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阳晶

作品数:10 被引量:107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发酵
  • 5篇色谱
  • 4篇豆豉
  • 4篇相色谱
  • 4篇挥发性
  • 4篇挥发性成分
  • 4篇固相微萃取
  • 3篇质谱联用
  • 3篇气相色谱
  • 3篇气相色谱-质...
  • 3篇发酵过程
  • 2篇萃取
  • 2篇微萃取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肽
  • 2篇固相
  • 2篇固相微萃取法
  • 2篇风味
  • 2篇传统发酵
  • 1篇低温发酵

机构

  • 10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欧阳晶
  • 7篇蒋立文
  • 5篇陶湘林
  • 4篇苏悟
  • 3篇杨俊换
  • 2篇郭华
  • 2篇李梓铭
  • 2篇范琳
  • 2篇郑小芬
  • 1篇李云倩
  • 1篇李雨枫
  • 1篇黄璇

传媒

  • 2篇食品科学
  • 1篇粮油食品科技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Agricu...
  • 1篇农产品加工(...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辣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被引量:26
2012年
以新鲜辣椒为原料,制作发酵辣椒。测定新鲜辣椒中水分、还原糖和VC的含量,再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鲜辣椒与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辣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鲜辣椒中水分含量为64%,还原糖为2.9mg/100g,VC为1.21mg/100g。辣椒发酵期间共鉴定出8大类共6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9种)、烯烃烷烃类(15种)、醇类(13种)、醛类(8种)、杂环化合物(4种)、酸类(3种)、酮类(2种)、醚类(1种)。随着发酵的进行,起初原料辣椒中烷烃烯烃类、酸类、醛类、杂环化合物的含量均有减少,同时醇类与酯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而后各类成分在种类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在总量上更趋近于平均,发酵后期新增酮类、醚类等风味物质,逐渐形成发酵辣椒独特的风味。
欧阳晶苏悟陶湘林蒋立文
关键词:发酵辣椒挥发性成分风味物质固相微萃取法
传统发酵豆豉蛋白质生物学变化与抗氧化能力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选取15种具有地区代表性的豆豉,测定总酸含量、水解度、水溶性蛋白含量、酸溶性蛋白含量、褐变指数及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利用描述性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样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5种豆豉样品在质量指标上差异性很大,其中中南地区样品在指标上优于西南地区样品;细菌型豆豉在酸溶性蛋白及水溶性蛋白含量上优于霉菌型豆豉,干豆豉与湿豆豉在质量指数上差别不大。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各质量指标与抗氧化性的关联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褐变指数>总酸含量>水解度>水溶性蛋白含量>酸溶性蛋白含量,干豆豉与细菌型豆豉在蛋白水解程度上要优于其他豆豉,而后发酵时间是影响豆豉总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因素。
李雨枫欧阳晶苏悟郑小芬蒋立文
关键词:豆豉抗氧化肽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
腊八豆低温后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以黄豆为原料、纯种毛霉发酵腊八豆后发酵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对低温后发酵不同时段的腊八豆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共鉴定出包括烷烃类(2)、烯烃类(29)、杂环类(6)、醇类(10)、醛类(1)、酮类(1)、酸类(2)、酯类(8)、醚类(3)等9类62种化合物。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杂环类、醛类、酮类等风味化合物有所增加,醇类与酸类化合物的减少伴随着酯类的增加,1-辛烯-3-醇等不良风味逐渐减少,低温发酵有利于减少褐变,促进风味物质的形成。
欧阳晶杨俊换苏悟蒋立文
关键词:腊八豆低温发酵挥发性成分
曲霉型豆豉后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3
2012年
运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曲霉型豆豉后发酵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组分的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相对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出的整个后发酵过程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5种、酯类7种、醛类3种、酸类1种、酮类1种、吡嗪类1种、烷烃类2种,共20种。随着后酵的进行,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种类逐渐增加,其中1-辛烯-3-醇、3-甲基丁醇、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苯乙醛、3-乙氧基丙烯、4-羟基2-丁酮、4-甲基吡嗪和2-甲基-丙酸乙酯为豆豉整个后发酵过程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而3-甲基丁醇、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4-甲基吡嗪和2-甲基-丙酸乙酯则对豆豉后酵过程中风味形成贡献较大,且其含量随着后酵进行逐渐增加。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整个后酵过程中15d时,样品的风味最好,25d和30d次之。
范琳陶湘林欧阳晶蒋立文
关键词:豆豉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Cellulase Production from Camellia Seed Shell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2015年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optimize cameI ia seed sheI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ceI uIase production by Trichoderma koningi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Iogy. [Metho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ceI uIase production from Trichoderma koningi were optimized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by taking carboxymethyI ceI uIase (CMCase) activity as a response indicator. Three factors that affecting CMCase activity were screened out using singIe factor test among pretreatment methods of raw material, nitrogen sources, initial pH values, inocuIum voIume, fermentation time and voIume of Iiquid medium, they were fermentation time, initial pH value, and voIume of Iiquid medium.