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晶晶

作品数:12 被引量:143H指数:6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科技局农业与社发重大科技项目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浙江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鲣鱼
  • 3篇挥发性
  • 2篇电子鼻
  • 2篇调味
  • 2篇调味液
  • 2篇鱼肉
  • 2篇泥螺
  • 2篇热风
  • 2篇热风干燥
  • 2篇鲐鱼
  • 2篇蟹糊
  • 2篇金枪鱼
  • 2篇焦糖
  • 2篇焦糖色
  • 2篇骨头
  • 2篇固相微萃取
  • 2篇风干
  • 1篇蛋白
  • 1篇地衣
  • 1篇地衣芽孢杆菌

机构

  • 12篇宁波大学
  • 4篇宁波今日食品...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12篇全晶晶
  • 8篇苏秀榕
  • 5篇孙静
  • 5篇张春丹
  • 5篇李晔
  • 4篇郑平安
  • 2篇蔡江佳
  • 2篇陈燕
  • 2篇黄健
  • 1篇张云云
  • 1篇汤海青
  • 1篇徐嘉杰
  • 1篇秦小明
  • 1篇侯云丹
  • 1篇李和生
  • 1篇刘文
  • 1篇章超桦
  • 1篇裘迪红
  • 1篇张亮
  • 1篇王稷

