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新彦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震
  • 5篇地壳
  • 5篇深地震
  • 4篇剖面
  • 3篇地壳结构
  • 3篇地震反射剖面
  • 3篇地震仪
  • 3篇深地震反射
  • 3篇深地震反射剖...
  • 3篇青藏高原
  • 3篇反射剖面
  • 2篇地震测深
  • 2篇地震反射
  • 2篇断裂带
  • 2篇深地震测深
  • 2篇青藏高原东南...
  • 2篇裂带
  • 2篇龙门山
  • 2篇龙门山断裂
  • 2篇龙门山断裂带

机构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航天世景...

作者

  • 13篇张新彦
  • 8篇卢占武
  • 6篇李秋生
  • 5篇白志明
  • 4篇李文辉
  • 3篇王海燕
  • 3篇熊小松
  • 2篇徐涛
  • 2篇高锐
  • 2篇滕吉文
  • 2篇王晓
  • 2篇周小鹏
  • 1篇刘有山
  • 1篇张洪双
  • 1篇酆少英
  • 1篇高嵩
  • 1篇张智
  • 1篇高原
  • 1篇刘子龙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华东地质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便携式节点地震仪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进展被引量:17
2021年
地震学方法在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便携式节点地震仪凭借着其灵活性、低价格、高效率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球物理探测领域.本文基于已有的便携式节点地震仪应用实例,对数据采集流程和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还阐述了其在主动源与被动源数据采集中相比于传统采集的差异和优点.相比较宽频带流动台阵,便携式节点地震仪观测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短周期密集台阵方式.近年来,便携式节点地震仪的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在利用被动源地震开展深部结构探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SPAC、HVSR、背景噪声成像及接收函数四种方法在节点地震仪的应用中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几种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最后探讨便携式节点仪器相比宽频带仪器的优缺点,为未来发展灵活地震采集技术提供一点参考.
任彦宗卢占武张新彦薛帅刘子龙刘子龙蔡玉国
关键词:地震观测处理技术
用于专题地质填图的地球物理技术——短周期密集台阵被引量:3
2021年
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专题地质填图强调,针对某个主要地质体、沉积盆地、重要成矿带、地震带断裂系统等,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调查和填图,以解决目标地质体结构、沉积盆地基底起伏、成矿地质体规模、断裂系统分布等重大问题。地球物理是专题填图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近10年发展起来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技术,因其布设灵活、应用广泛、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备受关注。通过介绍短周期密集台阵发展现状,以及在城市、矿山、地震灾害区、沉积盆地等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进行近地表结构调查的应用实例,提出了该技术在专题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前景和技术方案建议,力图通过短周期密集台阵的调查构建结构成像方法,丰富和完善专题填图的技术方法体系。
卢占武李文辉张新彦李秋生蔡玉国任彦宗程永志王光文
关键词:区域地质
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的兰坪盆地—扬子西缘浅层地壳结构
2024年
兰坪盆地—扬子西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强烈挤压、碰撞造山带的东部,兼跨华南板块与古冈瓦纳板块两大构造单元。其浅层地壳是记录地壳形变、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兰坪盆地—扬子西缘220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4km以浅的上地壳浅层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兰坪盆地沉积厚度从西到东逐渐减薄,扬子块体西缘东部表现出“两侧厚中间薄”的特点;兰坪盆地内有多组逆冲断裂,金沙江断裂与程海断裂近乎垂直;金顶铅锌矿的形成可能与底部热隆有关,北衙金矿下方结晶基底向上突起,推测由岩浆上涌所致。
王冠熊小松卢占武李秋生吴国炜张新彦
关键词:兰坪盆地层析成像
基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地震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下地壳结构研究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缩写为ELIP)是我国最早被国际地学界公认的大火成岩省,也是近20年来广泛关注的研究方向(Xu,2007;2013;Yang,2020)。以往利用噪声成像、接收函数、宽角反射与折射等地震资料在该地区的结...
卢占武任彦宗张新彦李文辉王海燕薛帅梁瑶
关键词: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阿坝—遂宁宽角地震剖面重建藏东缘龙门山地区地壳速度结构被引量:7
