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超

作品数:13 被引量:262H指数:8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三峡水库
  • 8篇水库
  • 8篇小江回水区
  • 8篇回水区
  • 4篇植物
  • 4篇浮游植物
  • 3篇水华
  • 2篇植物调查
  • 2篇水热
  • 2篇水热法
  • 2篇热法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垃圾
  • 2篇垃圾焚烧
  • 2篇垃圾焚烧飞灰
  • 2篇飞灰
  • 2篇焚烧
  • 2篇焚烧飞灰
  • 2篇浮游植物调查

机构

  • 13篇重庆大学

作者

  • 13篇张超
  • 8篇方芳
  • 8篇郭劲松
  • 8篇李哲
  • 7篇田光
  • 6篇陈杰
  • 4篇石德智
  • 4篇李鹏飞
  • 2篇魏云梅
  • 2篇胡春艳
  • 1篇古励
  • 1篇周健
  • 1篇袁荣焕
  • 1篇刘石虎
  • 1篇周红
  • 1篇盛金萍
  • 1篇黄巍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化工学报
  • 2篇湖泊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第八届全国环...
  • 1篇第五届环境模...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峡小江回水区段2007年春季水华与营养盐特征被引量:66
2009年
2007年5月中下旬,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发生水华,主要分布在高阳平湖、黄石代李子和双江大桥三处.对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特点和水环境特征的分析发现蓝藻占主导,约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81.43%,优势藻种为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结合水华期间总氮含量较非水华期间明显偏高且有机氮为氮素主要成份和许多蓝藻门藻种均带有异形胞的分析结果,认为此次水华是固氮型蓝藻水华.水华暴发前初春的强降雨过程导致小江回水区TP水平的普遍增加促使了TN/TP发生显著的变化,4月份较低的TN/TP水平诱使固氮型蓝藻在小江回水区迅速生长,并在5月份形成水华.水华期间生物量的增加造成水中磷酸盐浓度的降低,使得小江回水区表现出显著的磷限制特征.调查认为:高阳平湖段可能是小江回水区蓝藻水华的发源地,蓝藻生物体随流漂移至下游黄石代李子处并逐渐聚集,形成自岸边缓流带向河道中心逐渐延伸的肉眼可见的蓝藻生物聚集体,从而使得黄石代李子处具有最高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值.而双江大桥处,则主要是南于河道过水断面的放大导致流速的降低,同时沿岸云阳县县城的排污使得这一河段的营养负荷相对提高。
李哲方芳郭劲松陈杰张超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
三峡小江回水区磷素赋存形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被引量:28
2009年
磷被普遍认为是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但河道型的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在变化的水动力条件下磷的季节变化有其独特性.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三峡小江回水区磷素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总磷(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1,虽然各采样断面磷浓度差异不大,但其季节变化明显,大体上冬季最高、夏季较高、春季次之、秋季较低.颗粒态磷占TP平均浓度的54.05%,是TP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同期对叶绿素a、悬浮无机颗粒物、悬浮有机颗粒物、河口流量、河口水位等主要环境变量的跟踪观测结果发现,颗粒态磷以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或同矿质相结合的无机形态为主,并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进入水体使水中TP含量增加,该现象在低水位运行状态下更加明显.而在高水位运行条件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磷素赋存形态向溶解态形式转变.小江回水区藻类生长对溶解性磷酸盐的生物利用过程十分明显,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同叶绿素a显著负相关.TP亦同叶绿素a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降雨、径流强度的加大及水位的降低虽然带来丰富的营养物,但亦使河道型的回水区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而悬浮颗粒浓度升高导致的水体光学透射性能的下降以及洪水脉冲带来的不稳定的生长环境却阻碍了浮游植物的进一步生长和繁盛,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小江回水区TP-Chla负相关的原因.
方芳李哲田光郭劲松张超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磷素赋存形态
三峡小江回水区氮素赋存形态与季节变化特点被引量:20
2009年
