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静

作品数:20 被引量:413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土地利用
  • 3篇地形
  • 3篇地形起伏度
  • 3篇植被
  • 3篇人口
  • 3篇生态系统
  • 3篇起伏度
  • 3篇气候
  • 2篇以太
  • 2篇豫西山区
  • 2篇植被指数
  • 2篇森林植被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县域
  • 2篇降水
  • 1篇导航
  • 1篇等温线
  • 1篇地理
  • 1篇点匹配

机构

  • 20篇河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宜宾职业技术...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0篇张静静
  • 16篇朱连奇
  • 12篇朱文博
  • 6篇崔耀平
  • 5篇张晓东
  • 3篇赵芳
  • 2篇朱述龙
  • 2篇郑辉
  • 2篇何莎莎
  • 1篇张树文
  • 1篇王岩松
  • 1篇曹闻
  • 1篇李天奇
  • 1篇梁留科
  • 1篇张改素
  • 1篇曹芳
  • 1篇马倩倩
  • 1篇郭磊
  • 1篇李阳
  • 1篇王小攀

传媒

  • 4篇地理学报
  • 4篇河南大学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河南科学
  • 1篇计算机科学
  • 1篇信息工程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栅格的豫西山区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被引量:42
2018年
地形起伏是约束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山地平原过渡带其约束作用更为显著。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豫西山区为例,基于200 m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并提取地形起伏度;以1∶10万土地利用、乡镇人口和县域各产业数据为基础,建立人口和经济空间化模型,同时生成200 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和经济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基于栅格单元定量揭示了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并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豫西山区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58.6%的区域地形起伏度小于等于0.5个基准山体的高度(相对高差≤250 m);空间上呈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与海拔、坡度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且与坡度的相关性更大。(2)被选作验证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与对应模拟值的线性拟合度分别为0.943和0.909,表明空间化结果能反映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实际状况。(3)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强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分别为0.911和0.874;豫西山区88.65%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5的地区,88.03%的生产总值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3的地区。相对人口分布,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向地形起伏度低值区的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张静静朱文博朱连奇崔耀平何莎莎任涵
关键词:地形起伏度空间化栅格豫西山区
豫西山地植被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被引量:39
2017年
豫西山地是秦岭山系在河南境内的余脉,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利用S-G滤波算法重构2000-2013年MODIS-NDVI时序影像,结合DEM、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豫西山地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结果表明:(1)14年来豫西山地NDVI呈增长态势,增速为0.041/10a。NDVI值随山地海拔升高先增后降,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在各坡向的分布相差不大。(2)植被在<1100 m海拔区恢复概率最高,在>1700 m区域退化概率最高;在10°~20°坡度区域恢复概率最高,在0°~5°区域退化概率最高;坡向对植被变化的分异作用不明显。(3)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植被所受影响因素不同,高海拔区植被动态主要受降水控制;不同坡度上的植被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均大于与降水的;在不同坡向上差异不明显。(4)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脉北坡NDVI增速均大于南坡;北坡植被对降水变化较敏感,而南坡植被对气温变化较敏感。这些都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区生态环境响应的重要信号,反映了过渡带生态响应因子对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张静静郑辉朱连奇崔耀平张晓东叶露培
基于TM影像的伏牛山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为研究伏牛山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利用1991、2002和2011年三期TM卫星遥感影像,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整体植被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比较三期变化;同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不同海拔的植被覆盖变化做对比分析;最后,分析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从分布上看,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状况较好.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上升先增加后降低,临界点在海拔1 700-1 800m之间.(2)从变化上看,21年以来,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海拔高度1 650m以下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最为明显,这是由于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区域,而海拔高于1 650m的区域变化较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3)从21年温度和降水变化来看,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而和降水量变化的趋势有较高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随降水量的增加,植被覆盖较好的Ⅳ级(F≥0.7)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增加.
张晓东朱文博崔耀平朱连奇赵芳张静静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数字高程模型
基于地形梯度的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异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地形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转移矩阵、区域统计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系统分析淇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特征,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草地,耕地面积净减少量最大,林地次之;草地面积净增加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次之,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草地生态系统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而林地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在低海拔区域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集中在低海拔地区;耕地在低坡度区域内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在低坡度地区增加集中。
