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宜
- 作品数:109 被引量:201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病理切片装载盒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由盒体、L形条状三角槽、挡板、转动轴、旋转臂、水平限位卡扣及垂直限位卡扣组成的病理切片装载盒,扁平矩形内凹的盒体内纵向两端横向安装转动轴,L形条状三角槽两外端面上间隔固定条形旋转臂,旋转臂一端与L形条...
- 李兰田伟丁宜
- 文献传递
- 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上肢骨肿瘤穿刺活检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上肢骨肿瘤穿刺活检结果,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上肢骨肿瘤患者,入选标准为患者行穿刺活检并接受了最终手术治疗,获得了穿刺活检及术后2次病理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共77例,男55例,女22例;年龄5~88岁,中位年龄27岁;肿瘤位于肱骨67例,桡骨8例,尺骨2例。穿刺活检与最终诊断的疾病性质(良恶性)、诊断病名均一致为“正确”,疾病性质正确而诊断病名不一致则为“支持”,穿刺活检诊断的疾病性质错误则定为诊断“错误”。分析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结果:穿刺活检正确63例(81.8%),支持14例(18.2%),错误0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骨折是否移位、肿瘤的骨破坏类型(成骨或溶骨)、有无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有无液性区域对穿刺活检正确性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有软组织肿块时穿刺活检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病灶内有液性区域时正确率下降(P<0.05)。结论:穿刺活检对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上肢骨肿瘤诊断准确性高,活检取材时选择有软组织肿块区域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 邓志平赵海涛孙扬金韬丁宜牛晓辉
- 关键词:病理性骨折骨肿瘤穿刺活检
- 地诺单抗对骨巨细胞瘤局部血流和肿瘤学预后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探讨地诺单抗对骨巨细胞瘤局部血流和肿瘤学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骨巨细胞瘤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1.6(18~48)岁。其中9例肿瘤位于骶骨或骨盆(骶骨7例,髂骨和坐骨各1例),11例肿瘤位于肢体骨(胫骨和桡骨各3例,肱骨2例,股骨、腓骨和尺骨各1例)。药物治疗方案:地诺单抗120mg,每4周1次,初次用药后第8天和第15天各增加1次用药。使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和药物治疗后每3个月接受病灶增强CT检查,测量并计算CT强化率,同时评估是否可停药接受手术治疗。计算并比较药物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记录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CT强化率、组织学变化,手术计划和手术难度,同时记录药物治疗后的临床获益、严重不良反应和术后复发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药物治疗后病灶平均CT强化率显著降低(1.40比2.02,P<0.001),平均平扫CT值显著升高(84.7Hu比45.9Hu,P=0.012),骶骨和骨盆骨巨细胞瘤CT强化率比四肢骨巨细胞瘤下降更为显著(P=0.015)。药物治疗后病灶多核巨细胞几乎消失,单核细胞减少,肿瘤组织MVD显著降低。所有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均有临床获益,包括疼痛减轻、肢体活动度增加和肢体功能改善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药物治疗后1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级别均比原计划降低。术后平均随访21.5(12~32)个月,5例复发,复发率为27.8%,其中4例为骶骨肿瘤。结论应用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可以减少肿瘤局部血流,在骶骨和骨盆病灶尤为显著;还可以降低手术级别,清晰的肿瘤边界使得切除手术更易操作;但可能使刮除手术难度增加,同时骶骨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
- 杨勇昆徐海荣黄真张文丁宜牛晓辉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局部血流预后
- 不同类型肢端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及评价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MM)主要包括手足掌侧和甲下病变,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不同类型MM中的应用,评价其在不同类型黑色素瘤中的结果及两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2019年间收治的111例行SLNB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理证实手足掌侧MM 84例(A组),甲下MM 27例(B组)。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并符合SLNB手术指证。术前采用99mTc-Dextran示踪动态扫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SLN送病理活检。原发灶行扩大切除术,根据术式和缺损进行重建。比较A、B组间SLN阳性率及影响因素。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定期随访局部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和脑胸腹脏器。结果全组男57例,女54例,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60.6±12.9)和60岁(6~89岁)。Ⅰ期31例,Ⅱ期54例,Ⅲ期26例。病史平均55.1个月(2~360个月)。Breslow平均深度A组为3.7 mm,B组为3.2 mm(P=0.157);溃疡A组为53例(63.1%),B组为16例(59.3%)(P=0.721);SLN阳性A组为23例(27.3%),B组为3例(11.1%)(P=0.082);切除SLN数A组平均2.6个,B组平均3.2个(P=0.101)。假阴性率为2.7%。5年总生存率为71.5%,SLN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SLN阴性患者(P<0.001)。A组Breslow浸润深度是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结论临床诊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分期,推荐常规开展。手足掌侧MM和甲下MM在生物学行为、SLN阳性率方面相近。Breslow浸润深度是肢端黑色素瘤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巍峰杨发军牛晓辉孙扬金韬杨勇昆邓志平丁宜杨芳陈涛
- 关键词:前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清扫
- 复发后呈肉瘤样变的软骨粘液样纤维瘤临床病理分析
- 目的 探讨2例呈肉瘤样改变的软骨粘液样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复发后呈肉瘤样变的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进行临床及病理形态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例1,男性,13岁,左足第一跖骨肿瘤术后18个月复发.CT...
