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红

作品数:8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耕地
  • 2篇开垦
  • 2篇耕地开发
  • 2篇耕地开垦
  • 2篇耕地流失
  • 1篇新疆耕地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和GIS
  • 1篇遥感信息模型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时空...
  • 1篇驱动力
  • 1篇转移矩阵
  • 1篇灰色关联
  • 1篇灰色关联分析
  • 1篇耕地变化
  • 1篇耕地利用
  • 1篇分层抽样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新...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内蒙古建筑职...

作者

  • 8篇冯雪力
  • 8篇吴世新
  • 8篇陈红
  • 1篇张良侠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7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疆非耕地系数相似性类型区划分被引量:2
2010年
非耕地系数反映了田间耕地与非耕地的分布情况,它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获得较为准确的耕地面积。以影响非耕地系数的因素为指标对农区进行类型区划分是利用非耕地系数获取准确耕地面积的前提。首先以干旱区典型绿洲为研究区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并采用累计平方根法研究各个类型区分界点的确定。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利用的斑块破碎度、水网密度、农业人口密度、人均农业生产值等。将它们作为类型区划分的指标,并采用最优分层理论将类型区数目确定为8。利用累计平方根法确定各类型区的分界点,该方法使得分区结果较优,各类型区内的方差较小。该类型区划分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各类型区的非耕地系数逐渐增加的趋势。
冯雪力吴世新陈红张良侠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新疆耕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3
2010年
以新疆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其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3期耕地动态变化数据。从现状分析、发展动态对新疆3期耕地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面积变化和类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年均净增和开垦速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耕地年均流失速度持续递减;耕地开垦由绿洲地区向沙漠、戈壁延伸,而耕地流失则主要集中在绿洲地区,中东、西北和西南的边缘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大(Rid>1.02);耕地开发结构由草地和林地为主转向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发结构由裸土地、盐碱地为主转向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耕地的利用结构以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相互转化始终是负转化,与草地间的转化是正转化。
陈红吴世新冯雪力
关键词:耕地开垦耕地利用
新疆地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0
2010年
以20世纪80年代末新疆土地利用数据库及2000年、2005年两期新疆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析模型及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新疆近1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各地类间的转移变化状况,揭示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最后采用马尔科夫过程预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并对土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处于上升状态,其年变化幅度最大;林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部分主要被开发为耕地;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域面积不断增加。工矿居民建设用地增加迅猛。由马尔科夫过程预测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后,草地、林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等是驱动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冯雪力吴世新陈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GIS
基于遥感和GIS的新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1
2010年
为了研究新疆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利用1990、2000年TM影像及2005、2008年中巴遥感影像及其4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和野外调查数据,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新疆近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新疆耕地总量一直在增长,但其年均净增速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00—2005年间达到峰值,耕地的动态变化主要是耕地与草地间的相互转化,中东、西北边缘地带的耕地面积相对变化较大。此外,影响新疆耕地开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和水土资源的限制,同时政策因素也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水、土资源对耕地开发的限制作用在逐渐减弱;影响耕地流失的主要因素由自然撂荒和建设占用逐渐转向人为弃耕和生态退耕,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成为耕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力,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变小。
陈红吴世新冯雪力
关键词:耕地开发耕地流失驱动力
基于GIS和RS的新疆典型农区非耕地系数的应用研究
2010年
耕地中的非耕地是影响耕地面积遥感调查精度的主要因素。以2005年度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和Quick B ird数据为信息源,通过对传统的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改进,采用GIS和RS技术对伊宁县耕地中的非耕地进行抽样计算,并利用加权法和平均法得到伊宁县非耕地系数的估计值,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地区的非耕地系数为0.142 7,中部地区为0.084 0,南部地区为0.076 1。通过抽样检验,上述结果满足精度要求,可以应用于伊宁县或与伊宁县具有相似状况地区耕地面积的遥感调查,以提高其调查的精度。
冯雪力吴世新陈红
关键词:分层抽样
近15年来新疆耕地开垦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以1990-2000年、2000-2005的新疆土地利用动态图及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及遥感影像人工解译,提取新疆近15年的耕地开垦数据,并从现状、发展动态等方面对耕地开垦的时空格局和开发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开垦面积急剧增加,由绿洲向沙地、戈壁地区扩展;耕地开垦主要来源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对草地的开发由低覆盖度草地转向高、中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地开垦的年均变化率最大,空间上由阿克苏、天山北麓山前平原、吐鲁番盆地转向全疆全面开发,由开发裸土地和盐碱地为主转向沙地、戈壁、盐碱地为主。耕地开垦在空间上由零星、分散转向连续、集中。除新疆中部和西南部少数区域,新疆大部分地区对林、草地的年均开垦速度有减缓趋势;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对水域的开发速度有减缓趋势。
陈红吴世新冯雪力
关键词:耕地开垦
新疆耕地开发流失模式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在新疆1990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四期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新疆三个时段的耕地开发利用时空流转数据,并结合新疆环境背景数据库分析近20年来新疆耕地开发流失模式的时空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间,新疆耕地开发速度呈现急剧上升又减缓的趋势,2000年-2005年间达到峰值;耕地开发由壤质绿洲地区逐渐向砾质和砂质的戈壁、沙地等未利用地扩展延伸,由引渠水灌溉向地下水灌溉发展,打破河流、土质定开发的传统模式;近20年间,新疆耕地流失速度持续下降,撂荒一直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因素,建设占用在耕地流失中的比例持续下降,生态退耕在耕地流失中的比例持续上升,人为因素对耕地流失的作用逐渐增大,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撂荒耕地由绿洲地区向沙地、戈壁扩展。
陈红吴世新冯雪力
关键词:耕地开发耕地流失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遥感信息模型的新疆典型农区非耕地系数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非耕地系数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耕地的影响状况。以2008年QuickBird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伊宁县农耕区为研究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与非耕地系数有关的因素,并利用相似性准则、量纲分析及多元回归方法建立遥感信息模型,构建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形、土壤类型一定时,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农区土地利用的斑块破碎度、水网密度、土地的垦殖指数等。遥感信息模型表明斑块破碎度、水网密度、人均生产率、农业人口密度与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呈正比,且它们对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是水网密度、农业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的斑块破碎度。耕地生产率、人均耕地与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呈反比。该模型反映人类活动对农区耕地的干扰状况,对土地利用和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雪力吴世新陈红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遥感信息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