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强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钢轨
  • 2篇轮轨
  • 2篇钢轨打磨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行为
  • 1篇撒砂
  • 1篇喷涂
  • 1篇偏转
  • 1篇偏转角
  • 1篇利用率
  • 1篇轮轨滚动
  • 1篇轮轨滚动接触
  • 1篇磨石
  • 1篇磨削力
  • 1篇静电喷涂
  • 1篇轨面
  • 1篇SIO
  • 1篇60KG/M...
  • 1篇MATLAB

机构

  • 5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郑州机械研究...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作者

  • 5篇王文健
  • 5篇林强
  • 3篇郭俊
  • 3篇刘启跃
  • 1篇顾凯凯
  • 1篇丁昊昊
  • 1篇韩永超

传媒

  • 2篇铁道学报
  • 1篇表面技术
  • 1篇高速铁路新材...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钢轨轨面静电喷涂SiO_(2)增黏颗粒行为与利用率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为了改善传统撒砂过程中SiO_(2)增黏微粒利用率低的问题,将静电喷涂技术引入轮轨增黏领域,研究不同喷涂参数与颗粒粒径对SiO_(2)微粒行为与利用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比分析静电喷涂微粒与传统撒砂的增黏效果。方法利用Gema静电喷枪与静电喷涂动态试验平台进行喷涂试验;利用MJP-30A轮轨滚动磨损与接触疲劳试验机进行轮轨黏着与磨损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OM)对SiO_(2)微粒吸附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并通过电子天平测量与计算轨面颗粒量与颗粒利用率。结果相较于未施加静电电压,静电电压为90 kV时轨面颗粒量提升了3.8倍。静电电压由30 kV增加至70 kV时,颗粒利用率提升约60%;当静电电压进一步增加至90kV时,由于颗粒带电量趋于饱和,颗粒利用率仅提升10%。SiO_(2)微粒利用率随着喷嘴高度与颗粒粒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喷嘴高度为25cm且颗粒粒径为300目时颗粒利用率最高,可达60%;300目SiO_(2)微粒在静电电压为90kV时,随着喷枪移速的增大,喷枪在单位距离上喷涂时间相对减少,使得喷涂在钢轨轨面的颗粒量降低。90kV静电喷涂SiO_(2)微粒增黏时,最大黏着系数接近传统撒砂增黏,有效作用时间是传统撒砂的2.2倍,轮轨磨损率仅为传统撒砂增黏的75%与65%,轮轨损伤显著减轻。结论利用静电喷涂技术可以有效提升SiO_(2)微粒在钢轨轨面的利用率,并提升颗粒在轨面的吸附性;静电喷涂SiO_(2)微粒增黏与传统撒砂增黏的黏着系数相近,且轮轨磨损率更低。
黄启芮张沭玥王文健王文健林强林强
关键词:静电喷涂
基于MATLAB的60kg/m钢轨预打磨模式设计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考虑到钢轨打磨列车磨石对60kg/m钢轨轨头不同区域打磨能力的差异,建立轨头不同弧段打磨量与打磨功率的线性关系,采用三次样条曲线对钢轨轨头型面进行精确拟合;针对GMC-96打磨列车,考虑到轨头不同弧段对打磨精度的影响、轨头各个区域打磨面积不同,采用MATLAB编程优化得到预打磨磨石的最终排布角度;基于打磨深度一致性提出磨石打磨功率的制定方法,设计较优的钢轨预打磨模式;根据磨石角度及打磨面积确定轨头上每个磨石的具体位置,获得钢轨打磨后型面。基于打磨前后钢轨型面的对比分析,提出评价钢轨打磨质量的方法;磨石打磨功率能否自由设定对钢轨打磨深度一致性有重要影响。
林强张科元韩永超郭俊王文健刘启跃
钢轨打磨过程中磨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钢轨打磨实质上是砂轮与钢轨之间的磨削行为,建立钢轨打磨单颗磨粒磨削过程的物理模型,分析得出影响磨削力的相关因素,推导出钢轨打磨过程中磨削力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打磨压力对切向磨...
韩永超张科元林强顾凯凯王文健郭俊
关键词:钢轨打磨
文献传递
考虑磨削过程的钢轨打磨小车动力学行为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建立砂轮-钢轨磨削力接触模型是打磨小车动力学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磨削理论和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建立单颗磨粒的磨削力数学模型,根据试验测量结果统计磨粒在砂轮表面水平间距和突出高度的分布;将单磨粒磨削力扩展到整个砂轮-钢轨磨削区域,得到钢轨打磨过程中磨削力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修正该模型。利用SIMPACK建立打磨小车动力学模型,使用联合仿真方法引入上述磨削力模型,分析曲线参数及轨道不平顺对打磨小车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磨削力接触模型适用于钢轨打磨过程;考虑磨削过程的打磨小车动力学性能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曲线半径越大,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越小;曲线超高越小,打磨小车曲线通过性能越好。
张科元林强王文健郭俊刘启跃
关键词:磨削力钢轨打磨动力学行为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机制与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9
2022年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和轴重的提高,轮轨接触疲劳问题成为铁路研究的重点和难题,它不仅增加车轮和钢轨维护成本,还直接危及列车行车安全。针对常见的轮轨接触疲劳损伤类型与损伤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了目前轮轨接触疲劳损伤的主要预测方法和模型。从轮轨材料、第三体介质和环境温度3个方面综述了轮轨接触疲劳损伤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用于预测轮轨接触疲劳损伤的安定图与损伤函数等方法模型,探讨了未来轮轨接触疲劳损伤预测亟需开展的研究内容。
谢瑜龙丁昊昊林强周韶博王文健刘丰收刘启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