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娜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聚类分析
  • 2篇后向轨迹
  • 2篇PM
  • 1篇地基微波辐射...
  • 1篇订正
  • 1篇移动通信
  • 1篇移动通信网
  • 1篇移动通信网络
  • 1篇远程
  • 1篇远程控制
  • 1篇远程控制系统
  • 1篇远程网
  • 1篇远程网络
  • 1篇云水资源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水资源
  • 1篇探空
  • 1篇天气雷达

机构

  • 7篇青海省人工影...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青海省气象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青海省防灾减...

作者

  • 7篇马学谦
  • 7篇刘娜
  • 4篇韩辉邦
  • 3篇康晓燕
  • 2篇林春英
  • 1篇王黎俊
  • 1篇郭学良
  • 1篇田建兵
  • 1篇李静

传媒

  • 2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4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海省冰雹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林春英王黎俊韩辉邦马学谦李静刘娜
关键词:冰雹
2014-2018年青海省云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5小时再分析资料,采用CWR-MEM方法和EOF方法对2014—2018年青海省降水、水汽、水凝物及空中云水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年降水分布呈东南多、西北少阶梯性递减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水汽分布带主要为北部的柴达木—青海湖—河湟谷地分布带、西南部的可可西里—治多—杂多分布带和东南部的巴颜喀拉山—黄河河曲地区分布带;水凝物和降水分布特征类似,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在山脉迎风坡相对偏多。水汽主要从南、西南和西北边界输入,水凝物主要从澜沧江和长江源区的西部和南部输入,全省平均水汽和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别为0.3%和14%;总云水资源708×10^(8) t,在三江源地区南部及东南部最为丰沛,最高达2000 kg·m-2,祁连山南麓至西宁延伸带的云水资源为次高区,柴达木盆地云水资源总量相对较低。云水资源EOF分解中主要空间分布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阶梯式变化。依据水汽、水凝物输送及云水资源分布特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十分必要。
张玉欣马学谦韩辉邦张鹏亮刘娜
关键词:云水资源水汽输送降水效率EOF分析
移动式天气雷达远程控制系统、监测系统及终端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天气雷达远程控制系统、监测系统和终端控制系统,移动式天气雷达远程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移动网络组件、远程网络智能控制器、继电器模组和交流接触器;远程网络智能控制器包括微控制单元和由微控制单元控制的...
韩辉邦马学谦张博越刘娜林春英康晓燕
文献传递
2016—2018年西宁市颗粒物来源及输送差异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利用HYSPLIT模式计算了2016—2018年西宁市逐日72 h气团后向轨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同期颗粒物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数据,分析逐年和3年平均西宁市颗粒物输送特征及差异,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对影响西宁市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污染潜在源区及不同潜在源区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西宁市颗粒物最主要输送路径源自青海北部的聚类2、甘肃中部的聚类6和甘肃东部的聚类8,占同期总轨迹比例分别为28.1%、27.4%和27.5%;3年平均则源自青海北经青海东折回西宁的聚类2,占比45.3%.最主要输送路径对应颗粒物质量浓度最低,输送距离较短、垂直高度较低、气团移速较慢;影响气团由西北向偏东转变,3年平均则以西北气团为主.2018年源自甘肃经青海东至西宁的短距离输送处于突出地位,所含轨迹占总轨迹的比例高达49.6%.PM_(10)和PM_(2.5)主要输送路径和污染路径由较长距离向较短距离过渡,较长距离输送路径出现比例逐年较小.PM_(2.5)/PM_(10)小于0.3时,主要输送路径与PM_(10)污染轨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PM_(2.5)/PM_(10)大于0.6时,主要输送路径与PM_(2.5)污染轨迹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SCF和CWT分析发现,影响西宁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主要污染潜在源区分布在新疆南部和青海北部,对PM_(10)质量浓度贡献大于100μg·m^(-3),对PM_(2.5)质量浓度贡献大于45μg·m^(-3).潜在源区分布年变化差异明显,2016年最广,2018年最小.印度北部主要贡献源区虽分布范围逐年减小,但在2017年局部贡献增大,对PM_(10)贡献超250μg·m^(-3),对PM_(2.5)贡献超60μg·m^(-3).主要贡献区周边区域及西宁至兰州一带为中等贡献源区,对PM_(10)贡献为50~100μg·m^(-3),对PM_(2.5)贡献为15~45μg·m^(-3).
