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水
- 作品数:5 被引量:11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曲流河型砂体流动单元划分方法被引量:14
- 2010年
-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曲流河型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造成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因此引入流动单元的分析方法精细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内部非均质性。首先进行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按照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构型单元的特征分析界面间沉积屏障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砂体层内构型分布模型。曲流河砂体划分为3个流动单元级别,Ⅰ类储层流动单元K≥1200×10^-3μm^2,储层质量最好,主要分布于河道、点坝微相中;Ⅱ类储层流动单元400×10^-3μm^2≤K〈1200×10^-3μm^2,水洗程度一般在弱-中水洗级别,为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位;Ⅲ类储层流动单元K〈400×10^-3μm^2,以中低孔、低渗透率为主要特征,分布于废弃河道及溢岸砂微相中。进而对沉积微相层次的流动单元分布和点坝砂体内部流动单元进行了精确表征,为曲流河砂体层内剩余油的挖潜及大孔道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描述方法。
- 兰丽凤白振强杨志会于德水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0
- 2009年
-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定量分布模式,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层内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内部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萨北油田主力油层曲流河砂体单一河道宽度为200~800m,点坝长度为120~500m,侧积夹层倾角为7°~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采用完善单一河道内部注采关系及挖潜点坝之间剩余油的方式设计的北X-4-144井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提出了依据。
- 白振强王清华杜庆龙郝兰英张善严朱伟于德水王贺军
- 关键词:内部构型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挖潜措施
-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应用被引量:23
- 2010年
-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岩芯、测井和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5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等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利用国内外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了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交互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提高了三维储层构型地质建模的效率。根据研究区内部构型与注采井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不同开采措施挖潜曲流河砂体点坝内部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 兰丽凤白振强于德水霍正旺
- 关键词:内部构型地质建模非均质性挖潜措施
- 萨北油田曲流型河道砂体建筑结构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面对高含水后期影响储层剩余油分布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等深层次的储层非均质性问题,特别对于曲流型河道砂体而言,其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及内部单砂体建筑结构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理论模式为指导,应用Miall的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模式预测"研究思路,结合油田密井网资料,对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沉积单元曲流型河道砂体建筑结构进行分级精细解剖。应用"废弃河道定边,砂体厚度定位"方法综合识别点坝砂体分布;详细分析砂体内部侧积体和侧积夹层空间分布规律,并求得点坝内部定量判断侧积层倾角的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井点数据的砂体内部三级界面-侧积夹层三维地质模型,为高含水后期综合调整,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 于德水
- 关键词:建筑结构河道砂体点坝
- 基于相变的井网水驱控制程度分析——以萨尔图中区西部二、三类油层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根据萨尔图中区西部的高密度测井资料,利用沉积单元单砂体精细解剖结果,开展了基于井网的砂体相变程度和控制程度分析,得出了注采井距对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相变率和控制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充分考虑砂体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行了基于相变的水驱控制程度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传统方法统计得出的水驱控制程度值往往偏高;随着井网的加密,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水驱控制程度变化幅度有所不同;进行沉积单元细分后,基于相变的水驱控制程度值降低,并更接近油藏实际。
- 于德水
- 关键词:水驱控制程度井网密度注采井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