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娅娅 作品数:8 被引量:131 H指数:7 供职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历史地理 生物学 更多>>
中美母语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 写作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学习和工作中都离不开写作。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在语文能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则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载体和依据。本论文针对我国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的编写与学... 冯娅娅关键词:高中语文 母语教学 教材编写 写作部分 文献传递 基于MODIS数据和GWLR的甘肃省火灾风险模型与区划 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甘肃省2000~2014年MCD45A1数据产品,建立了火灾风险评估的GWLR和BLR模型,从省域和较长时间尺度上进行火险风险的模拟,并进行火险区划。研究表明:GWLR比BLR模型的AICc值更小,可靠性、区分性更强,更适于火灾建模。甘肃省内火点多集中于坡度低于25°,海拔介于1 000~3 000m,坡向介于0°~90°,年均温3℃~11℃,降水量200~400mm,距离公路更近的区域,以及NDVI>0.6或NDVI<0.3,0.2 王卫国 潘竟虎 冯娅娅 李真 董磊磊关键词:火灾风险 火险区划 中国农村深度贫困的空间扫描与贫困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32 2020年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贫困的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了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GIS空间分析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模拟了省域、市域和县域3个尺度下的自然致贫指数与社会经济消贫指数,进一步计算获得了3个尺度下的贫困压力指数,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借助Flexible空间扫描探测识别出深度贫困县,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主导致贫因素,并提出差别化的减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省域、市域、县域3个尺度的自然致贫指数和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呈现出明显的"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空间分布一致性不高,县域尺度更为破碎。以黑河-百色线为界,县域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状态。识别出的全国贫困县共计655个,主要分布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②3个尺度下,空间扫描识别出的贫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县域尺度下识别出208个深度贫困县,多位于省际边缘区。③地理探测器识别出深度贫困县的7个致贫主导因素,按照主导因素将深度贫困县划分为地形要素制约型、区位交通制约型、经济收入制约型和生态环境制约型4类。 潘竟虎 冯娅娅基于夜间灯光的中国房屋空置的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18 2017年 以中国295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构建"鬼城"指数模型,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地级行政单元"鬼城"现象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鬼城"现象较为鲜见,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处山区的一些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城市则是"鬼城"现象的典型代表;从全国范围看,"鬼城"指数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北方>中部>南方的趋势;"鬼城"指数较高的地级单元集聚性个体差异较小,"鬼城"指数较低的单元集聚性个体差异则较大;"鬼城"的热点区域形成"丁"字格局,冷点分布则比较破碎;随着城市等级的降低,"鬼城"指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且指数的分布区间由离散态向集中态逼近。 董磊磊 潘竟虎 冯娅娅 王卫国关键词:ESDA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的空间模拟分析 被引量:9 2018年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贫困的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各县域的自然致贫指数和社会经济消贫指数,并在分析贫困内在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明晰了空间贫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自然因素是现阶段中国县域主要的致贫原因,全国县域自然致贫指数的分布呈现出明显随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自北而南、自西而东逐次呈带状排列分布。社会经济因素对贫困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破碎,各省区内部县域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大大高于自然致贫指数的变异系数。全国贫困压力指数以"黑河-百色"一线为界,东中西差异显著,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识别的贫困县与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县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重合性。 冯娅娅 潘竟虎 杨亮洁关键词:农村贫困 BP神经网络 GIS 甘肃省潜在生态承载力估算 被引量:11 2017年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研究其潜在植被生产力的空间格局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对甘肃省气候要素进行空间化的基础上,利用分类回归树模型计算甘肃省的潜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和潜在NDVI数据对甘肃省的潜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法估算了全省14个市州的潜在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甘肃省潜在NDVI和潜在NPP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全省潜在NDVI和潜在NPP的平均值分别为0.277和272.315 g C·m^(-2)。各市州的潜在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南北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格局,甘南州的潜在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为11.616 hm^2·人^(-1),嘉峪关市的潜在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小,仅为0.228 hm^2·人^(-1)。 潘竟虎 冯娅娅关键词: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近40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2013年 以可可西里地区1970s地形图和1990s、2000-2011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数字化和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83个面积大于10 km2湖泊变化数据,并对湖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70s初期至2011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变化过程,其中1970s-1990s期间湖泊面积普遍减小,1990s-2000年湖泊出现扩张,并在2000年恢复到1970s湖泊规模,2000年之后湖泊面积急剧增大。2)2000-2011年间,可可西里地区不同规模等级湖泊整体呈扩张趋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湖泊数量最多,亦分布最广,一些湖泊由于扩张迅速出现湖泊合并或湖水外泄情况;面积呈减少趋势或波动起伏的湖泊数量较少,零散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湖泊动态变化与其自身补给条件或与下游湖泊(河道)存在水力联系有关。3)在研究时段内,降水增多、蒸发减少是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扩大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分释放是次要原因。 姚晓军 刘时银 李龙 孙美平 罗晶 冯娅娅关键词:湖泊变化 青藏高原 基于遥感和GWR的兰州中心城区夏季热场格局及与土地覆盖的关系 被引量:10 2018年 兰州是河谷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利用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定量反演兰州中心城区1990—2015年的夏季地表温度,分别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拟合土地覆被变化比例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分析其空间非稳定性。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兰州市中心城区夏季地表温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的未利用地,黄河流经的河谷盆地温度较低;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也呈现出先下降后增长的特点。土地覆被变化比例对地表温度的变化影响显著,且二者之间存在空间上的非稳定性,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是产生空间非稳定性的主要原因。OLS回归模型会高估或低估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增温或降温能力,GWR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OLS模型,能够更直观准确地量化土地覆盖比例与地表温度二者关系的空间非稳定性时空格局。 董磊磊 潘竟虎 王卫国 冯娅娅关键词:地表温度 土地覆被 地理加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