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静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电化学
  • 2篇吡咯
  • 2篇微流控
  • 2篇微流控芯片
  • 2篇细胞
  • 2篇聚吡咯
  • 1篇电化学传感
  • 1篇电化学传感器
  • 1篇电极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早产儿呼吸
  • 1篇早产儿呼吸暂...
  • 1篇肉瘤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行为
  • 1篇随机对照试验
  • 1篇趋化

机构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血液中...

作者

  • 5篇陈静
  • 4篇李远
  • 3篇龚放
  • 3篇廖娟
  • 1篇刘北忠
  • 1篇邓素容
  • 1篇米永华
  • 1篇何翠
  • 1篇何庆梅
  • 1篇陈晓

传媒

  • 2篇军事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传感技术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Web of Science、CBM、VIP、WanFang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17年6月,有关高维持剂量[10~20 mg/(kg·d)]和低维持剂量[5~10 mg/(kg·d)]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包括1 00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组治疗有效率(RR=1.30,95%CI:1.09~1.56,P=0.003)、心动过速发生率(RR=2.23,95%CI:1.34~3.73,P=0.002)高于低维持剂量咖啡因组,拔管失败率(RR=0.50,95%CI:0.35~0.71,P=0.0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RR=0.82,95%CI:0.70~0.95,P=0.01)低于低剂量咖啡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较低维持剂量组效果更好,而且安全。
陈静陈晓龚放
关键词: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早产儿
简易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理流动条件下体外动态分析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健康志愿者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采用简易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体外动态分析生理流动条件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健康志愿者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影响。方法随机招募12名健康志愿者,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液样品并分别用2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50μmol/L 5-磷酸-2-甲基硫代腺苷酸(2-Me SAMP)、20μmol/L ASA+50μmol/L 2-Me SAMP处理,以未处理血液样品作为对照组。将血液样品以1000 s^(-1)动脉生理性相关剪切率流过Ⅰ型胶原蛋白修饰微通道300 s,同时采用显微镜动态拍摄荧光标记血小板在胶原蛋白表面黏附聚集的荧光图像,以血小板覆盖率作为血小板黏附聚集行为的量化指标。结果在1000 s-1剪切率流动条件下,对照组血样在胶原蛋白表面可观察到符合体内预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动态行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独处理抑制流动后期(200~300 s)血小板黏附聚集行为,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处理则降低流动中前期(≤150 s)血小板黏附数量并降低流动后期(200~300 s)血小板聚集体稳定性;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处理对血小板黏附聚集行为抑制具有协同效应;12名志愿者在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响应上表现出异质性。结论简易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为抗血小板药物效应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平台。
陈静丁玲何翠陈丹邓素容龚放李远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微流控芯片
基于RGD多肽掺杂聚吡咯-铟锡氧化物的仿生微电极构建及用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电化学阻抗谱检测被引量:1
2017年
构建一种基于RGD多肽分子掺杂聚吡咯膜修饰的铟锡氧化物微电极(PPy/RGD-ITO),并以此作为传感电极实现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电化学阻抗谱检测。采用光刻技术蚀刻感光干膜绝缘层制备ITO微电极;以含RGD模体的多肽分子作为吡咯电聚合唯一的掺杂阴离子,通过电化学共聚合方式在ITO微电极表面沉积PPy/RGD复合膜形成PPy/RGD-ITO微电极;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别表征PPy/RGD复合膜的表面拓扑形貌、湿润性和组成成分;人肺癌细胞株A549铺展、粘附及增殖实验考察了PPy/RGD复合膜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构建的PPy/RGD-ITO微电极作为传感电极,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对A549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及天然抗癌药物分子重楼皂苷I的细胞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简单的电化学共聚合成功将RGD分子掺杂进PPy膜内,且PPy/RGD复合膜具有优异的表面物理性能;PPy基质膜内掺杂的RGD分子保留其生物活性,相比裸ITO电极和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掺杂的PPy膜,PPy/RGD复合膜能更好地促进A549细胞的铺展、粘附和增殖;由于PPy/RGD-ITO微电极表面A549细胞形态学变化可改变电极系统的阻抗谱特征,因此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可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信息,同时可定量分析重楼皂苷I细胞毒性。因此,通过简单的电化学共聚合方法将生物活性RGD分子掺杂进PPy膜内制备出的PPy/RGD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重要的仿生电极修饰材料用于构建电子系统和细胞生物学系统的耦合界面,未来可应用于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药物筛选研究。
李远肖文海陈静廖娟刘北忠
关键词:RGD多肽聚吡咯铟锡氧化物
一种简易的用于分析肿瘤细胞趋电性的微流控芯片技术
2016年
目的 开发一种简易的分析肿瘤细胞趋电性迁移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方法 微流控肿瘤细胞电趋化芯片基本结构由直微通道和微通道两侧的储液池组成,通过插入储液池内的两支铂丝电极对微通道施加强度可控的直流电场; 微通道内电场分布和强度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和实验测试进行表征; 以迁移总距离、迁移平均速度、x方向前进迁移指数(x FMI)和y方向前进迁移指数(y FMI)作为量化参数,分析横纹肌肉瘤RD细胞在不同强度直流电场下的趋电性迁移行为。结果 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实验测量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微流控电趋化芯片结构能够在微通道内获得均匀分布且强度可控的直流电场; 细胞趋电性实验显示横纹肌肉瘤RD细胞朝电场阳极迁移; 在188~1320 V/m的直流电场范围内,RD细胞的x FMI和迁移距离随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加。结论该研究开发的肿瘤细胞趋电性迁移分析微流控芯片技术方法简单易行,有望用于各种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电趋化迁移行为及机制分析。
米永华肖文海廖娟陈静李远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
氨茶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
2016年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早产儿氨茶碱血液浓度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氨茶碱为模板分子,吡咯为功能单体,在0.2 mol/L的HAc-Na Ac缓冲液(p H 4.0)中,通过电聚合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聚合形成氨茶碱分子印迹传感膜;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显微镜、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对分子印迹传感膜的表面形貌及性能进行表征; 在5 mmol/L K3[Fe(CN)6]-0.1 mol/L KCl溶液中,采用方波伏安法(SWV)考察了分子印迹膜的聚合扫描圈数和孵育时间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结果 在优化实验参数下,传感器SWV峰电流差值与氨茶碱的浓度负对数在1×10-7~1×10-3mol/L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5×10-8mol/L(S/N=3),加标回收率为92.2%~101.4%; 构建的氨茶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结论 所构建的氨茶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有望用于临床上早产儿血液氨茶碱分子浓度的快速及准确检测。
陈静肖文海廖娟何庆梅李远龚放
关键词:分子印迹氨茶碱聚吡咯电化学传感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