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娜
- 作品数:8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分析
- 2014年
- 通过检索中文文献数据库,对针灸临床文献中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病例序列研究、单个病例研究、临床核查)的特点及主要应用疾病进行总结和分析。目前,针灸临床研究方法灵活多样,以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序列研究为主,各方法研究的疾病种类并无很大偏差,大多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但其应用方向具有选择性,如随机对照试验适用于治疗性研究,而回顾性分析适用于病因学研究。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临床研究方法的金标准,可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但回顾性分析、病例序列研究等方法对针灸临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应努力研究并开展关于针灸决定效应性的研究方法,即真实世界研究。
- 任丽娜马文珠
- 关键词:针灸临床研究方法
- 近十年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通过中国文献数据库,检索近十年来针灸临床研究的文献,对目前针灸临床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进行提取、归纳、总结,并分析针灸临床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通过综述分析发现,所查文献中的大多数病种为针灸临床的优势病种,所用的研究方法多样灵...
- 任丽娜马文珠
- 关键词:针灸临床研究研究方法
-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被引量:33
- 2014年
-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方法评价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并对论文后的参考文献做补充检索。时间从建库(刊)到2013年11月。收集单纯针刺(或+药物/其它针灸疗法)对比阳性药物(或安慰剂/空白对照)治疗PCO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临床异质性较小的文献采用RevMan 5.2进行Meta分析,否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1项研究,合计2 321例PCOS患者。2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单纯针刺组的有效率与西药组相当;②针刺结合中药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定性描述结果:单纯针刺(或+药物)治疗PCOS,在提高有效率、排卵率,降低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值、胰岛素抵抗水平、睾酮、体质量指数方面,优于或等效于对照组疗效。局限性:由于语种条件限制,存在文献检索选择偏倚;阳性结果易于发表使纳入研究存在潜在发表偏倚;无随访及报告结局时点不一致而存在时间效应偏倚;未对针刺的具体操作进行分类,致使本次研究有潜在的信息偏倚。结论:现有的研究证据对针刺治疗PCOS疗效还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针刺可能可以促进PCOS患者排卵。
- 任丽娜郭丽红马文珠张瑞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针刺干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背景]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治疗上较为棘手的复杂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育龄期妇女来说,其导致的不孕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此外,...
- 任丽娜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针刺治疗
- 文献传递
-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的中风病痰热腑实特点、证效转归和证候预测研究
- 基于中风病医案证候涌现的意象诊疗模式研究(国自然课题编号:81273693),是依托名医工作站中风病医案海量数据,构建集成了神经网络的意象诊疗系统,突破了象思维客观表达瓶颈,借鉴复杂系统涌现思想与方法,研究中风病证候演变...
- 任丽娜
- 关键词:痰热腑实隐马尔可夫模型证候演变
- 文献传递
-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探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总结针灸临床研究方法的应用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文献数据库,对针灸临床文献中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目前的针灸临床研究方法灵活多样,以病例序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结论: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临床研究方法的金标准,可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但回顾性研究、病例序列研究等方法对针灸临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应努力研究并开展关于针灸决定效应性的研究方法,即真实世界研究。
- 任丽娜马文珠
- 关键词:针灸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
- 电针对RA模型大鼠VEFG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本实验以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CIA)为模型,通过观察电针对RA模型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60只雄性的Wistar大鼠,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复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从造模成功的大鼠中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造模后第21天开始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0.1m L/10g)灌胃,泼尼松组用泼尼松药液(0.1m L/10g)灌胃,电针组用0.30cm×25mm的针灸针针刺大鼠双侧的"足三里"和"昆仑"穴,强度为1~2m A,频率2/100Hz,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造模前、造模第7天、造模第14天、造模第21天和治疗结束后称取大鼠的体质量,并采用ELISA法和蛋白印迹法(WB)检测血清和膝关节组织内VEGF的含量。结果:造模后的大鼠可见食量减少,体质量下降,足爪红肿,双侧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长变缓(P〈0.05),电针组和泼尼松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VEGF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血清和膝关节内的VEGF含量均将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电针可以显著改善CIA大鼠的饮食状况,增加体质量,减轻关节肿胀;(2)电针可以减少VEGF的分泌可能就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 郭丽红刘长信田贵花任丽娜张瑞殷媛马文珠
- 关键词:电针类风湿性关节炎VEGF
- 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膝关节白介素-17和白介素-23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复制R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针刺大鼠双侧的“足三里”和“昆仑”穴,强度为1~2mA,频率2Hz/100Hz,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的踝关节直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除膝关节IL-17含量电针组高于泼尼松组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RA大鼠有治疗作用,减少血清和膝关节中IL-17和IL-23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郭丽红刘长信田贵花任丽娜张瑞殷媛周明亮马文珠
- 关键词:电针类风湿性关节炎白介素-17白介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