冯小燕朱文博张静静李理徐帅博朱连奇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方红豆杉地域分布变化被引量:5
2021年
气候是影响植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潜在分布范围变动的影响,对促进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11个环境变量,预测2050s三种气候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状况,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探讨其分布格局的改变对我国亚热带北界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南方红豆杉的适宜栖息地(生境指数P>0.2)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暖温带季风区,绝大部分核心栖息地(生境指数P>0.6)分布在秦岭大巴山以南地区;(2)Jackknife测试结果显示,最冷季降水量(bio19)、气温平均日较差(bio2)、气温年变化范围(bio7)、最暖季平均温度(bio10)和海拔(Elev)对南方红豆杉空间分布适宜性影响最大;(3)随气候变化,2050s南方红豆杉有沿纬度向北和海拔向上迁移的趋势,并且我国亚热带北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将逐渐向北移动。
李艳红张立娟朱文博张静静徐帅博朱连奇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气候变化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被引量:91
2019年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其碳源、碳汇效应,但以往结合时空尺度探讨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Markov-CLUE-S复合模型预测2025年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模块评估2005-2015年及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①2015年淇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16×10~7t和141.9 t/hm^2,自2005年以来分别下降0.07×10~7t和2.89 t/hm^2。②2005-2015年碳密度在低海拔区域以减少为主,在高海拔区域增加区与减少区比例相当,淇河中下游地区建设用地的大肆扩张以及上游林地的退化是导致碳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③2015-2025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下降仍较明显,主要是低海拔区域固碳能力的减弱;耕地保护情景减缓了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下降幅度,主要是由于低海拔区固碳能力的增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显著增加,分别达到3.19×10~7t和143.26 t/hm^2,主要发生在海拔高于1100 m的区域。生态保护情景能够增强固碳能力,但不能有效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小。因此,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可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既能增加碳汇,又能保障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
朱文博张静静崔耀平郑辉朱连奇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储量情景模拟
豫西山区县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活动分布的关系被引量:16
2019年
以豫西山区为例,采用均值变点法提取地形起伏度,以县域为分析单元,选择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两个指标,利用相关分析法定量探究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及其差异,并与海拔高度、坡度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豫西山区地形以中起伏(200~500 m)为主,小起伏(70~200 m)和微起伏(30~70 m)次之,平坦地区(0~30 m)和大起伏(≥500 m)所占比例较少。②地形起伏度对人口、经济的影响均强于海拔和坡度的影响,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强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③豫西山区49.29%的人口和47.42%的经济总量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115 m的区域,土地面积仅占26.45%;地形起伏度超过245 m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55%,但仅居住5.89%的人口且仅创造4.85%的经济总量。豫西山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向低地形起伏区的集聚态势明显。
张静静李艳红朱连奇
关键词:地形起伏度人口县域豫西山区
2000—2014年豫西山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基于2000—2014年MODIS-NDVI数据以及研究区DEM数据,借助MRT,Arc GIS等软件,采用MVC法、均值法获得月均、季均以及年均NDVI数据,并采用趋势分析法研究豫西山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14年豫西山地植被NDVI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率为0.021/10a(P〈0.05),其中秋季(0.052/10a,P〈0.05)明显高于春季(0.015/10a,P〉0.05),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区植被覆盖处于改善状态,表现为生长季延长强于生长季提前的趋势.2豫西山地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都在0.4~0.7之间,所占比例达到93.8%.整体来看,以伏牛山为界,研究区南部NDVI平均值高于北部,符合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315年来豫西山地植被NDVI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海拔较低处植被覆盖普遍呈增加趋势,海拔较高处表现为退化趋势.
张静静刘亚亭朱连奇
基于ORB特征的单目视觉定位算法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针对大范围室外场景和具有重复、高频纹理特征(例如水泥地、草坪)的场景,提出了一种鲁棒性强、定位精度高、速度更快的视觉定位算法。采用8级图像金字塔的ORB(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特征描述子提取图像特征点,通过K近邻(KNN)匹配相邻图像序列的特征点对,依次解算基础矩阵F和本质矩阵E,采用自适应法利用单应矩阵和本质矩阵进行位姿估计,最后解算两帧图像间相机刚体运动的旋转R和平移t,利用三角测量法则求解出匹配点的三维坐标,重建相机运动轨迹。为了提高算法性能,提出采用最小化基于点特征的非线性重投影误差优化三维点。通过调用OpenCV在C++中实现,对所采集的数据集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3D位姿估计更优,实时可行。由于其基于单目而实现,因此无法得到尺度信息。
朱永丰朱述龙张静静朱永康
关键词:视觉定位ORB特征点匹配
太行山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被引量:38
2018年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2)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3)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4)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任涵张静静朱文博王丽园张立娟朱连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