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祝英

作品数:125 被引量:440H指数:12
供职机构:甘肃省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31篇专利
  • 17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25篇理学
  • 16篇生物学
  • 12篇医药卫生
  • 7篇化学工程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微生物
  • 11篇晶体
  • 11篇菌根
  • 11篇菌根真菌
  • 10篇配合物
  • 10篇晶体结构
  • 10篇丛枝菌根
  • 10篇丛枝菌根真菌
  • 9篇土壤
  • 9篇菌剂
  • 8篇学成
  • 8篇小麦
  • 8篇化学成分
  • 8篇发酵
  • 6篇当归
  • 6篇石墨
  • 6篇饲料
  • 5篇植物
  • 5篇硝酸
  • 5篇活性

机构

  • 75篇兰州大学
  • 67篇甘肃省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西澳大利亚大...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甘肃省水利科...
  • 1篇甘肃省新药临...
  • 1篇上海科技馆
  • 1篇榆中县农业技...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西澳大学
  • 1篇中国市政工程...

作者

  • 125篇祝英
  • 46篇王治业
  • 26篇季彬
  • 22篇周剑平
  • 21篇巩晓芳
  • 16篇彭轶楠
  • 15篇杨晖
  • 12篇熊友才
  • 11篇王兆滨
  • 9篇王欣
  • 8篇祁宏山
  • 8篇曾杨
  • 8篇唐宁
  • 8篇谭民裕
  • 8篇甘新民
  • 8篇蒲训
  • 6篇孙智敏
  • 5篇张军
  • 5篇王沛雅
  • 5篇杜军国

传媒

  • 9篇兰州大学学报...
  • 5篇高等学校化学...
  • 4篇中国酿造
  • 4篇无机化学学报
  • 4篇化学学报
  • 3篇中国食品工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有机化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中国饲料
  • 2篇中国现代中药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化学试剂

