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明秀

作品数:4 被引量:65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贮藏
  • 2篇贮藏过程
  • 2篇磷虾
  • 2篇南极磷虾
  • 2篇副溶血性
  • 2篇副溶血性弧菌
  • 2篇
  • 1篇毒力
  • 1篇毒力菌株
  • 1篇毒性
  • 1篇迁移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现状
  • 1篇菌株
  • 1篇控制策略
  • 1篇扩增
  • 1篇环介导等温扩...
  • 1篇海产
  • 1篇海产品
  • 1篇赋存

机构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4篇曹明秀
  • 3篇沈晓盛
  • 3篇张海燕
  • 2篇韩小龙
  • 1篇王媛
  • 1篇顾润润

传媒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我国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分析被引量:56
2015年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食源性致病菌,是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菌。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高达495.1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掌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近十年的流行病学概况,同时选取了我国24个大中型海产品主要消费城市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副溶血性弧菌的整体检出率、时空变化以及品种间差异3个方面逐一分析了2006年-2013年期间各城市的污染调查数据。并对该菌在污染源头、流通、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51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我国因食用海产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韩小龙张海燕曹明秀沈晓盛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控制策略
南极磷虾中氟在贮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毒性评价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生活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储量巨大,营养丰富,其开发利用无疑是缓解人口增加和优质蛋白短缺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高氟一直是限制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南极磷虾中...
曹明秀
关键词:南极磷虾迁移贮藏毒性
文献传递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检测上海市售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菌株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对上海市8-10月市售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菌株(tdh和trh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共检测贝类样品180份,6个常规品种,实验同时采用PCR测定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含tdh和tr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市售贝类中的检出率分别是12.77%和11.66%,PCR的分析结果为11.11%和7.78%。对分离的毒力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后发现了2株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株为毒力基因双阳性菌(tdh+/trh+)。2株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条带型相似度较高(相似度>90%)。这些结果表明上海市售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菌株存在一定的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双阳性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的出现值得关注,应对各血清型菌株尤其是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情况加强监测。PCR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LAMP方法适用于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力菌株的检测分析。
韩小龙张海燕曹明秀沈晓盛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南极磷虾贮藏过程中氟赋存形态转化与其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以TVB-N(挥发性盐基氮)和TBARS(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作为品质指标,模拟食品的贮藏条件,分析南极磷虾中氟的赋存形态转化与其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新鲜解冻后的南极磷虾分别暴露在常温(20℃)10 h、冷藏(4℃)28 h后,其TVB-N值分别由9.85 mg/100 g增加到31.96 mg/100 g和30.19 mg/100 g,超过海虾中规定的限量要求(30 mg/100 g);冷冻(-20、-40、-80℃)6个月后,其TVB-N均未超过30 mg/100 g。TBARS值在常温(20℃)8 h、冷藏(4℃)20 h后,均超过1 mg MDA/kg,之后进一步氧化其值下降;冷冻(-20、-40、-80℃)6个月后,TBARS值均未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冷冻(-20、-40、-80℃)6个月、冷藏(4℃)28 h和常温(20℃)12 h下南极磷虾中的总氟含量几乎不发生变化;游离态氟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含量均增高,且存明显差异性(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氟含量变化与TVB-N和TBARS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对氟的形态转化有较大的影响。
曹明秀张海燕王媛顾润润沈晓盛
关键词:南极磷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