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水分
  • 7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4篇氮肥
  • 4篇玉米
  • 4篇土壤
  • 4篇利用效率
  • 3篇滴灌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秸秆
  • 2篇氮肥基追比
  • 2篇玉米秸秆还田
  • 2篇夏玉米
  • 2篇秸秆还田
  • 2篇还田
  • 2篇基追比
  • 2篇根系

机构

  • 10篇河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河南理工大学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0篇杨明达
  • 6篇王同朝
  • 6篇关小康
  • 4篇马守臣
  • 4篇王静丽
  • 4篇白田田
  • 3篇王和洲
  • 3篇杨慎骄
  • 3篇李春喜
  • 2篇贺德先
  • 1篇王多多
  • 1篇李仟
  • 1篇马守田
  • 1篇卫丽
  • 1篇李学梅
  • 1篇裴新涌
  • 1篇黄洁

传媒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种氮肥处理,分别为CK(基肥∶追肥=10∶0)、N1(基追比为7∶3)、N2(基追比为5∶5)和N3(基追比为3∶7)。结果表明,合理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有效茎数和分蘖成穂率,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叶面积,从而改善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增加基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千粒重;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追氮比例不利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N1处理冬小麦群体结构较好,耗水量最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较高,为最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杨明达马守臣杨慎骄李春喜张素瑜马守田王多多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基追比例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滴灌模式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夏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通过田间大区试验探究了地下滴灌(SDI)和地表滴灌(DI)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同滴灌方式下夏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的变异系数及灌水后0-3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均匀度来看,地下滴灌(SDI)和地表滴灌(DI)处理均有较好的灌水均匀度。在相似的密度条件下,SDI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DI处理。相同灌溉量(450 m^3·hm^-2)的情况下,SDI处理的垂直湿润土体范围为10-90 cm,DI处理垂直湿润土层深度小于60 cm,SDI处理形成地表10 cm干土层,保持土面干燥,并且避免了深层渗漏;SDI处理水平湿润土体半径小于40 cm,DI处理水平湿润土体半径大于40 cm。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滴头流速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保证滴头流速及均匀度是增产的关键。
杨明达关小康白田田张鹏钰韩静丽王静丽王同朝
关键词:滴灌模式土壤水分分布夏玉米
适宜深播提高地下滴灌夏玉米出苗率促进苗期生长被引量:17
2016年
通过连续2次的防雨棚小区试验,研究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不同播种深度对夏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在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分别设置3、5、7、9和11 cm 5种播种深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水分上移扩散至距地表10 cm以内,下渗到距地表80 cm。除3 cm播深处理外,夏玉米的出苗时间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出苗时间延长导致3和11 cm播深处理夏玉米出苗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其株高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7和9 cm播深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其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较低。综上,地下滴灌条件下,播深7~9 cm,既能保证出苗率,避免缺苗断垄的现象,又能提高玉米的整齐度及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是较为适宜的播种深度,研究可为夏玉米运用地下滴灌提供技术参考。
关小康杨明达白田田韩静丽黄洁王静丽王同朝
关键词:土壤水分地下滴灌夏玉米播种深度出苗率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麦玉两熟制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1)、秸秆还田+有机肥(T2)、秸秆还田+HM(菌种)还田剂(T3)和秸秆还田不施肥(对照,T0)4个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氮素利用和麦玉两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或还田剂使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7.7%~57.2%,33.0%~41.4%,其中T2和T3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T3处理冬小麦的千粒重显著低于T2处理,但两者其他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及生物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与单施化肥(T1)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T3)或有机肥(T2)处理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冬小麦季分别提高了1.0%~2.3%,8.2%~24.3%,8.3%~14.2%;在夏玉米季则分别提高了2.6%~3.3%,22.2%~39.0%,4.9%~5.1%。对周年氮素平衡来说,对照处理表现为氮素亏缺,T1,T2和T3处理均表现为氮素盈余;且同一氮素水平下,T3和T2处理比T1处理氮输出量分别增加了11.4%,14.7%。T3处理在秸秆还田配施肥料的基础上可以达到T2处理同样的增产效果;T3和T2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果;从周年氮素平衡角度来说,在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李仟关小康杨明达王同朝刘春堂白田田张鹏钰卫丽
关键词:腐熟剂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
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2017年
为阐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计了秸秆处理(覆盖T、不覆盖T0)与土壤相对含水量(40%(W1)、50%(W2)、60%(W3)、70%(W4)4个水平)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拟合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决定系数在0.977 5~0.999 6,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间的交互作用对除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V)外其他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具有最长的灌浆持续期T(51.91 d),最长的灌浆中期持续期T_2(15.230 d)和灌浆后期持续期T_3(26.556 d),最大的灌浆中期灌浆速率R_2(0.897 mg/d)和灌浆后期灌浆速率R_3(1.365 mg/d)。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二次曲线关系表明,在耗水量240~270 mm可达到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双高的效果。本试验中以秸秆覆盖与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9.02 kg/(mm·hm^2)),较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TW4)提高了5.30%;产量为7 097.7 kg/hm^2,与TW4处理组合差异不显著。