年份

  • 6篇2024
  • 7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菌剂对高原夏菜尾菜堆肥化处理的快速腐熟作用研究
兰州高原夏菜是利用西北高原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生产的优质蔬菜。然而随着蔬菜商品化处理进程的发展,蔬菜收获后的剩余物和加工过程中蔬菜的下脚料数量急剧攀升,尾菜成为制约高原夏菜发展的重大问题...
祝英周剑平王治业祁宏山季彬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优良牧草垂穗披碱草生长的促生效应被引量:9
2014年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能侵染绝大多数陆生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结构;在生态系统中,AM真菌能调节植物间的营养分配和竞争关系,对增加植物群落的产量、维持植物群落动态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严重退化,研究利用AM真菌开展受损高寒草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AM真菌对优良牧草生长的促生效应是否一致尚待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接种5种不同的AM真菌菌剂: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土著AM真菌,研究不同的AM菌剂与高寒草原主要优良牧草之一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对垂穗披碱草的促生效应。结果显示,5种AM真菌均能成功侵染垂穗披碱草根系,但对垂穗披碱草生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其中,根内球囊霉和土著AM真菌对垂穗披碱草地上部分的生长(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株高、分蘖数)、地下部分的生长(地下生物量、根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P<0.05),而地表球囊霉、单胞球囊霉、光壁无梗囊霉对垂穗披碱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显著的促进效应(P>0.05)。以综合效应而言,根内球囊霉和土著AM真菌的促生效应最显著。可见,不同的AM真菌对同一宿主植物的促生效应不同,只有选择合适的AM真菌才能产生最佳的促生效应。
王茜董梅王强王晓娟熊友才祝英张亮金睴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垂穗披碱草促生效应青藏高原高寒草原
柳叶亚菊酚类成分以及其捕获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正>亚菊属(Ajania)系菊科(Composite)春黄菊族(Amhemideae)菊亚族(Chrysantheminae)植物,本属全世界约有30个种。我国有29种,主要分布于北部及西南部黄土高原地区。据报道该属中...
巫洪儒庞小艳潘辉祝英
文献传递
甘肃工业微生物资源与应用现状
<正>微生物资源是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之一,是农业、林业、工业、医学、医药和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生物技术研究及微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微生物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与国民食品、健康、生存环境及国家安...
周剑平祝英王治业杨鑫曾杨
文献传递
取代苄基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1992年
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基钾和取代苄基卤化物反应,合成了七个新型苄基取代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由~1H NMR、IR、元素分析等确认R(苄基)和环戊二烯上碳直接相连,具有典型的碳碳连结。对产物之一,1-萘亚甲基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6)的X射线衍射测定,进一步肯定了上述结论。化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n,a=0.9731(1),b=1.7403(3),c=1.465(3)nm:β=95.70(1)°,V=2.4712nm^3,D_0=1.334g/cm^3,最终的R=0.093,萘亚甲基环与环戊二烯基环的二面角为68.19°。
丘昌隆祝英苗果斌桑冬梅
关键词:环戊二烯
米曲霉、黑曲霉和绿色木霉混合发酵马铃薯废渣生产细胞蛋白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将米曲霉、黑曲霉和绿色木霉三种霉菌复配,研究复配菌对马铃薯废渣的分解能力和各复配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三种霉菌按照1:1复配,出现四种复配结果,其中利用马铃薯废渣转化成饲料蛋白效果最好的是黑曲霉和米曲霉的复配菌,在120h内能将马铃薯废渣完全分解,且蛋白质收率最高,达到8.292g/L,高于单菌发酵蛋白质的收率(7.775g/L),将粗蛋白质的收率提高了2.59倍。此外,通过研究复合菌和单菌发酵液中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推断出各混合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黑曲霉与绿色木霉之间是互惠共生关系;米曲霉与黑曲霉是竞争关系,而且黑曲霉在分解利用马铃薯废渣的过程中占竞争优势;绿色木霉对米曲霉利用马铃薯废渣有抑制作用;三种菌混合发酵马铃薯废渣时,黑曲霉的生长占竞争优势。
祝英蒲训王治业赵小锋孙智敏杨鑫
关键词:菌体蛋白米曲霉
一种秸秆还田腐熟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还田腐熟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复合菌剂由解淀粉芽孢杆菌LY‑B、根霉JX1、灰色链霉菌锈色变种LJ5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菌株复配而成。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获得...
祝英周剑平王治业巩晓芳彭轶楠季彬金军民张雷
1,8-萘啶氮氧化物与高氯酸铬配合物的研究
1991年
在非水溶剂中制备出1,8—萘喧氮氧化物与高氟酸铬形式的配合物单晶,确定了它的组成.进行了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磁矩、氧化还原性质、热重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等测试,并作了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Cr^(3+)离子与3个配体的氧原子和氮原子配位,配位数为6.
甘新民祝英唐宁谭民裕
关键词:络合物
一种可降解生物质浆液、地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降解生物质浆液、地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通过将畜禽粪便分别经过沉沙除杂、降低COD、BOD氨氮有害成份以及磨浆处理后,得到打浆度40°SR的三级粪液;将肠膜明串珠菌在培养基上发酵,得到葡聚糖发酵液...
祝英王治业韩登仑巩晓芳彭轶楠
文献传递
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生长塑性与产量形成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旱地小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受了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选择,其中人工选择在品种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本文综述了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进化特征、生理可塑性、形态可塑性和种群属性演变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探讨了旱地小麦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机理,并勾画了其进化路线.在旱地小麦从二倍体到六倍体的漫长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对小麦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人工选择的介入,以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性状选择不断得到强化,从群体上呈现适应逆境的形态特征.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的水分及养分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生物量分配呈现出地下部减少、地上部增加的分配特征,对密度胁迫和高温胁迫的耐受性不断增强,但单位面积光合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旱地小麦生产是复杂的群体过程,而非简单的个体反应.人工选择提高了旱地小麦的种群适合度和个体繁殖分配,强化了与环境的协同性,却弱化了其自然种群属性.本文还对旱地小麦的进化图进行了描绘,对气候变化下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刘英霞王建永程正国Asfa Batool祝英陈应龙陈应龙王静
关键词:旱地小麦进化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