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正

作品数:11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膝关节
  • 4篇关节
  • 3篇全膝关节
  • 3篇全膝关节置换
  • 3篇膝关节置换
  • 3篇关节置换
  • 2篇单髁
  • 2篇单髁置换
  • 2篇单髁置换术
  • 2篇置换术
  • 2篇人工假体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假体
  • 2篇骨肿瘤
  • 2篇股骨
  • 2篇恶性
  • 1篇短期疗效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小板血浆

机构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江正
  • 8篇尹宗生
  • 4篇陆鸣
  • 4篇胡勇
  • 4篇胡博
  • 3篇徐生林
  • 3篇曹坤
  • 2篇张辉
  • 2篇王伟
  • 2篇余涛
  • 2篇张硕
  • 1篇高维陆
  • 1篇刘必全
  • 1篇黄斐
  • 1篇周健
  • 1篇马广文
  • 1篇尹力
  • 1篇钟林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组织工程学技术被引量:12
2010年
背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认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其应用中的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9-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low back pain,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9-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椎间盘突出致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结果与结论:慢性下腰痛部分是椎间盘本身内部结构病变导致的。自然退变和机械压力改变导致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神经纤维通过破裂的纤维环长入到椎间盘的内部,椎间盘内的髓核等组织破裂后能够刺激周围产生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刺激神经产生疼痛;腰部机械压力的改变,炎症因子进一步刺激神经导致疼痛加重。治疗盘源性下腰痛,传统手术治疗如椎间盘切除、腰椎融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等会牺牲正常脊柱的高度和脊柱节段的活动,促进椎间盘的再生和椎间盘置换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故组织工程方面治疗盘源性腰痛成为新的热门。
江正尹宗生
关键词:椎间盘腰痛疼痛
射频消融应用于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的效果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在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四肢骨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术合并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40例)仅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术,对比探讨射频消融在对肿瘤复发率、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功能恢复等方面的作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18个月随访。观察组的手术时间[(121.07±16.69)min]比对照组[(102.21±18.24)min]长,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52.91±11.51)mL]较对照组[(610.27±13.70)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复发率约为10.5%,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1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3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功能方面观察组的评分[(22.72±6.56)分]高于对照组的[(19.53±5.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以显著提升四肢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胡博胡勇徐生林曹坤江正阙玉康
关键词:骨肿瘤射频消融术
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遗忘程度的比较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分别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上的差别,并通过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FJS)评分系统分析二者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同期行单侧膝关节UKA与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共60例,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UK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3.9±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2.4±1.5)kg/m^2。TK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5岁,平均(62.6±5.6)岁;BMI平均为(22.0±1.1)kg/m^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FJS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3±3.9)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UKA组FJS评分分别为(70.6±3.3)分、(71.8±3.2)分;TKA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FJS评分分别为(59.3±3.1)分、(59.8±2.4)分;两组患者在同一随访时间段内组间FJ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间FJS评分在同一随访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UKA组的HSS评分明显优于TK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面,接受UKA的患者比接受TKA的患者假体的自我化程度更高,初期疗效也更加明显。
王家伟尹宗生马广文黄斐江正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单髁置换术人工关节主观感受
富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对BMSCs在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成骨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富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leucocyte-and platelet-rich plasma,L-PRP)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兔模型中,对BMSCs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取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0-3.0 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A、B、C、D 4组(n=6),建立双侧ANFH模型。取髂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并鉴定;采用Landesberg方法制备L-PRP。ANFH动物模型修复方法:A组单纯行髓芯减压,B组行髓芯减压联合L-PRP移植,C组行髓芯减压联合BMSCs移植,D组行髓芯减压联合BMSCs及L-PRP移植。术后2、4、8周摄X线片,观察髋关节和骨缺损灶骨密度变化,并行Lane-Sandhu X线评分评价成骨情况;取各组股骨头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及血管计数、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检测。结果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均显示各组骨缺损呈现不同程度骨再生。术后2、4、8周,Lane-Sandhu X线片评分、血管计数、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显示:C、D组明显优于A、B组,D组优于C组,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RP在治疗兔ANFH模型中对BMSCs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为临床髓芯减压联合BMSCs及L-PRP治疗ANFH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家刘尹宗生王伟陆鸣江正高维陆张硕余涛
关键词:BMSCS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骨分化