白田田裴新涌关小康杨明达张鹏钰王静丽王和洲王同朝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覆盖滴灌土壤含水量灌浆特性
不同水分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群体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为探究土壤水分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的交互作用,通过防雨棚微区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对小麦群体数量、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小麦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和产量显著降低,最大根冠比出现时间推迟至开花期;与秸秆不还田(CK)相比,秸秆还田(RS)处理的群体最大茎数提高了8.5%,灌浆期根冠比增加12.26%,但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穗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指数也分别下降5.10%、3.17%、15.46%和8.39%;轻旱和适宜水分条件下,根冠比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RS处理的群体最大茎数较CK增加12.04%-14.18%;拔节期根冠比显著增加,灌浆期则相反;RS处理的不孕小穗数减少了14.91%-18.98%,穗粒数和产量则分别提高9.18%-26.30%及5.76%-6.96oA。在轻旱或适宜水分条件下,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小麦群体质量,协调植株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而土壤干旱时不宜进行秸秆还田。
张素瑜王和洲杨明达贺德先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群体发育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
氮肥后移对抽穗后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采用子母桶栽土培法模拟冬小麦抽穗后不同的水分胁迫状态,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氮肥处理,分别为N1(基肥∶拔节肥∶开花肥=10∶0∶0)、N2(6∶4∶0)和N3(4∶3∶3),模拟冬小麦抽穗后2种水分胁迫(渍水胁迫、干旱胁迫),设正常供水为对照.结果表明:相同供水条件下,N2和N3处理较N1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灌浆期旗叶的SPAD和光合速率,确保了收获时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氮肥后移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耗水量,但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相同氮肥条件下,干旱胁迫和渍水胁迫处理较正常供水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的光合速率、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与正常供水相比,各氮肥条件下干旱胁迫和渍水胁迫处理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减小幅度均表现为N1>N2>N3.表明氮肥后移通过提高旗叶SPAD、减缓花后旗叶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调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以减轻逆境灾害(干旱和渍水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杨明达马守臣杨慎骄张素瑜关小康李学梅王同朝李春喜
关键词:氮肥后移冬小麦水分胁迫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氮肥运筹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指导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合理运筹氮肥,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共设置四种N肥处理,分别为CK(...
杨明达马守臣李春喜邵云马守田张素瑜王多多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运筹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调亏灌溉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解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调亏灌溉的调控作用,比较分析了2种氮肥基追比(10∶0和6∶4)下调亏灌溉(水分亏缺阶段为返青至拔节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返青至拔节期水分调亏显著降低冬小麦的叶面积,抽穗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对根系活力的影响表现出较长后效,且降低了花后旗叶MDA的积累速率,最终显著提高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氮肥基追比10∶0处理相比,6∶4处理下开花期冬小麦的叶面积显著增加,抽穗后在土壤自然干旱条件下灌浆期光合速率明显提高,花后旗叶MDA含量降低,稳产性增强。可见,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较好的情况下,返青至拔节期水分调亏对产量有正效应;生育后期土壤较干旱情况下,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抗旱能力。
李春喜杨明达马守臣杨慎骄张素瑜关小康王同朝
关键词:氮肥基追比调亏灌溉冬小麦光合速率根系活力
水分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1
2016年
【目的】通过两年的防雨棚微区控水试验,探索秸秆还田和水分调控对小麦根系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及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RS)和秸秆不还田(CK)处理;3种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处理,D)、60%—65%(轻旱处理,SD)和70%—75%(适宜水分处理,N)。测量土壤水分含量、根干重、根干重密度、根系活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干旱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的次生根数显著降低,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相比,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0—25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也基本表现为降低趋势,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4.34%—38.30%和14.30%—36.63%,但土壤贮水消耗量分别显著增加7.92%—25.56%和31.34%—90.7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69%—30.09%和11.83%—32.88%。干旱条件下,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在返青期和成熟期的单株次生根数分别提高了17.17%—29.41%和5.60%—27.86%,不同生育时期0—25 cm土层中根干重密度降低,花后根系活力及25—50 cm土层中根干重密度的下降幅度增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5.02%—19.52%和7.51%—14.56%。轻旱和适宜水分条件下,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单株次生根数,减缓了小麦花后的根系活力及25—50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下降幅度,并且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降低灌溉量及总耗水量,除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适宜水分条件下不同还田方式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6.09%—9.18%和6.77%—11.13%。另外,秸秆还田方式与水分调控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轻旱和适宜水分),秸秆还
张素瑜王和洲杨明达王静丽贺德先
关键词: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水分根系生长根系活性水分利用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