- 宫丽华刘巍峰钱占华丁宜黄啸原
- 关键词: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肉瘤样
- 长骨造釉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16例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长骨造釉细胞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9年1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随访5年以上的长骨造釉细胞瘤患者,分析其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6例入选,男9例,女7例,年龄14~42岁,中位年龄21.5岁。病理诊断11例为经典型造釉细胞瘤,5例诊断为骨性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样造釉细胞瘤。经典型造釉细胞瘤中9例行瘤段切除术,1例行皮质切除术,1例因术前穿刺为OFD而行刮除术。OFD样造釉细胞瘤中3例行瘤段截除术,2例行刮除术。术后随访65~184个月,中位随访109个月。局部复发4例,总复发率为25%(4/16),其中经典型造釉细胞瘤复发3例,复发率为27.3%(3/11),OFD样造釉细胞瘤复发1例,复发率为20%(1/5)。发生肺转移2例,总转移率为12.5%(2/16),均为经典型造釉细胞瘤。2例经典型造釉细胞瘤死于肺转移,OFD样造釉细胞瘤均存活,11例经典型造釉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为100%,10年生存率为88.9%,15年生存率为71.1%。结论长骨造釉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骨肿瘤,须长期随访,经典型造釉细胞瘤表现出低度恶性特征,需要手术广泛切除,OFD样造釉细胞瘤表现出中间性肿瘤的特点,扩大刮除能得到很好的局部控制。
- 邓志平宫丽华张清郝林鱼锋丁宜牛晓辉
- 关键词:造釉细胞瘤骨肿瘤
- 富于细胞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MC)是一种罕见的分化不确定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分子遗传学上以NR4A3基因重排为特征。组织学特点为多小叶结构、丰富的黏液样基质和条索状或簇状稀疏分布的肿瘤细胞,少数病例出现富于细胞型的高级别组织学特征。富于细胞型的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其形态和免疫表型与小圆细胞肉瘤均有重叠,且在穿刺标本中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局限,使得鉴别诊断颇具挑战性,此时分子检测则尤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NR4A3及EWSR1基因重排阳性的富于细胞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 李晶晶宫丽华董荣芳李兰赵蕾丁宜
- 关键词:免疫表型穿刺标本基因重排组织学特征黏液样
- 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EHE 2例, 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 分析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YAP1-TFE3融合EHE, 男性1例, 女性1例, 年龄分别为26、16岁, 均为多发骨病变。例1位于右侧髂骨、髋臼及股骨大转子, 例2位于左股骨远端、髌骨、胫腓骨、距骨及跟骨。2例除均可见到典型的EHE形态外, 还可观察到丰富、具有嗜酸性胞质的细胞, 实性片状生长, 伴血管腔结构形成, 细胞核具有轻-中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标本均表达CD31、CD34、ERG、Fli1、F8等血管标志物, 例2个别细胞EMA阳性, 均不表达其余上皮标志物, CAMTA1均不表达, TFE3均为核表达, FISH检测2例均检测到TFE3分离信号, 无CAMTA1分离信号。二代测序例1检测到YAP1(第1号外显子)-TFE3(第4号外显子)融合。结论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中度恶性肿瘤, 极为罕见, 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结合TFE3核表达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张文孙晓淇张铭丁宜
-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股骨大转子组织学形态血管腔
- 一种医用病理切片盒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由盒体、盒盖、合页、隔板、支撑轴、条形翘板、螺母及按压板组成的医用病理切片盒,立方中空盒体顶部一侧通过合页铰接平板盒盖,盒体内垂直插入固定带有通孔的多块直立隔板,将盒体内分割为多个均布排列的条形空间,...
- 宫丽华田伟丁宜
- 文献传递
- 依替米星骨水泥植入剂在兔体内的局部组织释放及肾脏安全性考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依替米星骨水泥植入剂在家兔体内的局部释放及其全身浓度并评价其肾毒性。方法将自制定量的依替米星骨水泥药柱,手术植入兔股骨髓腔,测定植入依替米星骨水泥后不同时间的骨及周围组织浓度和全身血药浓度,应用Phoenix Win Nonlin 6.3软件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给药前后兔的血肌酐和尿素氮进行测定,评价其肾毒性。结果依替米星骨水泥植入剂,t1/2(13.2±4.71)h,tmax(4.44±0.88)h,ρmax(7 163.15±1 673.62)ng·m L-1,术后1,2,4周骨髓局部浓度分别为(226.14±60.20),(16.00±11.40),(5.98±1.97)μg·g-1,骨皮质浓度(54.68±36.98),(3.95±1.73),(1.39±0.77)μg·g-1。结论依替米星骨水泥植入剂较全身注射给药可以达到较好的缓释作用。植入1个月后局部组织浓度仍能达到多数细菌MIC以上,而且肾毒性较全身用药低,可以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 毛璐邢颖卞婧丁宜张伯松张威甄健存
- 关键词:依替米星骨水泥抗菌药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