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晨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研究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教育
  • 4篇工程教育
  • 2篇大学联盟
  • 1篇知识联盟
  • 1篇体制机制改革
  • 1篇同创
  • 1篇协同创新
  • 1篇联盟
  • 1篇连读
  • 1篇教育联盟
  • 1篇工程科技人才
  • 1篇国际联盟
  • 1篇分析方法
  • 1篇办学
  • 1篇产学研
  • 1篇产学研合作
  • 1篇创新型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作者

  • 6篇李晨
  • 4篇朱凌
  • 2篇章丽萍
  • 2篇陈子辰
  • 2篇何秋琳
  • 1篇姚威
  • 1篇魏江
  • 1篇邱秧琼
  • 1篇吴伟
  • 1篇许庆瑞
  • 1篇韩旭

传媒

  • 6篇高等工程教育...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层次工程人才联合培养的两个国际案例被引量:13
2013年
本文从联盟的合作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实践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两个较为成熟的高校国际合作培养的案例——巴黎理工(ParisTech)及欧洲IDEA联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进行国际合作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借鉴与启示,包括面对共同挑战,以合作的形式解决复杂综合工程问题;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切实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多样化人才国际交流活动,丰富高层次工程人才国际背景;推动深度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所需的工程人才;加强大学战略联盟的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重要启迪。
章丽萍朱凌李晨陈子辰
关键词:大学联盟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国家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综述被引量:23
2015年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根本在于体制机制改革,而改革的主旨在于激发创新活力。紧紧围绕各校学科、人才、平台优势与合作基础,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整体面貌各具特色;同时,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协同方向的选择上具有一致性,改革措施基本上是原有工作基础的凝练和提升。从整体上看,人才培养职能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两类中心的企业参与特征相对明显。协同创新中心从根本上体现"汇聚资源,激发活力"旨趣,体现"开放式创新"的内在诉求,目的是实现创新过程的"大开大合"模式。
李晨吴伟韩旭
关键词: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产学研合作
我国工程教育联盟的建构与实施被引量:4
2015年
欧美国家诸多理工类大学纷纷通过战略联盟方式参与创建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凝聚优势、互补合作,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工程教育联盟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本研究尝试借鉴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建构理念,对我国几类大学联盟成员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并尝试借鉴网络治理理论相关论点和视角,分析在我国现实背景下,亚洲科技前沿大学协会、中俄工科大学联盟、21世纪大学联盟等3个运行较为成功的大学国际联盟的主体信任、适应、协调、整合和维护等五种机制,提出了建构与实施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工程教育联盟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许庆瑞何秋琳李晨朱凌
关键词:国际联盟工程教育
试论两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办学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是国际化背景下工程教育合作发展的重要案例。本文从两个案例的发展概况入手,深入分析了这种创新模式的启发意义与借鉴,包括:认识知识联盟的战略意义、试水工程教育精英模式、加强工程实践和校企合作、开拓工程教育全球化新途径,旨在为我国高层次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章丽萍朱凌李晨陈子辰
关键词:工程教育知识联盟
工程教育大学联盟的要素识别与模式建构——应用内容分析方法的多案例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国际联盟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大学之间人才合作培养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以6个典型的国际工程教育大学联盟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来识别工程教育大学联盟建构过程中的关键维度和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目标、运行机制、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大学联盟建构的现实经验,本研究尝试构建了工程教育大学联盟的概念模型,为工程教育大学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借鉴。
魏江梅景瑶李晨何秋琳朱凌
关键词:工程教育大学联盟
基于建模仿真的工程科技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分析与构想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建模仿真的工程科学(SBES)或计算科学与工程(CSE)已在各领域内掀起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加紧对这类新型跨学科专门人才的培养。本文从SBES/CSE的兴起与内涵着手,分析讨论把SBES/CSE集成到工程教育的多种创新模式,并对我国探索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初步建议。
邱秧琼李晨姚威
关键词:工程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