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辉邦
- 作品数:34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2016年玛柯河林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雪)效果评估被引量:6
- 2017年
- 基于2016年1-4月青海省果洛州玛柯河林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雪)作业情况,利用经典的区域历史回归统计方法,对2016玛柯河林区人工增雨(雪)效果进行了客观定量地评估,并从大气降水转化率、目标区与对比区降水差值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在1-4月的作业期内,通过增雨作业为该地区增加降水11.7mm,相对增水率为13.4%,增雨效果明显,为降低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增加土壤含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康晓燕周万福马学谦韩辉邦张博越田建兵
- 关键词:森林防火
- 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被引量:20
- 2019年
- 为研究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贮量分布特征,探讨退化高寒沼泽湿地的恢复对策,本试验选择三江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湿地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贮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0~30 cm是高寒湿地有机碳和总氮主要分布区,有机碳和总氮呈正相关关系。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总氮、碳氮贮量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且冻融丘的下降速度较丘间快。有机碳、总氮、有机碳贮量和氮贮量与冻融丘的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冻融丘的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这些结果表明:高寒沼泽湿地土壤含水量、冻融丘的数量和大小对高寒湿地退化中土壤碳氮及贮量具有指示性,建议在高寒湿地修复中加强水分补充和冻融丘的保护。
- 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王启花金立群孙华方
- 关键词: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
- X波段双偏振雷达物理量时间—高度剖面的重构方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 2024年
- 如何利用现有雷达体扫数据重构反射率或其它物理量的时间—高度剖面,提高雷达体扫垂直分辨率并使其适用于云微物理结构的分析,是近几年来雷达气象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分辨率更高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体扫数据,对目前最新的柱垂直廓线(Columnar Vertical Profile,简称CVP)重构算法从目标区范围的选取方面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应用于水平尺度较小的局地降水云以及发展演变迅速的对流云。结果显示:对于高原地区局地降水云个例,目标区选取5 km(径向范围)×10°(方位角范围)组成的较小扇形区域,与云雷达的对比显示,改进的CVP方法重构的基本反射率(ZH)垂直廓线体现了回波的垂直结构,尤其是中高层对流泡的结构特点,相应的时间—高度序列能够较好地反映回波顶高的变化以及中高层强度逐渐减弱、低层强度逐渐增加的特点;对于华北地区发展旺盛且局地水平不均匀的对流云个例,本文改进了原始的CVP重构目标区选取方法,对高、低仰角层采用变化的径向范围并调整插值参数,改进后重构的ZH垂直廓线有效避免了低层回波水平分布相对不均匀导致的重构分层结构,显示出高、低层回波特征以及不同阶段目标区云结构的转变。进一步对比改进前后CVP方法重构建立的各偏振量时间—高度序列,改进后准确显示了个例云系微物理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高原地区局地降水云中对流泡的形成及其播撒作用机制,华北地区对流云成熟阶段的各偏振量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 贾烁杨洁帆雷恒池韩辉邦韩辉邦周万福
- 关键词:CVP目标区微物理特征
- 三江源地区冻土/非冻土期近地层能量平衡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利用三江源地区2018年1-12月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冻土/非冻土期内各能量分项支出分配特征和能量平衡闭合率及其影响因子,以揭示其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变化趋势与净辐射相似,且在年尺度、日尺度上具有典型的单峰型变化,但潜热通量、土壤热通量的峰值出现时间具有滞后性。非冻土期内,显热、潜热支出以及土壤吸收的热量占总能量的比例分别为0.38、0.37、0.10;而在冻土期内,上述各能量的支出比分别为0.54、0.19、-0.01。全年能量平衡闭合率为0.69,能量平衡闭合率在冻土期和非冻土期内分别为0.63、0.74。三江源地区冻土期内显热支出为主要能量消耗方式,且在该时段内影响能量平衡闭合率的因素主要是湍流动力因子;非冻土期的能量消耗方式为潜热和显热,热力和动力因子均对能量平衡闭合率产生影响。
- 张功张功韩辉邦孙守家张劲松
- 关键词:能量平衡大气稳定度
- 青藏高原中东部气溶胶特征的飞机观测被引量:5
- 2021年
- 利用2011年和2013年夏秋季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开展的11架次气溶胶特征飞机观测数据,分析气溶胶数浓度、数谱及核化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和地表影响,观测区内气溶胶数浓度(N_(a))和体积直径(D_(v))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差异较大,N_(a)呈西北高、东南低,D_(v)低层大、高层小,局地中高层有沙尘。格尔木盛行东风时,云降水对低层气溶胶有清除作用,N_(a)和D_(v)明显降低,6.2 km高度和7.2~7.4 km高度的中高空受高原大风或对流影响形成沙尘;盛行西风时,低层D_(v)以0.5~0.8μm为主,随高度升高和风速增大N_(a)升高,D_(v)变幅较小,6.2 km高度也有沙尘;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6.5 km高度以上均输入亚微米颗粒,N_(a)达5×10^(3)cm^(-3),8.0 km高度盛行东风时比西风时N_(a)更高,D_(v)更小,谱垂直分布也有以上特征,整层输入以偏北或偏西路径为主。不同过饱和度测量云凝结核数浓度(N_(ccn))表明,除格尔木6.0 km高度以下核化率(N_(ccn)/N_(a))在21%~47%外,其他观测区平均核化率介于1%~16%,6.0~8.5 km高度的核化率总体偏低;当N_(a)增加时核化率明显下降,且过饱和度1%~2%,-15~-5℃层或粒径1~3μm时的核化率相对偏高。