传媒

  • 4篇中国食品学报
  • 3篇食品科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金枪鱼即食调味鱼肉干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枪鱼即食调味鱼肉干的加工方法,通过对金枪鱼去杂后煮熟,鱼肉与骨头分离方便,切片容易,鱼肉片再浸入由酱油等组份组成的调味液中腌制调味,且每隔1~2小时翻拌鱼肉片一次,调味液渗透较好,调味效果较佳,腌制调味...
全晶晶苏秀榕郑平安陈义芳王求娟夏静波孙静张亮刘文
文献传递
贮藏温度对鲐鱼品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8
2013年
运用电子鼻检测鲐鱼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并结合化学方法测定挥发性盐基氮、组胺、pH值以及鲐鱼质构,综合分析低值青皮红肉鱼-鲐鱼在常温、4℃和-20℃下新鲜度及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常温以及4℃贮藏条件下,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CA)可以区分不同贮藏天数的鲐鱼,而在-20℃,PCA的累积贡献率只有74.77%,不能有效区分开。在常温贮藏,TVB-N、组胺和pH值各项指标检测第1天,鱼肉即开始发生腐败;在4℃贮藏条件下,第4天开始即发生腐败;在-20℃,鲜度品质未发生大幅降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鲐鱼各参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不同贮藏温度下,TVB-N和组胺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性。此外,质构测定结果表明低温冻藏可以有效减少鱼肉在贮藏过程中鲜度的降低程度。
郑平安孙静全晶晶张亮刘文李晔张春丹苏秀榕
关键词:鲐鱼电子鼻新鲜度组胺挥发性盐基氮
响应面法优化双酶水解鲣鱼下脚料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为了提高鲣鱼的附加值,优化其下脚料的酶解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动物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并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探讨双酶酶解鲣鱼下脚料的工艺条件。结果:动物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质量比2:1酶解效果较好;双酶水解下脚料的最优工艺:自然pH、酶解时间6 h、酶解温度50.77℃、液固比2.24:1、加酶量1.48%,在此条件下酶解鲣鱼下脚料水解度的理论预测值为42.95%,而验证实验的水解度为42.43%(均值),与响应面的预测值吻合。结论:用双酶水解鲣鱼下脚料,所得水解度较高,为制备鱼蛋白有机液肥以及微生物培养基奠定了基础。
孙静李晔张春丹全晶晶郑平安苏秀榕
关键词:响应面
鲣鱼肌肉品质改良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研究转谷氨酰胺酶、三聚磷酸钠和浸泡时间对鲣鱼肌肉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弹性、咀嚼性、色差及蒸煮损失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取因素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以弹性和咀嚼性为指标,进行响应面法优化。结果:最佳工艺条件: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0.64%,三聚磷酸钠添加量0.20%,浸泡时间1.85 h。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良前、后鱼肉的超微结构,结果经改良的鱼肉凝胶网络结构更加紧密。
全晶晶蔡江佳郑平安孙静王秋娟苏秀榕
关键词:鲣鱼三聚磷酸钠转谷氨酰胺酶扫描电镜
瓶装泥螺和蟹糊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4
2011年
为提高泥螺和蟹糊的贮藏时间,确保生食的食用安全性,本实验利用常规方法从瓶装泥螺中分离和鉴定出3株细菌,分别是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和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casei);从瓶装蟹糊中分离和鉴定出的4株细菌分别为: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和纤细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angustum)。16S rRNA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只有纤细发光杆菌的鉴定结果与MIS鉴定的结果不一致。除卡他莫拉菌、绿色气球菌和乳酪短杆菌外,其余菌都随着温度升高,长势增强。7株细菌中除卡他莫拉菌在低温冷藏(4℃)条件下长势明显增加外,其余菌都在低温冷藏(4℃)条件下长势明显减弱。7株菌都具有胶原蛋白酶和酪蛋白酶活性,藤黄微球菌和纤细发光杆菌不能分解利用淀粉,所有的分离菌株都没有酯酶活性。这些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4~35℃(最适温度35℃),盐度范围为3%~7%(最适盐度3%),pH值范围5.0~9.0(最适pH7.0)。
黄键陈燕全晶晶张春丹李晔裘迪红汤海青李和生苏秀榕章超桦秦小明
关键词:泥螺蟹糊RRNAPCR扩增
鲣鱼高值化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
金枪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并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海底黄金'之称。鲣鱼(Katsuwonuspelamis)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金枪鱼,是中西太平洋性金枪鱼渔业中最重要的目标鱼种之一。同时,鲣鱼又是一类低值金...
全晶晶
关键词:鲣鱼风味物质
文献传递
HS-SPME结合GC-MS法分析鲐鱼肉加热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被引量:35
2012年
目的:为鲐鱼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及品质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探究加热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比较红肉和白肉的挥发性物质。结果:从鲐鱼白肉和红肉及两者加热样品中分别检测出32、41、39、5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以碳氢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为主;其中,碳氢化合物主要赋予鱼肉整体的风味,而羰基化合物对鱼的腥味有重要影响,在白肉及加热样品和红肉及加热样品中分别占23.35%、22.47%、58.65%、33.52%。结论:影响鲐鱼肉挥发性风味的主要有己醛、2-己烯醛、2,4-庚二烯醛、2-辛烯醛、壬醛、2,4-癸二烯醛、3,5-辛二烯-2-酮、1-戊烯-3-醇、1-辛烯-3-醇、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等。
郑平安黄健孙静全晶晶张春丹苏秀榕
关键词:鲐鱼固相微萃取挥发性物质
加工温度对鲣鱼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被引量:33
2012年
目的:探明不同温度对鲣鱼普通肉和暗色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电子鼻定性区分新鲜肉及加热至70,80,90,100,110,120,150℃的鲣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新鲜及95℃和150℃鲣鱼普通肉和暗色肉的挥发性成分。结果:电子鼻对不同温度下的鲣鱼肉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分析快速、灵敏;由GC-MS分析可知,新鲜鲣鱼普通肉以鲜香味为主(2,4-戊二烯醛、苯甲醛、辛醇、1-辛烯-3-醇、1-戊烯-3-醇),略有腥味(壬醛、庚醛);经95℃加热后,腥味大大减弱,并产生肉香味(2-戊基-呋喃、2,5-二甲基吡嗪、2-乙酰吡咯、2-异丙基呋喃)。相比于普通肉,新鲜暗色肉的鲜香味较弱(2,4-戊二烯醛、苯甲醛、1,5-辛二烯-3-醇),腥味大(辛醛、壬醛、庚醛);加热后,腥味增强(壬醛、辛醛、三甲胺),同时也产生肉香味(苯甲醛、2,4-戊二烯醛、反式-2-(2-戊烯基)呋喃、2-戊基呋喃、2-乙基呋喃)。经150℃加热后,普通肉和暗色肉均产生不良风味,失去食用价值。
全晶晶侯云丹黄健王求娟陈义芳苏秀榕
关键词:鲣鱼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
瓶装泥螺和蟹糊中细菌多样性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为了提高生食海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控技术,降低细菌总数,确保生食海产品的安全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瓶装泥螺和蟹糊中细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瓶装泥螺中细菌有21个种属,优势菌是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蟹糊中有12个细菌种属,其优势菌为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
张春丹陈燕全晶晶徐嘉杰苏秀榕章超桦秦小明
关键词:泥螺蟹糊RDNA细菌多样性
一种金枪鱼即食调味鱼肉干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枪鱼即食调味鱼肉干的加工方法,通过对金枪鱼去杂后煮熟,鱼肉与骨头分离方便,切片容易,鱼肉片再浸入由酱油等组份组成的调味液中腌制调味,且每隔1~2小时翻拌鱼肉片一次,调味液渗透较好,调味效果较佳,腌制调味...
全晶晶苏秀榕郑平安陈义芳王求娟夏静波孙静张亮刘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