2017年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在中生代和晚新生代经历强烈的构造变形,急剧抬升,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利用起伏地形下的高精度成像方法,对"阿坝一龙门山一遂宁"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数据重新处理,通过走时反演重建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剖面自西向东跨越松潘一甘孜块体、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不同块体速度结构表现了显著的差异.松潘甘孜块体地表复理石沉积层内有高速岩体侵入,低速层低界面起伏不平反映了该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速度横向上连续变化,平均速度较低(约6.26 km·s^(-1)).四川盆地沉积层西厚东薄,并在西侧出现与挤压和剥蚀作用相关的压扭形态.中下地壳西薄东厚,平均速度较高(约6.39 km.s^(-1)).龙门山断裂带是地壳速度和厚度的陡变带,Moho面自西向东抬升约13 km.在整个剖面上Moho面表现为韧性挠曲,中下地壳横向上连续变化,推测古扬子块体已到达松潘甘孜块体下方.松潘甘孜块体下方中下地壳韧性变形,并在底部拖曳着被断裂切割的脆性上地壳,应力在不同断裂上积累和释放,诱发大量地震.
张新彦高锐白志明徐涛李秋生
关键词:青藏高原龙门山断裂带深地震测深地壳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地震探测研究进展及岩石圈圈层结构
2025年
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特提斯增生造山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两个阶段,是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侧向碰撞的典型地区之一,形成了西南三江成矿带,带内广泛发育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岩石圈是记录大陆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的主要载体,揭示岩石圈圈层结构对理解三江地区特提斯演化、青藏高原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和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收集整理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壳幔结构地震探测研究进展及成果,通过系统地采样插值获得了三江地区的岩石圈底界面、地壳厚度和上地壳厚度(基底顶界面深度)等数据,讨论了三江地区各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顶界面整体变化剧烈,莫霍面深度从南到北逐渐加深,两界面呈现镜面对称特征;岩石圈厚度西南薄东北厚,整体厚度为60~190 km。
王冠熊小松李秋生卢占武张新彦吴国炜王赛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莫霍面
探测壳内低速层的深地震测深方法及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及全球大陆不同构造域广泛存在壳内低速层.壳内低速层不仅与地壳表层金属、非金属矿床、油气资源及地壳变形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些重大地震和活动断裂的发育场所.一般认为,地壳低速层反映了地壳物质的含水、热状态和部分熔融等信息,其研究对探讨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的震相走时、振幅、相位信息识别壳内低速层的5种典型方法:1)Pg震相走时中断;2)低速层顶、底界面反射波走时曲线近似平行;3)30°~ 60°入射角范围内低速层顶界面反射转换波强于反射纵波;4)低速层底界面反射波强于顶界面;5)低速层顶界面反射波极性反转等.研究实例表明,以上方法为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揭示壳内低速层提供了有效途径。
周小鹏王晓张新彦白志明滕吉文
关键词:低速层深地震测深地壳结构
利用节点地震仪开展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实验进展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探测岩石圈结构的高精度技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该项技术在国内外已取得诸多成果,用来研究碰撞带结构、地球的动力学过程、断裂系统与地震活动、下地壳结构与壳幔边界变化特征等等(Klemp...
卢占武李文辉张新彦王海燕任彦宗王光文
关键词:地震仪深地震反射剖面
跨龙门山断裂带人工源宽角剖面壳内结构成像
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块体对接的关键部位.为揭示龙门山断裂带上方精细的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孕震机制,于2010年完成了跨龙门山断裂的“阿坝-龙门山-遂宁”剖面。该剖面全长50...
张新彦高锐白志明徐涛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幔结构
文献传递
上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相关反演成像方法被引量:5
2015年
基于纵横波初至走时数据的层析成像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揭示不同构造域壳幔速度结构特征.我们从同一地质体的纵横波速度属性相关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一种相关反演成像的方法:纵横波速度反演交替进行,在迭代反演过程中每通过一次反演获得相应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结构后,更新相应的纵横波速度比模型以及相应的横波(或纵波)速度反演的初始模型,然后继续开展后续横波(或纵波)速度反演工作.在反演过程中依据纵横波速度的相关性信息和射线路径长度将走时残差以不同权重分配到射线路径经过的单元,依据网格节点周围平均的慢度扰动更新速度模型.正反演过程分别基于有限差分走时计算方法和反投影成像方法.两种典型模型试验表明,该技术应用于上地壳速度结构反演成像过程,可有效提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常规单独反演纵波和横波速度过程容易带来的畸变和失真.该方法应用于重建青藏高原西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DSS)剖面下方的上地壳速度结构,揭示出与青藏高原西缘板块碰撞相关的上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王晓周小鹏张新彦白志明滕吉文
关键词:有限差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