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小松

作品数:82 被引量:544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7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2篇地震
  • 34篇深地震
  • 31篇地壳
  • 23篇深地震反射
  • 23篇剖面
  • 20篇反射剖面
  • 19篇地震反射剖面
  • 19篇深地震反射剖...
  • 19篇青藏高原
  • 18篇莫霍面
  • 14篇盆地
  • 13篇岩石
  • 12篇地壳结构
  • 12篇莫霍面深度
  • 11篇岩石圈
  • 11篇北缘
  • 10篇地震探测
  • 10篇造山带
  • 9篇深部
  • 9篇青藏

机构

  • 80篇中国地质科学...
  • 14篇中山大学
  • 10篇国土资源部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中国地震局
  • 7篇国土资源实物...
  • 6篇吉林大学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国土资源
  • 3篇自然资源实物...
  • 2篇长春工程学院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青海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2篇熊小松
  • 62篇高锐
  • 42篇李文辉
  • 28篇王海燕
  • 28篇卢占武
  • 26篇侯贺晟
  • 21篇李洪强
  • 20篇李秋生
  • 9篇贺日政
  • 9篇酆少英
  • 8篇李英康
  • 7篇管烨
  • 6篇邓攻
  • 5篇郭良辉
  • 5篇张兴洲
  • 5篇郭晓玉
  • 5篇刘金凯
  • 5篇叶卓
  • 4篇张季生
  • 4篇陈宣华

传媒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球学报
  • 5篇中国地质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科学
  • 3篇地学前缘
  • 3篇2014年中...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低碳世界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4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1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兴蒙造山带地壳精细结构的初步结果
采集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古生代亚洲洋消失的俯冲极性与板块汇聚过程,中生代岩浆侵入与逆冲推覆的地壳深部过程,以及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的伸展断陷盆地的浅部地壳构造格架。
侯贺晟高锐李秋生熊小松李文辉李洪强朱小三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剖面板块汇聚地壳结构
中国大陆莫霍面深度与变化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笔者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莫霍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国大陆已有及新采集的深部地震探测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对其中84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莫霍面深度沿测线按照20-30km间隔进行采样,获得了2298个深地震测深莫霍面深度采样点;收...
熊小松白金邓攻高锐李秋生管烨贺日政侯贺晟卢占武王海燕李文辉
关键词:地震勘探莫霍面深度变化图地球动力学
文献传递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西北地区莫霍面深度被引量:14
2010年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态均变化最大,反映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西北地区地壳整体变形强烈。莫霍面最深(约90km)位于西昆仑与喀喇昆仑构造结合处,最浅处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的克拉玛依(约35.5km),最深与最浅相差约55km。在盆山结合部位及大型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中天山北缘断裂带等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天山造山带东西段莫霍面深度变化明显,西段深于东段。这些特征指示了中国西北部盆山之间的构造关系、天山造山带西段和东段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古老断裂带的活化。
熊小松高锐李秋生王海燕侯贺晟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莫霍面深度盆山构造大陆动力学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与向北扩展--高原隆升深部过程之探讨被引量:11
2018年
青藏高原下方的软弱物质在印度-欧亚大陆的汇聚挤压作用下,从增厚、抬升的高原中部向东部逃逸挤出.本文基于一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观测给出的青藏高原-秦岭构造转换带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结合前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了青藏高原物质向东的挤出,揭示秦岭作为一个可能的通道,将如何协调青藏高原物质的挤出,进而探讨上述地球动力学过程如何影响高原东缘的隆升和扩展,并对比了青藏高原东缘和北缘的地壳变形增厚机制以及地幔岩石圈行为模式之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受区域大型断裂带控制的中下地壳软弱物质挤出和由软流圈地幔流触发的岩石圈底部拆沉导致的重力均衡,可能同时在青藏高原东缘下方发生,断裂和块体控制的壳内软弱物质挤出可能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带上大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深部孕震机制.上述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东缘与秦岭以及四川盆地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隆升和扩展.青藏高原东缘物质挤出的深部过程与处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青藏高原-阿拉善构造转换带区域的高原向北扩展之深部机制存在差异,而造成高原北缘与东缘差异隆升模式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可能是从青藏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内部)到高原北缘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变化.
叶卓叶卓高锐徐啸李秋生熊小松李文辉
关键词:高原隆升深部过程岩石圈拆沉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四川盆地及周缘莫霍面深度被引量:1
2017年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开展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工作,包括了深地震测深和深地震反射剖面采集,为该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研究资料。本文通过对上述资料的融化分析,以深地震测深资料为主,辅以深地震反射资料,通过对上述两种资料揭示的莫霍面深度重新进行了采样,通过克里金插值获得了四川盆地及周缘的莫霍面深度变化,获得四川盆地莫霍面平均深度在40~42km左右,在其北缘深度略深,可达44~46km,而在西缘莫霍面较浅,在40km左右。
蒙炳儒熊小松程志刚潘红伟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下地壳基底
中国大陆莫霍面深度与变化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全球研究表明莫霍面深度与变化记录了地壳演化。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针对莫霍面的深地震探测,利用积累的资料编制过中国大陆莫霍面图(曾融生等,1995;Li,et al.,2006)和东亚莫霍面深度图(滕吉文等,20...
熊小松高锐李秋生管烨贺日政侯贺晟卢占武王海燕李文辉白金邓攻
文献传递
SinoProbe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中国大陆岩石圈断面——5000千米区域长剖面概述
<正>全球实验表明,深地震反射剖面是当今世界上探测地球深部结构,追踪大陆演化的深部过程与地球动力学的最精细的先进技术,如同CT技术对地球深部结构进行扫描,对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精细结构进行地震波成像,分辨能力最高,成像最精细...
高锐王海燕卢占武侯贺晟熊小松李文辉李洪强
SinoProbe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中国大陆岩石圈断面--5000千米区域长剖面概述
本文概述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剖面、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南剖面、华北剖面、东北剖面四条实验长剖面背景和主要成果。
Gao Rui高锐Wang Haiyan王海燕Lu Zhanwu卢占武Hou Hesheng侯贺晟Xiong Xiaosong熊小松Li Wenhui李文辉Li Hongqiang李洪强
关键词:地震勘探深地震反射剖面岩石圈
扬子克拉通内部残余~2.0Ga的俯冲带——由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
<正>扬子克拉通是中国大陆三大古老克拉通之一,是组成华南板块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对扬子克拉通及周缘前寒武纪的研究业已证明其存在最古老的太古宙地壳物质,约3.6Ga,太古宙及古元古代的地壳物质零星出现在扬子克拉通的北...
熊小松高锐张季生王海燕
文献传递
中国东北依兰地区块状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3
2008年
黑龙江省依兰地区分布的黑龙江杂岩被认为是具有缝合带性质的构造混杂岩,其中所含变基性火山熔岩中含有的变质矿物不具有定向组构特征,因此称之为块状蓝片岩。特征变质矿物——蓝闪石的大量出现表明其经历过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常量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SiO2含量均在53%以下,TiO2含量超过2%,Na2O+K2O的含量为2.77%-6.41%,Na2O的含量普遍大于K2O的含量,Na2O+K2O-SiO2变异图显示其具有碱性玄武岩特征;痕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不具有Eu的负异常;Nb×2-Zr/4-Y、Ti/100-Zr-Sr/2与Ba-Th-Nb-La图解的综合分析表明,块状蓝片岩具有碱性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它们应是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古洋壳俯冲过程的残留,这为探讨佳木斯陆块与松嫩陆块之间古老洋盆俯冲消减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黄映聪张兴洲熊小松王跃赵亮亮
关键词:地球化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