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良瑞

作品数:14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遥感
  • 2篇遥感监测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服务
  • 2篇土地利用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坡度
  • 2篇坡改梯
  • 2篇流域
  • 2篇喀斯特地区
  • 2篇喀斯特山区
  • 2篇城市
  • 1篇地表
  • 1篇地物
  • 1篇陡坡
  • 1篇需水
  • 1篇需水量
  • 1篇遥感数据
  • 1篇叶绿素A

机构

  • 14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4篇马良瑞
  • 6篇安裕伦
  • 4篇梅再美
  • 3篇袁晓冬
  • 2篇胡锋
  • 2篇王培彬
  • 2篇李龙
  • 1篇穆悦
  • 1篇王喆
  • 1篇许璟
  • 1篇杨世凡
  • 1篇吴松
  • 1篇王瑞
  • 1篇张跃红

传媒

  • 4篇贵州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选取了生境质量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评价参数,来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再借助空间相关分析方法确定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结果显示,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总面积达37 662.6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7%,涵盖了582种指示物种,占全部指示物种数目的94.0%。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共有6个,分别是:黔东北—梵净山、佛顶山为中心的高中山、中山山地;黔北大娄山区及赤水河、习水河河谷;黔东南雷公山、月亮山区及都柳江河谷;荔波—独山喀斯特低中山地;黔西北威宁草海高原湖泊;黔西南南盘江、北盘江及红水河谷。通过分析结果,建议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调查和长期动态监测,并利用3S技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服务。
王瑞安裕伦王培彬马良瑞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指数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探索建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选取5类21个针对当地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运用可拓学方法,关联函数理论和信息熵,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物元可拓模型。研究表明:镇宁县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发展为较好级。引入物元可拓方法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切实可行,结果可靠。
马良瑞梅再美
关键词:土地整理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熵权
2000-2010年贵州省环境退化与人口超载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17年
人口超载与环境退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地处喀斯特地区,且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贵州省而言,人口密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一系列环境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利用在GIS、RS技术手段支持下的地理空间数据,结合当地人口数据,对贵州省2000年至2010年近十年间环境退化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进行了时空叠加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出近十年贵州省环境退化与人口超载的格局及变化趋势,并且通过深入的时空对比,发现研究区具有低等级退化主要由自然环境背景要素驱动、高等级退化主要由人口因素催生的环境演化分化特征。
袁晓冬马良瑞
关键词:环境退化
基于“3S”技术的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坡耕地资源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3S"技术,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近50年的坡耕地覆盖与变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在具有鲜明区域特征下的喀斯特坡耕地资源利用历史与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产生这种特征的驱动因素,为喀斯特山区坡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贵州省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马良瑞梅再美
关键词:耕地坡度
贵州赤水河流域生态红线区划分研究被引量:33
2015年
为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维持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区分布范围,科学指导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管理,是我国当前在国务院政策指导和学界智力支持下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以贵州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用水土流失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评估作为环境生态本底评估,综合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禁止开发区,将生态需要和社会服务功能有机结合,通过空间综合叠加分析与处理等技术手段,共划分出9大类生态红线区,总面积为5 030.58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44.16%。结合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红线区管理建议,期望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后续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杨世凡安裕伦王培彬马良瑞胡锋孙泉忠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禁止开发区赤水河流域
城市化背景下喀斯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以贵阳市南明河流域为例被引量:21
2015年
以贵阳市南明河流域1990、2000和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尺度空间单元格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了南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喀斯特区域城市发展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3年,南明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6.87亿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而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造成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存在较强空间聚集性,生态服务价值"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下游,"冷点"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林地敏感性最高,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建设用地对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增加。
吴松安裕伦马良瑞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空间自相关
1960-2010年贵州省喀斯特山区陡坡土地利用变化被引量:28
2012年
基于GIS与RS技术,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坡度大于25°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年1∶50000地形图、199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以及2010年的环境减灾卫星(HJ-1A/1B)影像,解译获取1960、1990、2010年3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贵州省水文地质图、坡度图进行陡坡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1990年的30年间,有林地、灌木林、水体呈减少趋势,其中灌木林减少的最多,其次是有林地;而草地、建设用地、裸岩和耕地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草地增加的最多,其次是耕地。②1990-2010年的20年间,灌木林、裸岩、耕地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减少的最多;而有林地、疏林地、草地、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疏林地增加的最多。③随坡度增加覆盖比例呈降低趋势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有林地、疏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耕地;随坡度增加覆盖比例呈增加趋势的土地利用为灌木林、草地和裸岩。
张跃红安裕伦马良瑞李雪
关键词:陡坡土地利用GISRS
梯田断面设计与优化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梯田断面的设计保证了梯田功能的实现和运行,学界对于梯田断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约束条件观点不一,加上各地需要和客观条件差异,在梯田断面设计和优化思路上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梯田的科学化修筑,坡改梯政策施行的效果埋下了隐患。本文综合分析各学者在梯田断面设计上的参考因素和计算方法,在分析优劣得失的基础上为梯田断面设计的优化思路建立科学、统一的认识。
马良瑞梅再美
关键词:坡改梯工程
基于植被覆盖与生产力视角的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研究——以黔中部分地区为例被引量:17
2015年
为了研究亚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以黔中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的TM影像数据和MODIS-NPP影像数据,通过NDVI像元二分模型法和格网计算法,对比分析亚喀斯特与喀斯特区域的植被覆盖和净第一生产力,探讨不同区域的植被状况、土地承载力等生态特征。研究发现亚喀斯特区域有着不同于传统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特征,在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前者具有更好的植被覆盖水平和净第一生产力,但其生态环境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提出生态发展策略,旨在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研究更加深入,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许璟安裕伦胡锋马良瑞
关键词:植被覆盖生产力生态环境
基于遥感监测的贵州省森林斑块演变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高度发育、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地省,加之大面积原生森林受耕地侵占而消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成为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的典型热点区域。基于覆盖贵州省全境的大尺度长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监测该地区1988—2010年22年间森林及相关植被斑块的结构特征和斑块的迁移转化,并结合驱动因素分析,研究了植树造林、育林和退耕还林三大植被恢复工程在贵州森林及相关斑块演变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于植被增长的效应、效益。研究表明,1988—2010年贵州省新增森林面积11 018.04 km^2,实施造林工程的土地面积至少达到29 049.04 km^2,22年间平均造林成功率最高为67.03%。
袁晓冬马良瑞李龙
关键词: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遥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