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婷婷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肉瘤
  • 5篇肿瘤
  • 3篇骨肿瘤
  • 2篇软组织
  • 2篇软组织肿瘤
  • 2篇组织化学
  • 2篇组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瘤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骨肉瘤
  • 2篇病理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样
  • 1篇动脉瘤样骨囊...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血管

机构

  • 8篇北京积水潭医...

作者

  • 8篇张婷婷
  • 7篇丁宜
  • 7篇张铭
  • 6篇李兰
  • 6篇孙晓淇
  • 3篇宫丽华
  • 3篇董荣芳
  • 2篇刘巍峰
  • 2篇黄啸原
  • 2篇徐海荣
  • 1篇牛晓辉
  • 1篇过哲
  • 1篇孙晓琪

传媒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伴显著炎性反应的罕见组织形态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呈显著炎性反应的罕见组织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术后组织标本经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20、31、38岁,治疗前穿刺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分别治疗1、1、3个月后,行病灶刮除术。denosumab治疗术后3例组织形态均显示巨细胞消失伴大片梭形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形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样形态,仅伴极少幼稚新生骨(<5%)。免疫表型:治疗前后瘤细胞均表达H3F3AG34W突变蛋白,炎细胞以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为主。结论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以成骨为主要表现,而以炎细胞浸润为主要形态者少见,关注患者临床病史及治疗史,可与其他间叶性肿瘤鉴别。
宫丽华孙晓淇张铭张文董荣芳张婷婷丁宜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DENOSUMAB炎细胞
CCNB3和BCOR在BCOR-CCNB3肉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2022年
目的探讨CCNB3和BCOR在BCOR-CCNB3肉瘤(BCOR-CCNB3 sarcoma,BCS)中的表达情况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诊断的15例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的BC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CNB3和BCOR在15例BCS及65例其他类型软组织肿瘤(54例尤因肉瘤、5例CIC重排肉瘤、4例滑膜肉瘤、1例间叶性软骨肉瘤以及1例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5例BCS中,14例(14/15)肿瘤细胞呈CCNB3阳性;而在65例非BCS肿瘤中均为阴性。11例(11/14)BCS肿瘤细胞呈BCOR阳性,而在65例非BCS肿瘤中仅有7例(7/65,10.8%)阳性(尤因肉瘤5例、滑膜肉瘤1例、间叶性软骨肉瘤1例)。CCNB3诊断B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100%;而BCO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89.2%。结论CCNB3是诊断BCS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标志物,可用于BCS初筛。
李兰张铭孙晓淇张婷婷丁宜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骨肉瘤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治疗反应的病理组织学评估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回顾性探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治疗反应的病理组织学评估方法。方法通过对 296 例高级别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大体标本规范化取材、HE 染色,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观察评估其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296 例骨肉瘤,女 100 例,男 196 例,年龄 8~49 岁,平均 16 岁。股骨 181 例,胫骨 71 例,肱骨 25 例,腓骨 9 例,桡骨 4 例,髂骨 4 例,锁骨 1 例,尺骨 1 例。镜下出血、坏死及纤维化为化疗后最常见的组织形态,残留的肿瘤细胞可退变伴瘤巨细胞形成。按照 Huvos 分级评估治疗反应,坏死比例≥90% 140 例,<90% 156 例。101 例组织形态中可见肿瘤性软骨成分,治疗反应中坏死比例 70 例<90%,31 例≥ 90%。结论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大体标本的治疗反应评估需要规范化取材及有效的组织学评价。
宫丽华刘巍峰李兰董荣芳张文张婷婷牛晓辉丁宜
关键词:骨肉瘤坏死骨肿瘤
滑膜肉瘤中SS18-SSX和SSX免疫组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融合特异性抗体SS18-SSX和C-末端抗体SSX在滑膜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存档的36例滑膜肉瘤和27例形态类似的非滑膜肉瘤,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SS18-SSX、SSX及TLE1的表达。其中36例滑膜肉瘤均采用FISH法检测t(X;18)(p11.2;q11.2)。结果FISH检测结果显示,36例滑膜肉瘤均存在SS18基因异位。36例滑膜肉瘤中SS18-SSX的阳性率为97%(35/36),27例非滑膜肉瘤中SS18-SSX均阴性,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滑膜肉瘤中SSX阳性率为100%(36/36),27例非滑膜肉瘤中SSX阳性率为19%(5/2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18-SSX对滑膜肉瘤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100%;SSX对滑膜肉瘤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1%。结论SS18-SSX和SSX对滑膜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特别是SS18-SSX阳性对滑膜肉瘤具有高度的诊断价值。
张婷婷李兰孙晓琪张铭丁宜
