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炜

作品数:43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动脉
  • 12篇主动脉
  • 10篇封堵
  • 9篇心肌
  • 9篇胸腔
  • 9篇胸腔镜
  • 9篇手术
  • 9篇全胸腔镜
  • 9篇主动脉夹层
  • 9篇微创
  • 9篇夹层
  • 9篇二尖瓣
  • 6篇心脏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室间隔
  • 5篇切口
  • 5篇小切口
  • 5篇梗死
  • 4篇入路
  • 4篇室间隔缺损

机构

  • 43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作者

  • 43篇王炜
  • 36篇柳德斌
  • 33篇王石雄
  • 31篇高秉仁
  • 31篇王玮璠
  • 27篇马麒
  • 11篇薛羽
  • 6篇韩磊
  • 4篇王小锋
  • 4篇潘丽
  • 4篇王小峰
  • 3篇冯英
  • 3篇张菁
  • 2篇李宁荫
  • 2篇赵启明
  • 2篇杨堃
  • 2篇杨新超
  • 2篇张浩
  • 2篇杨志凯
  • 1篇李红昕

传媒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中国胸心血管...
  • 5篇中华胸心血管...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心脏大会...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心脏杂志
  • 1篇甘肃医药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胸腔镜下loop-in-loop腱索重建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矫治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总结与分析全胸腔镜下loop-in-loop技术腱索重建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心脏中心自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1例二尖瓣瓣叶脱垂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50.90±9.66)岁,体重(64.81±11.56)kg。在全胸腔镜下右房-房间隔切口入路,行loopin-loop人工腱索重建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术中行打水试验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成形效果。收集术后1周、出院前及出院后进行随访的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结果。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无再次成形或瓣膜置换、无中转开胸、无恶性心律失常、围术期死亡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0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完成三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55.57±37.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2.24±19.61)min,loop数2~5(3.29±0.78)个,成形环大小28~34(31.11±1.88)mm,呼吸机辅助时间(19.43±14.68)h,住ICU时间(58.45±24.60)h,术后住院时间(12.28±3.61)d。术后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3例患者二尖瓣有微少量反流,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定期进行随访,随访2~51个月。出院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5.06±2.96)mm、左室舒张末期容积(108.11±17.09)mL、左房直径(LAD)(35.56±6.93)mm、心胸比率0.53±0.13,均较入院时明显缩小(P<0.05),肺动脉压为(19.22±6.38)mm Hg,较入院时降低(P<0.05),射血分数值62.33%±4.00%,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期间LAD和LVEDD比术前均明显缩小,心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新发二尖瓣脱垂、反流量增加,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loop-in-loop人工腱索技术加二尖瓣成形环植入术矫治二尖瓣脱垂安全有效、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早中期效果良好,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但手术操作时�
王石雄高秉仁李宁荫王炜王玮璠马麒贺逢孝薛羽柳德斌
关键词:全胸腔镜二尖瓣脱垂人工腱索
经胸'打孔'微创封堵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打孔'微创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2013-06至2014-05,采用经胸'打孔'微创手术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患儿4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
王石雄柳德斌王炜高秉仁杨永珠王玮璠
经胸“打孔”微创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
2017年
主动脉窦瘤破裂(ruptured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RSVA)的治疗目前有有外科手术及经导管介入封堵RSVA。近年来,随着经胸“打孔”微创封堵先天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经胸“打孔”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封堵RSVS成为可能性。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我科收住11例RSVA患者,均采用经胸“打孔”TEE引导下RSVA封堵术,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经验,探讨此方法治疗RSV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前为临床RSVA提供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王石雄李红昕王小锋王炜王玮璠马麒柳德斌
关键词:主动脉窦瘤破裂介入封堵安全性微创VALSALVA
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245例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3种入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294例患儿采用不同穿刺入路行微创封堵VSD。经胸骨左缘一右心室入路(A组)209例,于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1.0—2.0cm切口入胸,右心室表面荷包中心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直接将输送管和封堵器一起送入VSD完成封堵,也可用尖端折弯成“L”型输送系统进入VSD后,再推入封堵器完成封堵。经胸骨右缘-右心房入路(B组)36例,于胸骨右缘第4或第3肋间,1.0-2.0cm切口入胸,右心房表面荷包中心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S”型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后先将探条尖端送人VSD口,再经中空探条置入导丝,建立轨道后完成封堵。经胸骨下段正中一右心室穿刺入路(C组)49例,于胸骨下段正中1.5—3.0cm切口,锯开胸骨下段入胸,后续方法与A组相同。3组间年龄、体质量、VSD直径和封堵器大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SD部位不同。结果A组封堵成功205例(98.1%,205/209),B组35例(97.2%,35/36),C组48例(97.9%,48/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内操作时间A组(10±6)min、C组(7±5)min,均少于B组(19±11)min;切一缝皮时间A组(40±15)min、B组(43±17)min,均少于C组(55±21)min。住院时间A组(5.9±2.2)天、B组(5.5±2.7)天,均少于C组(8.3±3.6)天。随访1~43个月,3组患儿均无明显残余漏、瓣膜关闭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和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经胸骨旁微创封堵VSD安全、有效,较胸骨正中入路创伤小,患儿恢复更快。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VSD的判断非常重要,应根据VSD的大小、部位、走行路径、左向右分流方向等因素,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
柳德斌王小锋王炜王玮璠王石雄马麒高秉仁
关键词:胸骨旁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HTK液与STH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
王石雄李宁荫柳德斌高秉仁王炜潘丽张菁杨堃
ECMO结合经右侧胸骨旁小切口左心减压治疗心脏术后心肌顿抑1例被引量:3
2020年
1病例资料患者,女,6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伴偶发胸痛10余年入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体检:体重55kg,身高162cm,脉搏122次/min,血压128/77mmHg(1 mmHg=0.133kPa)。心律不齐,第1心音强弱不等,心前区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肺动脉第2音增强。辅助检查:心脏超声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漏斗型狭窄(中-重度)并关闭不全(中度),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增大(左房增大为主).
王炜潘丽马麒张菁赵启明李真真柳德斌魏万胜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小切口心肌顿抑
微创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三种入路经验总结
柳德斌王炜王玮璠王石雄马麒贺逢孝高秉仁
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245例
柳德斌王小峰王炜王玮璠王石雄马麒高秉仁
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手术245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骨旁入路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比较三种入路方法的优缺点。
柳德斌王小峰王炜王玮璠王石雄马麒高秉仁
全胸腔镜和小切口治疗心房黏液瘤安全性及疗效对比被引量:1
2019年
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40例心房黏液瘤患者采用股动、静脉插管,行体外循环下黏液瘤切除术。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全胸腔镜组(23例)和小切口组(17例)。两组手术均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与小切口组比较,全胸腔镜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切-缝皮时间方面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较轻,72 h内吗啡累积用量较小,ICU观察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及心功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06个月,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全胸腔镜下手术切口小,肋间神经损伤轻,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但手术入路小,手术操作难度略增加,手术时间略延长。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全胸腔镜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两种方式下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均安全有效,均有临床推广价值,可根据患者意愿、术者技术经验进行选择。
朱一林王炜王玮璠王石雄马麒贺逢孝柳德斌
关键词: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房黏液瘤全胸腔镜安全性体外循环时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