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远迪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盐度
  • 3篇盐度胁迫
  • 3篇尼罗
  • 3篇尼罗罗非鱼
  • 3篇罗非鱼
  • 3篇AQP3
  • 3篇CDNA序列
  • 3篇CDNA序列...
  • 2篇蛋白
  • 2篇水通道
  • 2篇水通道蛋白
  • 2篇通道蛋白
  • 2篇CDNA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性状
  • 1篇盐碱
  • 1篇盐碱胁迫
  • 1篇遗传育种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机构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安徽生物工程...

作者

  • 6篇甘远迪
  • 5篇赵金良
  • 3篇李传阳
  • 2篇罗明坤
  • 1篇郭金涛
  • 1篇梁从飞
  • 1篇苗田田
  • 1篇李思发
  • 1篇王飞
  • 1篇伍勇
  • 1篇钟有奇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2013年中...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萨罗罗非鱼AQP3 cDNA序列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
为了了解萨罗罗非鱼水通道蛋白AQP3在渗透压调节中的作用。实验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了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n鳃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3的cDNA序列。AQP3 cD...
甘远迪赵金良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李传阳
关键词:CDNA盐度胁迫
文献传递
金鳜体色发生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金鳜是利用鳜人工繁殖中获得的少量体色变异个体,经系统选育而获得的一种新型体色(金黄色)品系。为了给鳜的体色形成和选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采用Nikon解剖镜、显微镜拍照技术观察了孵化后0~40 d金鳜仔鱼的体色、色素细胞特征及体色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孵化后1~20 d,鱼体以黑色素细胞为主,体色为黑色;孵化后20~30 d,体色改变显著,黑色素细胞分布范围缩小,鱼体以黄色素细胞为主,由灰黑色变为金黄色;孵化后30~40 d,黑色素基本消失,鱼体呈金黄色。
苗田田钟有奇钱克林赵金良甘远迪
关键词:金黄色
盐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鳃Na^+/HCO_3^-共转运子、碳酸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6年
为了探讨盐碱胁迫条件下鱼类渗透生理调节机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材料,PCR扩增得到了Na^(+)/3HCO^(-)共转运子(NBCe1)基因c DNA部分序列,比较了单盐(盐度10、盐度15)、单碱(1.5 g/L、3 g/L Na HCO3)、盐碱混合(盐度10,碱度1.5 g/L;盐度15,碱度3 g/L)胁迫后不同时间(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Na^(+)、K^(+)、Cl–、Ca2^(+))以及鳃碳酸酐酶(CA)活性、CA与NBCe1基因m 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不同胁迫条件下,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鳃组织CA酶活、CA与NBCe1基因m RNA表达变化均与胁迫强度呈正相关。随时间推移,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盐、盐碱混合组血清渗透压值较单碱组高。单盐、单碱、盐碱混合组中,NBCe1基因m RNA在鳃中均呈略微上调,但不显著(P>0.05)。单碱组和盐碱混合组鳃CA活性较单盐组高,低盐碱胁迫(盐度10,碱度1.5 g/L)下CA活性较晚达最高值;不同胁迫条件下,CA基因m RNA表达均表现上调,单碱、盐碱混合组更为显著(P<0.05),推测CA较NBCe1对体内3HCO^(-)转运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盐碱适应生理调节提供了基础资料。
梁从飞赵金良甘远迪王飞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伍勇李传阳罗明坤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盐碱胁迫碳酸酐酶
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AQP3cDNA序列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
渗透压调节是硬骨鱼类调节体内外渗透压平衡,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生理活动。海水硬骨鱼类通过排出多余盐分和吸收水分来维持体内渗透压,而淡水硬骨鱼类则通过排出多余水分和吸收环境离子来实现渗透压调节。鱼体内水分和离子的转运是由细胞...
甘远迪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AQP3CDNA序列盐度胁迫
文献传递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F_1、F_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臀鳍棘数相同外,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2的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无显著差异,而头长/全长、D5-6/全长、D7-8/全长、D9-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杂交F1,躯干长/全长、尾柄长/全长、D1-2/全长、D5-7/全长、D7-9/全长等参数显著小于杂交F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2与杂交F1先聚为一类,再依次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聚类。分别建立了不同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与框架性状的判别公式,判别正确率高低依次为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杂交F2;利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1进行判别,被判入尼罗罗非鱼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92.9%、可量与框架性状57.1%);利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杂交F1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2判别,被判入杂交F1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68.6%、可量与框架性状77.2%)。主成分分布图显示,杂交F1、F2均位于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与尼罗罗非鱼重叠分布较多,杂交F2分布重叠区域较F1分散。以上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形态性状介于亲本之间,遗传了双亲的形态特征,且有一定的偏母遗传;杂交F2大部分形态特征遗传了杂交F1,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2个杂交世代中亲子间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罗非鱼杂交育种研�
郭金涛赵金良甘远迪罗明坤李思发叶卫符云陈辉崇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杂交后代形态性状遗传育种
萨罗罗非鱼AQP3 cDNA序列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了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n)鳃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AQP3)的cDNA序列。AQP3 cDNA全长189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912 bp,编码303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98 bp和884 bp。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萨罗罗非鱼AQP3与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同源性最高,达94%,含6个跨膜区。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了不同盐度胁迫下萨罗罗非鱼11种组织中AQP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0、15盐度下,鳃、肌肉、皮肤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组织表达相对较低,且15盐度中各组织的表达水平低于0盐度;30盐度下,各组织以肠道表达量相对最高。推测在不同的渗透压调节作用中,萨罗罗非鱼通过不同组织器官中AQP3来参与水的转运过程。
甘远迪赵金良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李传阳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3CDNA盐度胁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