关键词:滑膜肉瘤免疫组织化学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骨原发性EA进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39-69岁,平均55岁,病变均为多发。镜检:肿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上皮样特点,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微嗜酸,泡状核,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及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细胞呈多种方式排列,可实性生长,也可形成网络状、迷路状或乳头状结构。肿瘤性血管腔隙的形成及含有红细胞的胞质内空泡是肿瘤的特征性结构。肿瘤出血、坏死常见,间质中可见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3例肿瘤细胞表达5种或至少3种检测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CD34、FLI-1、FactorⅧ和ERG),vimentin均(+),2例CK局灶(+),Ki-67增殖指数5%-30%。本组中1例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未做手术,行化疗,3个月后死亡;2例行病灶完整切除术,其中1例随访28个月未见复发,另1例失访。结论 骨原发性EA是呈上皮样形态的血管源性高度恶性肿瘤,内皮细胞标志物检测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李兰孙晓淇张铭刘巍峰张婷婷
关键词:血管肉瘤骨肿瘤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骨与软组织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病例再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未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的病例28例,采用FISH检测CIC基因断裂及BCOR基因断裂情况,从中筛选出CRS或BCS,部分BCS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筛选出CRS 5例,BCS 6例,各占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17.9%(5/28)和21.4%(6/28),两者总占比为39.3%(11/28)。CRS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5~65岁。其中4例发生于软组织,1例发生于骨组织。肿瘤细胞稍大,泡状核,核仁明显,呈弥漫片状、分叶状或血管周生长,间质可见纤维间隔,部分黏液变。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99,部分病例表达Fli-1、TLE1、DUX4、WT-1、Calretinin。5例CRS患者随访7~22个月,2例死亡,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BCS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8~20岁。其中4例发生于骨组织,2例发生于软组织。肿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排列成实性或束状生长,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间或有细胞稀疏区伴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表达TLE1、CCNB3,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Fli-1。3例经RT-PCR验证为BCOR-CCNB3基因融合。6例BCS患者随访1~68个月,1例死亡,5例无瘤生存。结论39.3%的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为CRS或BCS肉瘤,分子检测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李兰张铭孙晓淇刘美徐海荣张婷婷黄啸原丁宜
关键词:肉瘤骨肿瘤软组织肿瘤基因重排
H3.3 K36M突变蛋白表达在软骨母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组蛋白H3.3的36位赖氨酸至甲硫氨酸(K36M)突变蛋白表达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软骨母细胞瘤及其他骨肿瘤病例,光镜观察并结合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3.3 K36M突变蛋白的表达。结果骨肿瘤共计196例:软骨母细胞瘤68例(包括6例复发病例),骨巨细胞瘤59例,内生软骨瘤9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Ⅰ级9例,软骨肉瘤Ⅱ级9例,软骨肉瘤Ⅲ级2例,去分化软骨肉瘤11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9例,非骨化性纤维瘤9例,成软骨为主型骨肉瘤2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95.6%(65/68)的软骨母细胞瘤呈H3.3 K36M突变蛋白阳性表达,其余128例皆为阴性。诊断的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100.0%。结论免疫组织化学H3.3 K36M突变蛋白检测在软骨母细胞瘤中显示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宫丽华张文董荣芳张婷婷孙晓淇张铭丁宜
关键词:软骨母细胞瘤软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非骨化性纤维瘤成软骨
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与纤维结构不良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liposclerosing myxofibrous tumor,LSMFT)与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存档的41例LSMFT及156例FD标本,对比分析两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1例LSMFT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男女比为1. 2∶1;年龄6~74岁,平均(42. 5±13. 6)岁。156例FD中男性92例,女性64例,男女比为1. 4∶1。年龄4~65岁,平均(25. 1±14. 0)岁。LSMFT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年长于FD患者,≥40岁患者LSMFT所占比例高于FD(61%vs 18%,P <0. 001),LSMFT发病部位更多见于股骨颈或粗隆间(P <0. 001)。LSMFT中黏液纤维样区、不规则钙化物、Paget样骨、脂肪组织、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区、囊变等6种组织形态特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D (P <0. 05)。LSMFT组和FD组中≥40岁和<40岁年龄组中9种组织形态特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LSMFT有区别于FD的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病变来认识,有助于对其疾病本身特点及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探讨。
李兰张铭孙晓淇张婷婷徐海荣过哲黄啸原丁宜
关键词:纤维结构不良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