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代谢途径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参...
  • 1篇荧光参数
  • 1篇油莎豆
  • 1篇玉米
  • 1篇特性分析
  • 1篇气体交换参数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位点
  • 1篇插入位点

机构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篇李娟
  • 1篇郑用琏
  • 1篇高友军
  • 1篇张德健
  • 1篇陶勇生
  • 1篇李存东
  • 1篇王婷婷
  • 1篇张祖新
  • 1篇翟立红
  • 1篇苏旭
  • 1篇李娟
  • 1篇冯静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油莎豆种质资源光合特性分析
2024年
为鉴选油莎豆高光效优异种质,以40份油莎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油莎豆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等光合参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综合评价与分析油莎豆种质资源光合特性。结果表明,20个光合参数的变异系数为1.23%~48.51%,总性能指数(PI_(total),光系统Ⅱ、光系统Ⅰ和系统间电子传递链的整体功能活性)的变异系数最大。PI_(total)与F_(v)/F_(m)(t=0时,原初光化学反应最大量子产率)、S_(m)(受体库容量)、RE_(o)/RC(单个活性反应中心传递至光合系统Ⅰ末端电子受体使其还原的电子通量)、psi(E_(o))[开始照明时,由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单个激子驱动除还原辅酶A(QA)外的电子传递的效率]、phi(E_(o))(开始照明时,还原辅酶A至除还原辅酶A外的电子传递链电子受体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delta(R_(o))(开始照明时,由活性反应中心捕获的单个激子驱动单个电子由QA经电子传递链至PSⅠ受体侧末端电子受体的效率)、phi(R_(o))(光系统Ⅰ受体侧末端电子受体还原的量子效率)、RE_(o)/CS_(m)(t=t F_(m),单个活性反应中心传递至PSI末端电子受体使其还原的能量通量)、PI abs(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参数)呈现显著正相关,与ABS/RC(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DI_(o)/RC(单个活性反应中心耗散的总能量)、TR_(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辅酶A的能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最小数据组分析得出,PI_(total)、ET_(o)/RC(单位反应中心传递的能量)、ET_(o)/CS_(m)(达到荧光测量最大值时,单位叶面积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净光合速率(P_(n))和气孔导度(G_(s))可作为油莎豆高光效种质资源鉴选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0份种质资源可划分为3类。其中,第Ⅰ类群有16份种质,主要表现为P_(n)、G_(s)显著高于其他2个类群。第Ⅱ类群有13份种质,主要表现�
李梁叶君李娟李娟李存东李存东张德健张德健王登云段锐史学芬赵贤
关键词:油莎豆种质资源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
Mutator诱导的玉米白化突变体插入位点的遗传分析及代谢途径的构建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利用Mutator(Mu)诱变群体获得、验证叶色白化突变体的Mu因子插入位点;解析玉米叶色变异相关基因及其代谢网络。【方法】以含有活性MuDR转座子的W22∷Mu为父本,与玉米自交系综31(Z31)杂交产生的M2和M3家系群体为材料,经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Mu插入位点的分离获得白化突变体,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白化突变体产生的相关基因,同时构建产生白化突变代谢网络。【结果】对870个M2家系的16000余单株和M3种植的36个家系近700单株进行考察,获得了遗传稳定的白化突变体41株。经Mu-TAIL-PCR分析获得35条Mu因子插入序列;对靶位点序列分析,获得的14个靶位点可能与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有关;利用其中6个靶位点构建了5条玉米叶色突变产生白化的叶绿素代谢网络途径。【结论】初步证实了Mu转座子插入的27个靶位点与叶色白化突变体的关联;建立了6个靶位点的玉米叶色突变产生白化的叶绿素代谢网络途径。
王婷婷翟立红苏旭冯静李娟高友军陶勇生张祖新郑用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