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3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 2015年
- 目的:评估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UPLMCA)病变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3年8月完成的32例行PCI治疗的UPLMCA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UPLMCA病变患者中非分叉病变11例,分叉病变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支架植入术,其中单支架23例,单支架+球囊对吻5例,双支架4例;术中发生迷走反射和边支闭塞致小面积心肌梗死各1例,另1例(SYNTAX评分为37分)于PCI术后4 d死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出院后随访5-51(22±13)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死亡1例(3%)、发现再狭窄后行靶血管重建3例(9%);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总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9%(6/32)。结论:经选择的UPLMCA病变患者行PCI安全可行,近、中期疗效良好。
- 肖建强何国平李勇高磊施有为杨海涛周惠芬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IL-6、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 李文华李勇季建国徐波蔡高军周惠芬黄艳红何国平邹建刚
-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心房利钠肽
- 房间隔起搏对房性早搏和房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作用
- 何国平徐波李文华钱志宏周惠芬肖建强顾君
- 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比较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比较小剂量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42例接受rt-PA和49例接受UK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病例资料,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脉总再通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85.71%和61.22%(P<0.05);患者在发病3 h和3~12 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在rt-PA组为94.11%和80.00%(P>0.05),在UK组为70.00%和58.97%(P>0.05);出血并发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9.52%和10.20%(P>0.05)。结论rt-PA的溶栓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UK,并且两组在发病后3 h内较3 h后溶栓均能取得更高的冠脉再通率,但无统计学差异。
- 肖建强何国平季建国钱亿超周惠芬
- 关键词:心肌梗死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溶栓
-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被引量:1
- 2005年
- 周惠芬袁亚娟杨国英何国平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 CARTO3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导致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增加死亡率[1-2],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出现,经导管射频消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在AF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院近期使用最新一代CARTO3系统(Biosense Webster)指导AF的射频消融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初步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 徐波何国平朱国平周惠芬黄艳红彭飞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对9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速采用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1例左室间隔面室速采用激动标测普肯耶(P)电位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结果10例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1~27个月,平均(11.9±10.3)个月,无一例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起源部位:7例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2例位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1例位于左室中间隔。结论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特发性室速有效且成功率高;对部分术中未能诱发出心动过速的左室间隔面室速,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最早P电位,亦可能成功。
- 徐波何国平周惠芬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室性早搏
-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配合被引量:13
- 2004年
- 袁亚娟周惠芬何国平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科介入治疗术中配合护理配合AMI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118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9.2%,桡动脉痉挛3例,伤口渗血2例,上肢肿胀1例,无心脏事件、桡动脉栓塞、手部缺血及术后桡动脉搏动消失病人。[结论]全面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 杨丽萍何国平蔡高军周惠芬
-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
- 心脏介入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处理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8例经股动脉逆行心脏 介入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538例手术后有15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发生率为2.8%,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经快速静脉补液,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等处理后 多在数min内恢复正常。结论:心脏介入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与疼痛、低血容量、大动脉及空腔脏器内压 力感受器受刺激、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可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处理。
- 徐波何国平周惠芬
- 关键词:迷走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