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周围混合药物注射与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目前对于膝关节周围混合药物注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术后镇痛方面,较少涉及到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引流量等指标,而且与神经阻滞对比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与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镇痛作用。方法:纳入于2016-06-01/10-31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58例,按镇痛方案分成2组,每组29例。关节注射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100 m L(罗哌卡因、肾上腺素、吗啡、生理盐水);神经阻滞组于术前行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比较2组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救性镇痛患者的分布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1)术后第3天静息性目测类比评分关节注射组较神经阻滞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第1,2,3天运动性目测类比评分关节注射组较神经阻滞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对于术后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救性镇痛患者的分布情况2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2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及并发症发生;(5)结果表明,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的镇痛效果优于神经阻滞,而且关节周围注射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用。
朱先洋尹宗生陆鸣江正
关键词:人工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神经阻滞镇痛引流量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根据术中不同骨折移位情况采用相应的复位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复位后股骨近端颈干角、术中骨折复位效果、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复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手术时间40~120(79.7±22.6)min,术中出血量20~100(46.6±24.3)ml。术中微创切口辅助复位21例(55.3%)。复位后股骨颈干角115°~140°(130.1°±5.8°)。术中骨折复位效果:优31例,良7例。术后住院时间2~6(3.6±1.1)d。3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15(6.7±1.6)月,1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因高血压继发脑梗死死亡。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个月为80~95(90.1±3.5)分,末次随访时为86~97(91.9±2.9)分。结论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徐生林阙玉康曹坤江正胡博周健胡勇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26例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27膝)。通过下肢全长X线片、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7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聚乙烯内衬脱位、假体松动、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加重等并发症。1例出现小腿静脉丛血栓,经过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1例出现早期功能锻炼时的中度疼痛,3个月后疼痛好转。随访3~6个月时,患肢力线偏移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陆鸣江正尹力张辉尹宗生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同种异体骨植骨后免疫排斥反应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明确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良性肿瘤刮除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5~76岁,平均(37.09±19.52)岁;术后9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发病率8.5%。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和发病病种的差异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后提示,年龄是患者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是良性肿瘤刮除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患者的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小出现切口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与细胞毒性T淋巴(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有关,这一结果对于临床预防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反应所引起的切口并发症有一定参考意义。
曹坤江正胡博徐生林阙玉康胡勇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反应影响因素
旋转铰链式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后肢体功能和生存率评价被引量:13
2014年
背景:股骨远端是原发性骨肿瘤的好发部位,目前大部分都选用保肢治疗。国内外有很多关于股骨远端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早期和中期功能及预后的报道,但对其长期功能及预后的报道尚少。目的:探讨行国产型股骨远端肿瘤型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患者的假体长期预后情况及肢体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患者34例,均采用旋转铰链式人工假体置换。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4个月(11-126个月),末次随访23例患者生存,11例患者死亡;23例生存患者中7例发生与假体相关并发症:4例行翻修,3例行截肢。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7.6%;29例患者在置换后2年时行膝关节Enneking评分,总体平均分为19.3分(7-27分):优6例,良16例,中5例,差2例,患者假体功能总的优良率为75.9%。结果提示,旋转铰链式人工假体置换在治疗股骨远端恶性骨肿瘤中能获得满意的肢体功能和患者长期生存率。
江正尹宗生胡勇刘必全王伟
关键词:植入物人工假体恶性骨肿瘤生存率
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20年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能够使假体植入更加准确,获得有更好精确的下肢力线,但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目的:探讨Aesculap 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至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导航组在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非导航组进行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每组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2个月拍摄负重X射线片,观察下肢机械轴线、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下肢力线偏差>3°的患者数量,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非导航组(P<0.05),术后引流量少于非导航组(P<0.05);②术后12个月,导航组下肢机械轴线、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分离变量的误差均小于非导航组(P<0.05),两组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分离变量与下肢力线>3°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2个月,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非导航组(P<0.05),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及膝关节活动度,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其利弊。
江正尹宗生陆鸣胡博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