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龙
- 作品数:9 被引量:147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澳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生长塑性与产量形成特征被引量:1
- 2017年
- 旱地小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受了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选择,其中人工选择在品种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本文综述了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进化特征、生理可塑性、形态可塑性和种群属性演变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探讨了旱地小麦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机理,并勾画了其进化路线.在旱地小麦从二倍体到六倍体的漫长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对小麦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人工选择的介入,以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性状选择不断得到强化,从群体上呈现适应逆境的形态特征.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的水分及养分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生物量分配呈现出地下部减少、地上部增加的分配特征,对密度胁迫和高温胁迫的耐受性不断增强,但单位面积光合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旱地小麦生产是复杂的群体过程,而非简单的个体反应.人工选择提高了旱地小麦的种群适合度和个体繁殖分配,强化了与环境的协同性,却弱化了其自然种群属性.本文还对旱地小麦的进化图进行了描绘,对气候变化下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 刘英霞王建永程正国Asfa Batool祝英陈应龙陈应龙王静
- 关键词:旱地小麦进化
- 田间微集雨技术研究及应用被引量:79
- 2013年
- 过去30a,田间微集雨技术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同田间微集雨及覆盖(地膜、砂石和秸秆)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不断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垄沟无覆盖技术、平地覆盖技术、垄沟半覆盖技术和垄沟全覆盖技术等发展过程,特别是沟垄地膜全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为西北旱区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本文综述了田间微集雨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归纳了垄沟和覆盖模式及播种方式对作物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生理生态、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杂草、病虫害、覆盖物残留和作物物候等的影响,并分析了该技术的高产高效和生态风险以及两者的互作关系。文章最后还对该技术的高效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讨论,旨在对雨养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 莫非周宏王建永赵鸿张恒嘉吴姗陈应龙杨通邓浩亮Asfa Batool王润元Simon Nzou Nguluu李凤民熊友才
-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降雨雨养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性
- 腐秆剂用量、含水量及初始碳氮比对水稻秸秆腐解性能的影响初探被引量:11
- 2019年
- 为了探明秸秆腐解的最佳初始条件,为腐熟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以水稻秸秆为腐解对象,设置不同的"金葵子"腐秆剂用量(因素A:A_0、A_(0.5)、A_(1.0);%)、含水量(因素B:B_(50)、B_(60)、B_(70);%)及初始碳氮(C/N)比(因素C:C_(20)、C_(22)、C_(25))等初始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研究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pH、种子发芽指数(GI)、C/N比、腐解率(DR)、水溶性有机碳(DOC)及紫外光谱参数(SUVA_(280)、E_2/E_3和A_(226-400))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以确定这些初始条件对水稻秸秆腐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腐解过程中,所有处理GI和DR值均随着腐解的进行逐渐升高;A_0B_(70)C_(25)和A_(0.5)B_(70)C_(22)处理C/N比持续下降,其他处理先升高后下降;A_0B_(50)C_(20)和A_(1.0)B_(70)C_(20)处理DOC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其他处理持续升高,紫外光谱参数的变化反映了水溶性有机物芳香性结构和腐殖化程度变化情况。(2)腐解结束时,未腐熟完全的A_(0)B_(50)C_(20)处理pH、GI和DR值(分别为7.05、34.9%和30.7%)明显较低,其C/N比(25.7)则明显较高,而大多数处理pH值符合腐熟堆肥标准(8.00-9.00),GI值符合毒性较低(≥50%)或完全腐熟状态(≥80%);A_0B_(70)C_(25)、A_(0.5)B_(70)C_(22)和A_(1.0)B_(60)C_(25)处理C/N比(分别为13.1、14.4、16.4)基本符合腐解产物最佳C/N比标准(15.0);A_(0.5)B_(70)C_(22)处理DR值(47.1%)最高。通过紫外光谱参数测定来预测GI值大小,为判断秸秆是否腐熟完全提供了一种替代性评价方法。直观分析法表明,水稻秸秆腐解最佳初始条件为"金葵子"腐秆剂0.5%、含水量70%、初始C/N比25;腐秆剂用量对DOC含量影响最大,含水量对C/N比、DR、SUVA280、E_2/E_3和A_(226-400)值影响最大,初始C/N比对pH和GI值影响最大。
- 朱雅琪王珊柳勇陈应龙KARIMAN Khalil梁金明温元明周定志陈展豪张木易秀
- 关键词:含水量水稻秸秆腐解
- 一种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提高小麦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有效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和产量的方法,以合理、高效的发挥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互惠共生关系。该方法有选择的利用与小麦有密切共生关系的丛枝菌根真菌,并通过条件控制方式,建立丛枝菌根真菌...