刘娜余晔张莉燕王启花马学谦
关键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产品在青海省东部适应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2013年青海省东部西宁站(08:00和20:00两个时次)探空观测资料和同址MP-3000A型微波辐射计反演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垂直分布特征,讨论了微波辐射计的反演效果,并对温度偏差较大的月份进行偏差订正。结果表明:①从高度来看,微波辐射计对低层温湿度反演明显优于高层。微波辐射计反演和探空探测年平均温度相关系数随高度上升基本呈现递减的趋势,最大在近地面,为0. 988;最小在距地10 km处,为0. 529,且通过了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年平均相对湿度相关系数仅3. 0 km以下通过了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②从季节来看,春、夏、秋季温湿度的微波辐射计反演与探空吻合度明显好于冬季。春、夏、秋季温度相关系数均通过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春、夏、秋季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在地面到2. 0 km处通过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冬季在1. 5 km以下通过0. 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③应用订正方程对温度偏差较大的月份进行了偏差订正,效果较好。
康晓燕张博越田建兵田建兵马学谦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探空温度相对湿度订正
西宁市大气污染来源和输送季节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在2016~2018年西宁市大气污染物PM_(10)和PM_(2.5)季节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YSPLIT模式和GDAS资料计算了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确定气流输送路径及其对日均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运用Traj Stat软件提供的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不同季节影响西宁市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明,输送来源位置多分布在西宁的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周边及邻近区域垂直高度较低.输送路径主要受西风、偏西风、西北、西南和偏东气流的影响.距离短、高度低和移速慢的气流轨迹出现概率最高,是最主要的输送路径,该路径在春夏秋三季来源于青海,冬季则源自新疆,省内输送占主导地位,且不同输送轨迹对PM_(10)和PM_(2.5)浓度影响不同.污染气流主要来自青海省内源、新疆外源及新疆以西的境外源,源地多沙漠和戈壁等脆弱地带分布.潜在源区范围及贡献大小有明显季节差异,冬季范围广且贡献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最主要潜在源区位于青海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新疆南部、中部和东部,其周边地区为中等贡献潜在源区.
刘娜余晔马学谦
关键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青藏高原中东部气溶胶特征的飞机观测被引量:4
2021年
利用2011年和2013年夏秋季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开展的11架次气溶胶特征飞机观测数据,分析气溶胶数浓度、数谱及核化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和地表影响,观测区内气溶胶数浓度(N_(a))和体积直径(D_(v))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差异较大,N_(a)呈西北高、东南低,D_(v)低层大、高层小,局地中高层有沙尘。格尔木盛行东风时,云降水对低层气溶胶有清除作用,N_(a)和D_(v)明显降低,6.2 km高度和7.2~7.4 km高度的中高空受高原大风或对流影响形成沙尘;盛行西风时,低层D_(v)以0.5~0.8μm为主,随高度升高和风速增大N_(a)升高,D_(v)变幅较小,6.2 km高度也有沙尘;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6.5 km高度以上均输入亚微米颗粒,N_(a)达5×10^(3)cm^(-3),8.0 km高度盛行东风时比西风时N_(a)更高,D_(v)更小,谱垂直分布也有以上特征,整层输入以偏北或偏西路径为主。不同过饱和度测量云凝结核数浓度(N_(ccn))表明,除格尔木6.0 km高度以下核化率(N_(ccn)/N_(a))在21%~47%外,其他观测区平均核化率介于1%~16%,6.0~8.5 km高度的核化率总体偏低;当N_(a)增加时核化率明显下降,且过饱和度1%~2%,-15~-5℃层或粒径1~3μm时的核化率相对偏高。
马学谦郭学良刘娜张玉欣韩辉邦康晓燕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东部飞机观测气溶胶核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