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
-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 无人机高分辨率数据与Landsat 8多光谱数据的图像融合研究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运用不同融合方法对无人机高分辨率数据与Landsat8多光谱数据进行融合,并对融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SV变换、Brovey变换和PC变换融合效果优于其他融合方法,其中HSV变换突出了图像的纹理信息,Brovey变换使图像目视效果较好,光谱保真度高。其他融合方法如GS变换增加了人工用地的信息量,但降低了图像整体清晰程度;CN变换光谱扭曲较大,存在光谱信息损失。
- 吴松安裕伦刘绥华许璟
- 关键词:无人机图像融合图像质量
- 基于实测光谱对喀斯特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丰度提取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线性光谱模型对土地覆盖类型相对复杂的喀斯特地区进行混合像元分解。以贵州省镇宁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实测光谱信息,以Landsat TM8影像为信息源,选取裸土、裸岩、绿色植被、干枯植被为端元,利用线性分解模型提取地类覆盖信息,计算端元覆盖面积。通过对丰度图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与TM8经过缨帽变换的NDVI值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端元选取精度,得到R2>0.85。研究表明:在喀斯特山区,利用实测光谱混合像元分解,有效提取植被、裸岩、裸土丰度,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精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 李岩安裕伦李晓宇吴松
- 关键词:实测光谱混合像元线性光谱混合模型
- 大方县退耕还林十年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为掌握大方县退耕还林前后植被恢复变化状况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以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平台,对该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变化、不同坡度植被恢复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2000年,2010年低等盖度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减少,中等盖度以上的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增加;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园地,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以上坡度范围林地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8.67%提高到2010年的25.85%;大方县生态环境指数提高了0.044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效果显著。
- 殷健吴松
- 关键词: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植被覆盖度
- 高原山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与多光谱数据的图像融合探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被引量:5
- 2015年
- 为了推动雷达数据在贵州高原山区的应用,针对高原山区的气候与地形特点,基于雷达数据的优势,本文对此类高原山区应用星载雷达数据进行初步探讨。利用TM影像4,3,2波段和雷达SAR数据,通过不同融合方法进行融合,应用标准差、信息熵、相关系数等参数对融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得到的图像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同时也增加了雷达数据的纹理信息。其中PC变换能够最好地保持TM数据的多光谱特性,对于植被信息最为突出;HSV变换很好地保留了SAR数据的纹理信息,有利于居民点、建筑物等目标的识别;GS变换增加了图像的可识别度,但降低了整体的清晰程度;Brovey变换效果最差,图像失真较大。
- 许璟安裕伦刘绥华吴松
- 关键词:雷达数据图像融合
- 城市化背景下喀斯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以贵阳市南明河流域为例被引量:21
- 2015年
- 以贵阳市南明河流域1990、2000和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尺度空间单元格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了南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喀斯特区域城市发展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3年,南明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6.87亿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而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造成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存在较强空间聚集性,生态服务价值"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冷点"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林地敏感性最高,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建设用地对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增加。
- 吴松安裕伦马良瑞
-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空间自相关
- 不同节约集约利用类型下居住用地生态环境效应——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 2015年
- 利用3S技术,对2011年贵阳市中心城区Landsat 7ETM+和单波段SPOT 5影像进行校正、融合等处理,再遥感解译,提取研究区居住用地范围,并建立居住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坡度分析、景观指数分析、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等分析方法对居住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度进行生态环境效应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居住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占总面积的81.319%,其次是中度利用;(2)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于0°~10°的坡度范围,其利用程度与坡度值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居住用地景观格局较为破碎,且利用程度与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形状指数、景观丰富度、景观聚集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4)居住用地的NDVI与其利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整体上居住用地生态环境效应为正效应。
- 张帮云蔡广鹏张朝琼吴松
- 关键词:居住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