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fer-ment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Box-Behnken desig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Design-Expert software. [Result] Pretreatment of cameI ia seed sheI with alkaline was most conducive to CMCase production. The use of 0.2% (NH4)2SO4 as nitrogen source, inocuIum size of 5%, initial pH value of 5.8 and voIume of Iiquid medium at 22 mI were the best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maximizing CMCase production by T. koningi from cameI ia seed sheI . Under these conditions, 179.15 U/mI of CMCase was obtalned after 5 d of fermentation, which was improved by 24.52% compared with the maximum CMCase activity of singIe factor test. [Conclusion] The resuIts wiI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use of cameI ia seed sheI and ceI uIase production.
杨俊换郭华欧阳晶
一种日本纳豆粉的成分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以日本纳豆为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得到纳豆粉。根据检验标准GB 5009.3—2010对纳豆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灰分和水分的含量以及纳豆芽孢杆菌的数量进行分析;应用福林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纳豆激酶的活性和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纳豆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0.2%;氨基酸组成合理;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57%;脂肪为19.62%;灰分为4.75%;水分为8.605%;纳豆芽孢杆菌数为5×106CFU/g,纳豆激酶活性含量为5 062.5 U/g;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为390μg/g。
陶湘林欧阳晶黄璇蒋立文
关键词:真空冷冻干燥
传统发酵豆豉抗氧化肽的研究
豆豉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是其风味物质形成的重要反应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蛋白质水解过程中能产生抗氧化功能性小肽。这些小肽凭借着清除体内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功效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豆豉因为微生物、发酵工艺、地域环境、生产原料...
欧阳晶
关键词:豆豉抗氧化肽超滤高效液相色谱
文献传递
用响应面法优化油茶籽壳发酵产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条件被引量:4
2014年
以羧甲基纤维素酶(Carboxymethyl cellulase enzyme,CMCase)的酶活力作为响应值,用响应面法对康宁木霉利用油茶籽壳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油茶籽壳预处理方法、氮源、起始pH、发酵时间、接种量、营养液体积对CMCase酶活力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培养时间、起始pH和营养液体积进行正交试验,通过Box-Behnken设计,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用碱法处理油茶籽壳较为适宜;油茶籽壳发酵产纤维素酶的适宜氮源为0.2%的(NH4)2SO4;其他适宜条件为接种量5%、初始pH5.8、营养液体积22 mL、发酵时间5 d。在此条件下,CMCase的酶活力达179.15 U/mL,比单因素试验最高酶活力提高了24.52%。
杨俊换郭华欧阳晶
关键词:油茶籽壳康宁木霉羧甲基纤维素酶响应面法
应用核磁共振法研究豆豉发酵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规律被引量:5
2014年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反映不同发酵时间的豆豉制品中氢质子组分及运动性,从而可得出不同发酵时间的豆豉制品中水分的变化规律。采用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测试,经PQ001分析软件及CPMG序列采集豆豉T2信号,得到他谱图。谱图显示豆豉中氢质子大致分为4种相态:T21(0.01~1.52ms)、T22(1.52N7.05ms)、T23(7.05-100ms)、T24(〉100ms)。从组分含量分析得出,随着厌氧发酵的进行、微生物分泌的酶系对蛋白质为主的原料的分解、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风味物质的形成,结合水含量不断减小,不易流动水即细胞内水存在相互转化的过程(T22与T23),自由水含量也有一定程度减小。随着发酵的进行,豆豉的鲜味成分大量形成、氨基酸态氮显著提高,风味物质显著增加,豆粒软化色泽加深。利用核磁共振法能够间接反映发酵过程中豆豉风味形成、质构等指标的变化。
苏悟郑小芬范琳欧阳晶陶湘林李梓铭蒋立文
关键词:豆豉发酵时间核磁共振水分
高盐辣椒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及风味的变化被引量:38
2014年
以辣椒为原料、以高盐辣椒发酵过程为研究对象,测定在不同发酵时段的辣椒总酸含量与亚硝酸盐总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发酵时间高盐辣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酸度在发酵阶段变化不大,亚硝酸盐含量在全过程中未超过国家标准,共鉴定出包括烯烃类(4种)、芳香族类(9种)、醇类(13种)、醛类(7种)、酮类(3种)、酸类(2种)、酯类(18种)等7类化合物。随着发酵的进行,初始阶段辣椒中的醇类、酸类与酯类成分含量有所增加,而后醇类与酯类成分含量继续增加,而酸类减少,最终各类成分含量更为均衡。主成分分析得出22种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在整个发酵过程的第24天时的样品风味最为协调。
欧阳晶陶湘林李梓铭李云倩蒋立文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