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媛
- 作品数:6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火针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观察火针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含量的影响,探讨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每组8只。采用鸡Ⅱ型胶原注射大鼠右足底部、背部和尾根部制备CIA模型。甲氨蝶呤组予0.1mg/100g的甲氨蝶呤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5d,共2次;火针组予火针速刺"足三里""昆仑",1次/d,左右腿交替进行,共10次。监测各组大鼠的右踝关节直径和体质量。干预结束后拍摄大鼠右踝X线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和ACPA含量。结果:X线片可见模型组右足跗部关节肿胀变形,关节间隙狭窄,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较模型组改善,关节肿胀变轻,骨骼畸形较轻。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右踝直径及血清TNF-α、ACP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右踝直径及血清TNF-α、ACPA含量下降(P<0.05);甲氨蝶呤组和火针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对CIA大鼠有类似甲氨蝶呤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火针可降低血清TNF-α和ACPA的含量。
- 陈天帷殷媛张瑞马文珠
- 关键词:火针胶原诱导型关节炎踝关节肿胀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 艾灸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观察艾灸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白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抽取8只为空白组,剩余大鼠制备CIA模型。初次免疫乳剂采用鸡Ⅱ型胶原与弗氏完全佐剂制备,0.3mL乳剂(含0.3mg胶原)分别等量皮下注射于大鼠左足底部、尾根上和背部。初次免疫7d后,同法诱发继发免疫,继发免疫乳剂由鸡Ⅱ型胶原与弗氏不完全佐剂制备,总共造模21d。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艾灸组用小艾条距"足三里"和"昆仑"穴20mm处悬灸,每穴20min,共40min,1次/d,左右肢交替进行,连续干预10d。药物组用0.1mg/100g甲氨蝶呤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5d,共2次。于造模前后及治疗后测量各组大鼠左踝关节直径、体质量;治疗结束后拍摄左足跗部X光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和TNF-α的含量。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IL-17和TNF-α含量升高(P<0.05),体质量下降(P<0.05),X线下可见足跗部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艾灸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IL-17和TNF-α含量下降(P<0.05),体质量升高(P<0.05),足跗部软组织肿胀减轻,骨骼畸形好转;药物组和艾灸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对CIA大鼠具有与甲氨喋呤类似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艾灸可降低CIA大鼠血清中IL-17和TNF-α的含量。
- 殷媛陈天帷张瑞马文珠
- 关键词:艾灸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白介素-17足三里
- 艾灸对CIA模型大鼠血清中IL-17和TNF-α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治疗RA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抽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CIA模型造模,造模成功后,选取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
- 殷媛陈天帷张瑞马文珠
- 关键词:艾灸疗法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
- 电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取8只做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鸡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制备RA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其中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组每日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30min/次,连续治疗10d。泼尼松组每日灌胃醋酸泼尼松龙0.1mL/10g。分别在造模前后和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左踝关节直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TNF-α、IL-1β和ICAM-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踝直径和血清TNF-α、IL-1β和ICAM-1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踝直径和血清TNF-α、IL-1β和ICAM-1的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RA大鼠具有治疗作用,有效减少血清TNF-α、IL-1β和ICAM-1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张瑞郭丽红殷媛陈天帷马文珠
- 关键词:电针干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
- 电针对RA模型大鼠VEFG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本实验以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CIA)为模型,通过观察电针对RA模型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60只雄性的Wistar大鼠,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复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从造模成功的大鼠中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造模后第21天开始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0.1m L/10g)灌胃,泼尼松组用泼尼松药液(0.1m L/10g)灌胃,电针组用0.30cm×25mm的针灸针针刺大鼠双侧的"足三里"和"昆仑"穴,强度为1~2m A,频率2/100Hz,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造模前、造模第7天、造模第14天、造模第21天和治疗结束后称取大鼠的体质量,并采用ELISA法和蛋白印迹法(WB)检测血清和膝关节组织内VEGF的含量。结果:造模后的大鼠可见食量减少,体质量下降,足爪红肿,双侧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长变缓(P〈0.05),电针组和泼尼松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VEGF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血清和膝关节内的VEGF含量均将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电针可以显著改善CIA大鼠的饮食状况,增加体质量,减轻关节肿胀;(2)电针可以减少VEGF的分泌可能就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 郭丽红刘长信田贵花任丽娜张瑞殷媛马文珠
- 关键词:电针类风湿性关节炎VEGF
- 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膝关节白介素-17和白介素-23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复制R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针刺大鼠双侧的“足三里”和“昆仑”穴,强度为1~2mA,频率2Hz/100Hz,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的踝关节直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除膝关节IL-17含量电针组高于泼尼松组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RA大鼠有治疗作用,减少血清和膝关节中IL-17和IL-23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郭丽红刘长信田贵花任丽娜张瑞殷媛周明亮马文珠
- 关键词:电针类风湿性关节炎白介素-17白介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