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栋

作品数:9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奥氏体
  • 6篇Q&P钢
  • 4篇力学性能
  • 4篇残余奥氏体
  • 4篇力学性
  • 2篇轧板
  • 2篇强塑积
  • 2篇组织及力学性...
  • 2篇冷轧
  • 2篇冷轧板
  • 2篇夹杂
  • 2篇MN
  • 1篇带肋
  • 1篇带肋钢筋
  • 1篇学成
  • 1篇增塑
  • 1篇轧带
  • 1篇轧辊
  • 1篇屈服强度
  • 1篇热轧

机构

  • 9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9篇宋进英
  • 9篇陈连生
  • 9篇杨栋
  • 8篇田亚强
  • 8篇赵远
  • 4篇魏英立

传媒

  • 4篇钢铁钒钛
  • 2篇热加工工艺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材料工程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7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强塑积
配分时间对低碳高强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在普通C-Mn-Si系Q&P钢的成分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碳的Q&P钢种,并通过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低碳Q&P钢的组织性能以及配分时间对低碳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过Q&P处理后,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得到最佳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340 MPa,伸长率为20%,强塑积达到最大26800 MPa·%;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逐渐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达到最大值9.3%,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逐渐降低。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强塑积
淬火温度对硅锰钢双相区保温+Q&P处理后组织性能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热处理,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220℃时,试验用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达到1 400 MPa,延伸率为13.3%,强塑积达到18 620 MPa·%,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用钢的抗拉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塑性有所增大,室温组织中板条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碳化物颗粒逐渐增多,出现少量块状马氏体组织;双相区Mn元素向奥氏体的扩散补充了Q&P过程中碳配分的不足,最终室温残余奥氏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少量富碳的残余奥氏体,另一部分则是经碳配分的富锰残余奥氏体,而淬火温度220℃的选取最为合理,为试验用钢提供了较好的塑性。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杨栋
关键词:Q&P钢淬火温度残余奥氏体
冷轧板孔洞类缺陷成因分析及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SEM及EDS能谱仪等试验手段,对冷轧生产中出现的孔洞缺陷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孔洞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产生孔洞缺陷的原因主要有夹杂类、异物压入、轧辊异常等类型,其中,以夹杂类为主,其特征为撕裂状韧窝状断口,或呈月牙形,在钢板的正反面尺寸差异不大,主要与炼钢工艺有关;异物压入类缺陷特征有明显的机械划痕或压痕,断口较光滑,正反面尺寸不等,主要与热轧工艺和冷连轧工艺有关;轧辊异常类缺陷特征为等距离周期性的孔洞,主要与轧辊磨损和老化有关。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孔洞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改进措施。
陈连生杨栋宋进英田亚强赵远
关键词:冷轧板孔洞缺陷夹杂
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残余奥氏体研究
2014年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分析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Q&P钢塑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配分温度在450℃以上和配分时间在200 s以上都会使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并伴有大量的白色粒状碳化物析出。配分温度和配分时间决定室温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配分温度在400℃左右和配分时间在30 s左右,配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较高,最终稳定到室温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配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延伸率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
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赵远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
冷轧板线状缺陷分析及成因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和金相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对冷轧生产中出现的线状缺陷类型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见的线状缺陷主要有气泡类、划伤类、夹杂类及氧化铁皮压入等类型,其中夹杂主要以连铸卷渣为主。并针对常见的线状缺陷提出了转炉炼钢、中间包冶炼、高压水除鳞等环节的工艺改进措施。
宋进英赵远陈连生魏英立田亚强杨栋
关键词:冷轧板划伤夹杂
HRB500热轧带肋钢筋力学性能不合格的原因及工艺改进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拉伸试验机等对HRB500热轧带肋钢筋力学性能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力学性能不合格的原因给出了改进的工艺措施,并对改进后HRB500热轧带肋钢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严重的带状组织、硫化锰和硅酸盐类夹杂物的存在以及较低的氮含量是该钢筋力学性能不合格的重要原因;采用提高钢中氮含量、炼钢过程中采取渣洗工艺、延长吹氩时间以及优化控制连铸拉速等工艺措施后,HRB500热轧带肋钢筋中的带状组织明显减轻,且未发现明显的夹杂物存在,各项力学性能均能满足国标要求。
陈连生赵远宋进英杨栋
关键词:屈服强度化学成分
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低碳硅锰Q&P钢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和Q&P热处理两种工艺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Q&P热处理的实验用钢,在奥氏体区保温6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经过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奥氏体区保温6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保温时间的延长,两种热处理工艺得到的组织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奥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Q&P热处理和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抗拉强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伸长率均逐渐降低。其中在奥氏体保温60 s时,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得到的强塑性最好。
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
关键词:奥氏体化
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并分析了配分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0.20C-1.28Mn-0.37Si经过Q&P处理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其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配分温度400℃时,强塑积达到最大22610 MPa·%;随配分温度的升高,析出的碳化物开始聚集长大,并消耗了马氏体中扩散的碳,使残留奥氏体的含量降低,残留奥氏体含量在400℃时达到最大的体积分数5.3%,试样拉伸断口形貌具有典型的韧窝状特征。
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赵远
关键词:Q&P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