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评分及熟悉度评分、满意度评分、综合评价评分。结果观察组培训后的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评分分别为(96.3±13.1)分、(95.1±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18.1)、(80.3±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培训后的熟悉度评分、满意度评分、综合评价评分分别为(151.3±22.1)分、(97.2±11.2)分、(365.3±1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8±14.2)分、(81.9±12.4)分、(319.4±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模拟教学在住院医师传染病防控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显著提高参训学员掌握传染病突发事件卫生应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对传染病突发事件应的对能力,也提高了对培训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孙华威梅梅聂晶杨占双董静聂影张智勇
-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学住院医师
- PDTC对1型糖尿病肾病小鼠VEGF、PEDF表达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T1DN模型,观察对照组、T1DN组及PDTC组的实验结果,研究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二者表达的影响,探讨PDTC在糖尿病早期使用对糖尿病肾病(DN)的发展影响。方法:36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T1DN组及PDTC组,每组12只,将STZ用柠檬酸缓冲液配制为20mg/mL的STZ注射液,以0.1mL/10g对T1DN组、PDTC组小鼠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给予盐水注射,成膜后(空腹血糖≥16.7mmol/L,C肽≤0.8ng/mL),PDTC组腹腔注射PDTC 60mg/kg隔日一次,持续2周,另外两组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1DN组、PDTC组连续4周出现尿微量白蛋白,C肽≤0.8ng/mL,考虑1型糖尿病肾病成膜。小鼠记录体质量后麻醉,拔眼球采血分离血清检测BUN,Cr、HbA1c,FINS,随后处死并观察肾脏,胰腺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VEGF、PEDF表达水平。结果:T1DN组、PDTC组小鼠BUN,Cr、FINS及β细胞功能指数降低,HbAlc增高(P<0.05);与T1DN组相比,PDTC组小鼠BUN,Cr、FINS及β细胞功能指数升高,HbAlc降低(P<0.05)。T1DN组小鼠肾组织中VEGF的表达增高,PEDF的表达降低;PDTC组小鼠肾组织中VEGF的表达降低,PEDF的表达增高。光镜下T1DN组胰腺萎缩,胰岛数量明显减少,伴胰岛萎缩,体积变小,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疏松淡染,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肿大,肾小球毛细血管丛清晰,PDTC组病理改变轻于T1DN组。结论:PDTC在糖尿病肾病小鼠中下调VEGF、上调PEDF的表达,对1型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
- 杨慕涵王显鹤董静聂影王丽敏杨占双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小鼠PDTCVEGFPEDF
- 黄芪当归合剂对梗阻性肾病大鼠E-cadherin和α-SM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合剂(A&A)在梗阻性肾病中抗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0只,模型组10只(单侧输尿管结扎,UUO组),治疗组(A&A组)10只。于术后14d处死,留取肾组织。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E-cadherin和α-SMA蛋白表达。结果:1 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到UUO组出现明显的纤维化表现;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E-cadherin的下调伴有α-SMA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14d E-cadhelin蛋白下降(P<0.05),E-cadhelin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黄芪当归合剂的抗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EMT进程发挥作用。
- 李丽王长山李怀荆杨占双聂影杨松聂晶
- 关键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UUOE-CADHERIN
- 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颅内出血43例临床分析
- 目的:对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25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其中43例是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发病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误诊8例,死亡2例.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
- 王娇张立海王显鹤聂晶聂影梅梅陈秀华
-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病理特征疾病预防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NLRP3的变化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大鼠发病机制中NLRP3蛋白的变化。方法:将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HIE组、Sham组、Control组,20只/组。HIE组采用改良Rice法,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92%N2+8%O2缺氧2.5h,创建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Sham组同上述手术过程,不给予右颈总动脉结扎,无缺氧处理,Control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造模后6h和7d时间点进行检测。应用HE染色观察三组新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Nissle染色观察各组模型脑组织尼氏小体的差异;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LRP3蛋白表达。结果:各时间点HIE组与Sham组及Control组比较NLRP3蛋白表达分别高于Sham组和Control组(P<0.05),且脑组织缺氧缺血7d后NLRP3表达较6h水平增高(P<0.05)。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及发展过程可能与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启动有关。
- 李蕊王显鹤张晓波聂影
- 关键词:NLRP3缺氧缺血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