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滴灌
  • 3篇土壤
  • 2篇玉米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夏玉米
  • 2篇小麦
  • 2篇苗期
  • 1篇氮平衡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滴灌模式
  • 1篇滴灌条件
  • 1篇地下滴灌
  • 1篇冬小麦
  • 1篇渗透胁迫
  • 1篇生理响应
  • 1篇熟制

机构

  • 5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王同朝
  • 5篇关小康
  • 5篇白田田
  • 4篇杨明达
  • 3篇王静丽
  • 2篇卫丽
  • 1篇李仟
  • 1篇王和洲
  • 1篇裴新涌
  • 1篇张宝娜
  • 1篇黄洁

传媒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河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苗期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讨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抗旱性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主推的11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用20%PEG6000(m/V)渗透胁迫处理48,120 h,研究不同品种的生理抗旱特性,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并对幼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品种9次更新换代过程中,小麦幼苗期抗旱性逐渐增强。渗透胁迫条件下,各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洛旱2号和洛旱12号2个为强抗旱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198和周麦18为中抗旱性品种;豫麦18、郑麦366和丰产3号为弱抗旱性品种;百农3217和郑引1号为水分敏感型品种。11个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表现为:洛旱2号>洛旱12号>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498>周麦18>豫麦18>郑麦366>丰产3号>百农3217>郑引1号。
张鹏钰卫丽白田田张宝娜杨明达韩静丽关小康王同朝
关键词:小麦苗期抗旱性生理响应
适宜深播提高地下滴灌夏玉米出苗率促进苗期生长被引量:17
2016年
通过连续2次的防雨棚小区试验,研究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不同播种深度对夏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在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分别设置3、5、7、9和11 cm 5种播种深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水分上移扩散至距地表10 cm以内,下渗到距地表80 cm。除3 cm播深处理外,夏玉米的出苗时间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出苗时间延长导致3和11 cm播深处理夏玉米出苗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其株高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7和9 cm播深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其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较低。综上,地下滴灌条件下,播深7~9 cm,既能保证出苗率,避免缺苗断垄的现象,又能提高玉米的整齐度及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是较为适宜的播种深度,研究可为夏玉米运用地下滴灌提供技术参考。
关小康杨明达白田田韩静丽黄洁王静丽王同朝
关键词:土壤水分地下滴灌夏玉米播种深度出苗率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麦玉两熟制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1)、秸秆还田+有机肥(T2)、秸秆还田+HM(菌种)还田剂(T3)和秸秆还田不施肥(对照,T0)4个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氮素利用和麦玉两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或还田剂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7.7%~57.2%,33.0%~41.4%,其中T2和T3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T3处理冬小麦的千粒重显著低于T2处理,但两者其他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及生物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与单施化肥(T1)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T3)或有机肥(T2)处理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冬小麦季分别提高了1.0%~2.3%,8.2%~24.3%,8.3%~14.2%;在夏玉米季则分别提高了2.6%~3.3%,22.2%~39.0%,4.9%~5.1%。对周年氮素平衡来说,对照处理表现为氮素亏缺,T1,T2和T3处理均表现为氮素盈余;且同一氮素水平下,T3和T2处理比T1处理氮输出量分别增加了11.4%,14.7%。T3处理在秸秆还田配施肥料的基础上可以达到T2处理同样的增产效果;T3和T2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果;从周年氮素平衡角度来说,在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李仟关小康杨明达王同朝刘春堂白田田张鹏钰卫丽
关键词:腐熟剂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
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2017年
为阐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计了秸秆处理(覆盖T、不覆盖T0)与土壤相对含水量(40%(W1)、50%(W2)、60%(W3)、70%(W4)4个水平)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拟合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决定系数在0.977 5~0.999 6,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间的交互作用对除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V)外其他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具有最长的灌浆持续期T(51.91 d),最长的灌浆中期持续期T_2(15.230 d)和灌浆后期持续期T_3(26.556 d),最大的灌浆中期灌浆速率R_2(0.897 mg/d)和灌浆后期灌浆速率R_3(1.365 mg/d)。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二次曲线关系表明,在耗水量240~270 mm可达到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双高的效果。本试验中以秸秆覆盖与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9.02 kg/(mm·hm^2)),较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TW4)提高了5.30%;产量为7 097.7 kg/hm^2,与TW4处理组合差异不显著。
白田田裴新涌关小康杨明达张鹏钰王静丽王和洲王同朝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覆盖滴灌土壤含水量灌浆特性
不同滴灌模式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夏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通过田间大区试验探究了地下滴灌(SDI)和地表滴灌(DI)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同滴灌方式下夏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的变异系数及灌水后0-3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均匀度来看,地下滴灌(SDI)和地表滴灌(DI)处理均有较好的灌水均匀度。在相似的密度条件下,SDI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DI处理。相同灌溉量(450 m^3·hm^-2)的情况下,SDI处理的垂直湿润土体范围为10-90 cm,DI处理垂直湿润土层深度小于60 cm,SDI处理形成地表10 cm干土层,保持土面干燥,并且避免了深层渗漏;SDI处理水平湿润土体半径小于40 cm,DI处理水平湿润土体半径大于40 cm。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滴头流速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保证滴头流速及均匀度是增产的关键。
杨明达关小康白田田张鹏钰韩静丽王静丽王同朝
关键词:滴灌模式土壤水分分布夏玉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