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帅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微生物
  • 1篇氮素
  • 1篇氮素转化
  • 1篇堆肥
  • 1篇驯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植物
  • 1篇生物炭
  • 1篇生物有效
  • 1篇生物有效性
  • 1篇水剂
  • 1篇铜形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团聚体
  • 1篇土壤重金属
  • 1篇团聚体
  • 1篇团聚体形成
  • 1篇盆栽
  • 1篇盆栽试验
  • 1篇重金

机构

  • 6篇扬州大学

作者

  • 6篇马帅
  • 3篇王小治
  • 3篇朴哲
  • 3篇李玉敏
  • 2篇殷士学
  • 2篇封克
  • 1篇何成达
  • 1篇王小兵
  • 1篇梅丽娟
  • 1篇王圣森
  • 1篇刘艳萍
  • 1篇荆磊

传媒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工业水处理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几种材料钝化土壤重金属能力的生物学检验被引量:1
2019年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常采用添加钝化剂的方法,利用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持以减少植物的吸收。由于被钝化所吸附的重金属还存在再次释放的问题,因此对钝化材料实际钝化效果的评价应采用生物有效性的指标。采用向土壤中添加原始的或吸附过Cu、Cd后的材料,利用黑麦草可连续进行多茬收获的特点,对生物炭、凹凸棒和硅藻土抑制土壤原有重金属的释放以及抑制自身所吸附Cu、Cd的重新释放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重金属的“生物有效系数”概念对材料的修复能力进行评价。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材料对重金属吸附量的大小并不一定与田间实际的重金属钝化效果相一致;(2)被生物炭和凹凸棒所吸附的Cu和Cd可在210d内持续释放;被硅藻土所吸附Cu主要在前120d内释放,所吸附的Cd则难以重新释放;(3)生物炭对土壤原有Cu的释放和所吸附Cu的再次释放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适合用于Cu污染土壤的修复;凹凸棒对土壤原有Cd的钝化效果较好,而硅藻土抑制自身吸附Cd再次释放的能力更强。
陈望舒房瑜静秦端端马帅王小兵王小治王小治封克
关键词:生物炭凹凸棒硅藻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反硝化除磷系统的驯化及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城市河道底泥,通过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驯化反硝化除磷系统,采用BTB培养基、异染粒及PHB(聚β-羟基丁酸)染色等方法,从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分离筛选出反硝化聚磷菌,并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其遗传背景。在该试验条件下,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氮磷的去除率超过80%。从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分离筛选出DPB-A511、DPB-A9和DPB-A10 3株反硝化聚磷菌,其氮、磷去除率均超过50%。这3株菌中DPB-A511、DPB-A9分别与Dechloromonas aromatica、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的相似性均达到97%,DPB-A10与Bacillus pumilus的相似性达到99%。
刘艳萍朴哲李玉敏马帅陈德莹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系统RDNA序列分析
不同NH_4^+浓度下SBR系统N_2O排放研究
2011年
研究了不同NH4+浓度下SBR系统脱氮中的N2O排放,并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发现,随着NH4+浓度的提高,氮素转化效率下降,此时脱氮中N2O-N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实验条件下N2O-N在脱氮中所占比例在0.25%~6.35%之间;当氮素转化顺利进行时,N2O的排放时期主要在SBR工艺好氧硝化段的同时硝化反硝化阶段,当氮素转化受到抑制时,在好氧硝化段和缺氧反硝化段均有大量N2O排放;不同NH4+浓度下微生物群落会发生相应变化。表明污水脱氮中的N2O排放不仅受氮素转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朴哲荆磊李玉敏马帅陈德莹何成达殷士学
关键词:SBR系统氮素转化微生物群落N2O排放
保水剂对土壤铜形态和植物吸铜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由矿业和养殖业废弃物的排放所导致的土壤铜污染已对农产品安全造成威胁,鉴于保水剂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近年来已被人们作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候选材料。通过吸附/解吸试验和黑麦草盆栽试验,对保水剂聚丙烯酸钠在溶液中吸附铜的特点及施入土壤后对不同形态铜转化和植物吸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铜浓度为100 mg/L时,保水剂对铜离子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可达77. 6 mg/g,但铜浓度继续增加时,最大吸附量迅速下降;盆栽试验表明,添加保水剂可促进土壤残渣态铜的释放,所释放铜中的绝大部分被保水剂所吸附,但植物生长却对这个过程有阻碍作用。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添加保水剂不能明显减少短期内黑麦草对土壤铜的吸收,也不能起到明显的钝化土壤铜的作用。
房瑜静秦端端陈望舒马帅王小治封克
关键词:铜形态保水剂黑麦草盆栽试验
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土壤结构的重要指标。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对农业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这取决于团聚体的稳定性。本文综述了土壤团聚体形成、稳定机理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具有不同的团聚机理,其稳定性受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胶结物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破碎机理包括“水爆”和“气爆”两种主流观点,研究方法包括干湿筛、土壤CT扫描等。
陈昊马帅王小治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堆肥制作中微生物侵染秸秆的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被引量:11
2011年
为了探索堆肥制作中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在堆肥进程中取不同分解阶段的秸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并从机械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微生物在秸秆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堆肥制作前新鲜秸秆表面未发现微生物分布,堆肥制作前期微生物开始附着在秸秆表面,随着堆肥进程,秸秆表面微生物密度有所增加,秸秆分解时产生的裂缝中发现也有微生物分布。堆肥制作中,参与秸秆分解的微生物以群落形式分布,从个体形态来看,这些微生物主要由球菌和丝状菌组成,但不同形态微生物个体大小差异较大。分析认为大型丝状菌通过秸秆分解产生的裂缝侵入秸秆内部时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可促进秸秆的崩解。
朴哲李玉敏马帅陈德莹梅丽娟殷士学
关键词:堆肥微生物秸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