- 祝英熊友才陈应龙王兆滨王建永
- 文献传递
- 植物响应镉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7
- 2021年
- 镉(Cd)是一种分布广泛且污染严重的重金属;其毒性大,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危害人类健康。该文对植物Cd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概括。从植物光合系统、活性氧、活性氮、抗氧化防御系统、激素、钙信号、蛋白和基因等方面,概述了植物对Cd胁迫的响应及应答机制,探讨了植物对Cd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植物响应Cd胁迫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安婷婷黄帝王浩王浩张一
- 关键词:镉植物生理生化特性胁迫
- 小麦根系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被引量:26
- 2019年
- 干旱胁迫时,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率先产生应激响应,同时向地上部发出信号,诱导地上部发生生理反应,从而提高植株抗旱能力。根系构型包括平面几何性状和立体几何结构(即拓扑构型),具有遗传稳定性和可塑性。干旱胁迫影响根系理化特性,如根源化学信号、根系细胞酶类和根系渗透作用的响应。根系通过调整其解剖学结构和水分吸收动力等来适应干旱胁迫。该文从根系构型、理化特性和解剖学结构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小麦根系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并探讨了其与干旱胁迫的关系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苗青霞方燕方燕
- 关键词:小麦根系构型
- 一种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提高小麦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有效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和产量的方法,以合理、高效的发挥干旱胁迫下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互惠共生关系。该方法有选择的利用与小麦有密切共生关系的丛枝菌根真菌,并通过条件控制方式,建立丛枝菌根真菌...
- 祝英熊友才陈应龙王兆滨王建永
- 文献传递
- 荒漠草原不同功能群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
- 2024年
- 掌握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及植物间的水源关系对实现荒漠草原地区可持续的植被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荒漠草原灰钙土生境(胡杨、中间锦鸡儿和短花针茅)和风沙土生境(胡杨、北沙柳和赖草)中的5种优势植物为对象,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降雨中稳定同位素(δ^(2)H和δ^(18)O),并结合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和根系数据,使用MixSIAR模型对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内5种植物主要利用土壤水,且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利用不同层次的土壤水。灰钙土生境中,胡杨的水源在整个生长季变化最大,生长季初期(5-6月)主要利用60~100cm土壤水,生长旺盛期(7-8月)水源下移至100~200cm土壤水,而在生长季末期(9月)水源又上移至0~20cm土壤水;中间锦鸡儿在生长季初期主要利用60~100cm土壤水,但在生长旺盛期和末期上移至0~20cm土壤水;短花针茅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主要利用20~60cm土壤水,而在生长旺盛期上移至0~20cm土壤水。在风沙土生境中,胡杨在生长季初期主要利用60~100cm土壤水,但在生长旺盛期和末期上移至0~20cm土壤水;北沙柳在生长季初期和生长旺盛期主要利用60~100cm土壤水,但在生长季末期下移至100~200cm土壤水;赖草整个生长季都主要利用20~60cm土壤水。土壤含水量、降雨的季节变化及植物的根系分布都会影响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在整个生长季中,灰钙土生境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优势植物间存在水文生态位分离,促进了其对水分的分配和利用;风沙土生境中对应的3种优势植物间存在水文生态位重叠,导致其对水分的激烈竞争(特别是乔木和灌木间)。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必须同时考虑物种特征和土壤特性,引入具有互补性水分利用特征的物种组合,才能实现荒漠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
- 陈晓莹陈林杨新国杨新国余殿宋乃平陈应龙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荒漠草原
- 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在SPAC系统中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从土壤水动力学典型的裸地蒸发模型、蒸发蒸腾量模型、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出发,综述了SPAC系统下国内外现行的植物根系吸水模型、溶质运移模型、农业生态系统模型等研究进展,归纳和讨论了目前土壤水动力学模型在SPAC系统建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建立准确的数值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蒸发蒸腾量模型未来研究的趋势;入渗模型从点至区域的动态扩展,并结合土壤侵蚀、污染物运移等因素的农业倾向性研究为潜在的重要分支方向;根系吸水模型应更多被用于监测土壤水分动态、设计合理的灌溉制度及干旱预警等体系;利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手段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物能循环的机理性模型将为模型的实用性和精度提供有力支撑。
- 吴姗莫非周宏Asfa Batool赵鸿邓浩亮陈应龙熊友才张恒嘉
- 关键词:土壤水动力学SPAC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