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
-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5
-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布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对胰岛素抵抗及γ-GGT、TyG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进行治疗后,对其胰岛素抵抗及γ-GGT、TyG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实验设计方法选取100例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治疗的患者,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关药物和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进行治疗。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γ-谷氨酸转移酶(γ-GGT)水平。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计算公式为:[TyG指数=(TG×FBG)/2],这一公式来体现潜在对胰岛素抵抗现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BUN、Scr、FBG、BUA、CRP、FINS、TC、TG、LDL-C、HOMA-IR、γ-GGT、TyG)相比,观察组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54,22.722,5.331,9.459,10.487,12.662,21.894,31.682,18.154,16.953,5.081,9.079,P<0.001)。治疗后,与对照组(eGFR、HDL-C)相比,观察组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7,20.591,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706,P<0.001)。结论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非布司他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肾功能、降低空腹血糖、改善γ-GGT、TyG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情况,整体疗效显著。
- 李梓李丹丹王尹
- 关键词:非布司他胰岛素抵抗
- 血清NT-proBNP的时间分布对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评价N末端proBNP(NT-proBNP)的时间分布对预测稳定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未来不良临床结局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32名CHF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基线和每3个月测量一次NT-proBNP和CRP。主要终点包括心力衰竭住院,心血管死亡率,心脏移植和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植入。通过联合建模研究了生物标志物的时间模式和主要终点之间的关联。结果:NT-proBNP(HR:2.28,95%CI:1.82-2.86)和CRP(HR:1.65,95%CI:1.30-2.08)时间模式是主要终点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当在模型中结合NT-proBNP和CRP生物标志物的时间模式时,NT-proBNP(HR:2.06,95%CI:1.53-2.79)和CRP(HR:1.38,95%CI:1.01-1.89)与主要终点之间存在独立的关联。结论:NT-proBNP和CRP的时间分布模式是稳定型CHF患者不良临床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 李丹丹陈向民李梓
- 关键词:NT-PROBNP慢性心力衰竭
- 艾塞那肽与西格列汀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对比分析艾塞那肽与西格列汀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血糖控制不佳T2DM患者14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艾塞那肽组和西格列汀组,各73例。艾塞那肽组采用二甲双胍+艾塞那肽治疗,西格列汀组予以二甲双胍+西格列汀片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变化及低血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 PBG及Hb A1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以艾塞那肽组降低更显著(P<0.05)。艾塞那肽组不良反应率为6.85%(5/73),与西格列汀组相比[5.48%(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西格列汀相比,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下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应用艾塞那肽联合治疗更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较高。
- 李梓
-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 卡托普利试验过程中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特点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试验过程中血浆醛固酮水平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进行高血压病因筛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入院后均收集相关的病史,行常规体检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及其他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符合PA诊断者为PA组,其他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EH)组。立位醛固酮与肾素活性的比值(ARR)≥300 pg·ml^(-1)/ng·ml^(-1)·h^(-1)者行卡托普利试验。比较卡托普利试验过程中组间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 (1)服用卡托普利前,PA组醛固酮水平及ARR均高于EH组(Z=-3.617、-3.879,P=0.000、0.000),服用卡托普利后,PA组醛固酮水平及ARR仍均高于EH组(Z=-3.076、-3.186,P=0.002、0.001);服用卡托普利前后,PA组肾素活性均低于EH组(Z=-2.538、-2.223,P=0.011、0.026)。(2)全部研究对象中,服用卡托普利后血浆醛固酮水平不降反升的患者比例为59.6%,且EH组患者占比高于PA组(χ~2=4.195,P=0.041)。(3)服用卡托普利后,全部患者中醛固酮抑制率>5%、>10%及>12%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0.4%、26.8%及20.5%,且PA组高于EH组(χ~2=5.483、5.986、6.137,P=0.019、0.014、0.013);醛固酮抑制率>15%、>20%、>25%、>3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5.2%、9.0%、8.0%、6.3%,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1、0.401、0.947、1.260,P=0.078、0.527、0.324、0.262)。结论 (1)卡托普利试验过程中,90%以上的患者醛固酮抑制率<20%。(2)按照目前国内的PA专家共识,通过卡托普利试验对PA与EH进行有效的鉴别有一定的难度。
- 雷永富李敏沈琼娜宫景莲刘中银吴贻竟李梓王蕾郭娟
- 关键词:醛固酮抑制率
- 血清CysC、RBP及甲状腺相关指标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等甲状腺相关指标与2型糖尿病(T2DM)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是否发生肾损伤将患者分为肾损伤组(n=41)和非肾损伤组(n=61)。检测两组的CysC、RBP、TSH、FT3及FT4水平,收集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ysC、RBP、TSH、FT3及FT4对T2DM患者肾损伤的预测价值,另采用Spearman分析CysC、RBP、TSH、FT3及FT4与肾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的高血压史、CysC、RBP、TSH、FT3及FT4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4,t=8.833、3.118、9.871、2.174、6.30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RBP、TSH、FT3及FT4均与T2D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ysC、RBP、TSH、FT3、FT4及联合检测预测T2D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AUC分别为0.907、0.672、0.921、0.608、0.823、0.988,其中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P<0.05)。Spearman分析表示,CysC、RBP、TSH与肾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T3及FT4与肾损伤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261、0.270、0.846、-0.254、-0.234,P<0.05)。结论CysC、RBP、TSH、FT3及FT4均与T2DM患者发生肾损伤独立相关,对T2DM患者发生肾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与肾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王蕾李梓翟虹
- 关键词: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肾损伤
- 动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及血糖波动与低血糖的关系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究动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及血糖波动与低血糖的关系。方法:选取9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佩戴5 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测定各个时段的血糖水平。使用Bland-Altman分析评估动态血糖监测在各个时段监测血糖的准确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预测价值。结果:动态血糖监测空腹时段、餐后时段、平均水平的偏倚值及一致限度分别为0.219(-4.297~3.860)、0.189(-4.919~5.296)、0.283(-7.285~7.851)。高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值(MBG)、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SDBG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1.43%、80.00%、0.714。结论:CGMS可较为准确的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SDBG是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 李梓李丹丹
-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波动
-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3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37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且口服降糖药出现低血糖严重而持久。37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均得到及时治疗,未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重在预防,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用药过程中及时监测血糖,对老年人要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避免出现低血糖。
- 欧美荣李梓
-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昏迷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