- 马学谦郭学良刘娜张玉欣韩辉邦康晓燕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东部飞机观测气溶胶核化
- 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甲烷通量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的量化
- 2023年
- 使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对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玛多县的高寒沼泽、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CH_(4)通量进行原位观测,同时分析生物量、微生物、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和温度等因子,旨在明确不同生态系统CH_(4)通量时空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是CH_(4)源,8月通量达到最大值,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是CH_(4)的汇,8月达到最小值,4种生态系统之间的CH_(4)通量差异显著(P<0.05);高寒沼泽的mcrA基因丰度最大,高寒草甸次之,而pmoA丰度则是高寒草甸最大高寒沼泽次之,高寒荒漠的mcrA和pmoA基因丰度均最小,4种生态系统之间差异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生长季节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的CH_(4)通量与土壤温度和mcrA显著正相关(P<0.05),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的CH_(4)通量与土壤温度和与pmoA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生态系统之间CH_(4)通量则与土壤水分、有机碳、总氮、生物量、mcrA和pmoA显著相关(P<0.05);路径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mcrA和pmoA丰度直接对CH4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则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菌群丰度间接影响CH_(4)排放;在所有的关键影响因子中,mrcA丰度对CH4通量的相对贡献率最高,达到30.53%,其次是有机碳和生物量。总之,高寒生态系统间CH_(4)通量差异是由于微生物、有机碳、生物量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高寒地区的CH_(4)排放模拟估算时需考虑不同生态系统CH_(4)排放的异质性。
- 管崇帆何方杰何方杰韩辉邦李雅婧郑京生张劲松张劲松
- 关键词:甲烷通量有机碳生物量
- 青海省冰雹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 林春英王黎俊韩辉邦马学谦李静刘娜
- 关键词:冰雹
- 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土壤和植被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6年
- 从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地理地形指标、土壤指标和植物群落指标出发,对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土壤和植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土壤偏碱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草土比减小,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土壤为松沙土,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黄河源区河漫滩湿地主要养分在垂直方向上都表现出上层高于下层的规律;调查的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23种,分属于11科21属,样方内藏嵩草的重要值为36.87%,禾本科重要值为10.53%,莎草科的重要值为27.23%,杂草的重要值为17.42%,毒草的重要值最低,为7.95%。
- 林春英李希来韩辉邦Jay Gao颜海前张博越
- 关键词:黄河源区土壤特征土壤养分植被特征
- 2018年玉树隆宝滩湿地恢复型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基于2018年青海省玉树州隆宝滩湿地恢复型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利用双比分析统计检验和雷达物理检验方法,对两次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作业前雷达回波强度有减弱趋势,随着作业的进行,试验区内雷达回波又出现增强趋势。2)利用双比分析方法对逐3小时降水量的统计分析,2次增雨作业过程的平均作业效果为每3小时增加降水量0.35mm,相对增加降水量22.8%。
- 康晓燕韩辉邦韩辉邦权晨
- 关键词:湿地恢复增雨效果
- 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观测与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21年
- 系统概括了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技术研究试验”的研究进展,可归纳如下:按照项目计划顺利开展了野外探测试验以及火箭、飞机观测试验,收集了各种手段获取的各要素探测数据及作业相关信息,开展了各种作业方法的效果检验和评估;分析了祁连山地区降水量场和气流场特征;探讨了试验仪器及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的精确性,对FY-3A/MERSI水汽产品、TK-2GPS人影探测火箭资料进行了精度验证,对微波辐射计温湿度的反演方法进行了探讨;从云垂直结构、云粒子特征、水汽等方面对祁连山地区云、水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人工增雨效果进行了统计检验;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地形云降水个例进行了模拟研究,探讨了祁连山地形云和降水的发生发展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232.4 mm,祁连山区流场主要有西南及偏西气流型,辐合辐散气流型,东北及偏东气流型,西北及偏北气流型,偏南气流型等五种类型;祁连山北坡云的发生频率较低,仅为20%~40%;降水和气温分别使径流量增加了21.1%和10.9%;石羊河流域2010年以来,4—10月人工增雨绝对增雨量为33.7 mm,平均相对增雨率为17.5%,平均植被覆盖百分比达到了46%以上并保持稳定;夏季祁连山区地形抬升局地性强,地形抬升作用对降水影响很大,过程降水一般都包含着地形云降水。
- 张文煜黄颖尹宪志李林尹宪志李林罗汉张丰伟林春英王黎俊隆霄张丰伟林春英韩辉邦隆霄
-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地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