氮素是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生源要素之一,本研究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三峡小江回水区水中氮素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不同形态氮素季节变化过程与相对组成特点.研究期间,回水区TN的平均浓度为(1 553±43)μg·L^-1,季节差异显著但总体呈上升趋势.DIN平均浓度为(1 031±32)μg·L^-1,占TN平均浓度的66.38%,是该水域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其中NO3--N含量较高说明小江回水区总体上处于较强氧化环境且自净能力较强.DON、PON平均浓度分别为(273±23)μg·L^-1、(249±23)μg·L^-1,占TN的26.48%和24.15%;DON/PON比值为3.63±0.93,说明该水域氮素代谢强度与周转速率较高.小江回水区DIN在TN中所占比重从2007年3月约占TN的80%逐渐下降到2008年春季约占TN的60%,而TON在TN中的比重则相应上升,说明氮素赋存形态向有机态转变的趋势明显;而对DIN-TN和TON-TN的log-log线性模型斜率比较发现TON对TN的贡献将随TN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表明该水域营养水平有升高的趋势.NH4+-N/NO3--N同TON/TN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TON相对丰度的增加有可能使水体向还原性环境转变.同时NH4+-N相对丰度的变化同水中DON含量及其在TN中所占比重关系密切,但该水域DON氨化降解成NH4+-N并再次被利用的内循环过程是否存在或会否成为调控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李哲郭劲松方芳陈杰张超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根据2007年4-7月春夏之交水华高发期间,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交替变化的跟踪观测结果,对水华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绿、硅、蓝藻组成,绿藻在细胞密度和物种种类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研究期间存在明显的交替现象,水温升高和营养条件的改变是引起物种交替可能的重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明显的先增长后减少趋势,各断面的平均细胞密度从4月初的4.51×105/L升高到5月中旬的106.53×105/L,至7月底回落到14.43×105/L。其中,由于蓝藻水华的暴发,细胞密度的最高峰出现在5月中旬的黄石断面,其值为2.97×107/L。在水华暴发前后,蓝藻中的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明显取代了绿藻成为优势种。
郭劲松张超方芳李哲陈杰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水华浮游植物
156m蓄水后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调查及多样性评价
本文对156m蓄水后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多样性评价,发现小江回水区4月份总体上营养化程度介于中营养化和富营养化之间。各个断面相比,渠马的水质最差,黄石水质最较好。
郭劲松陈杰李哲方芳张超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库流域河流水质浮游植物植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水热法外加硅铝添加剂稳定垃圾焚烧飞灰中的重金属被引量:8
2017年
研究了在碱性水热条件下添加粉煤灰、膨润土、高岭土等以提供硅铝元素稳定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的重金属。实验结果表明,水热反应中添加粉煤灰、膨润土合成了雪硅钙石和水钙铝榴石,添加高岭土合成了雪硅钙石和加藤石。水热反应中添加粉煤灰、膨润土、高岭土对降低飞灰中Pb、Zn等重金属的浸出毒性均具有显著效果,水热产物中Pb、Zn和Cu的浸出浓度与飞灰相比分别降低了87%~96%、87%~94%和57%~78%。硅铝添加剂还能抑制飞灰中Pb、Zn等在碱性水热条件下向液相的转移,使重金属稳定在固相中。
石德智李鹏飞张超魏云梅
关键词:水热反应飞灰高岭土重金属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2007年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根据2007年4~7月春夏之交水华高发期间,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演替变化的跟踪观测结果,对水华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绿、硅、蓝藻组成,绿藻在细胞密度和物种...
郭劲松张超方芳李哲陈杰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水华束丝藻
文献传递
粉煤灰水热法合成沸石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6年
粉煤灰作为燃煤电厂排放的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必然的趋势,粉煤灰合成沸石是其高值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之一。阐述了粉煤灰碱性水热法合成沸石的机理,体系中硅铝酸盐凝胶的形成是决定因素,且硅铝酸盐晶体形成经历了诱导期、成核期、晶体生长期3个时期。综述了传统一步水热法、二步水热法、微波辅助加热法、碱熔融-水热法、晶种诱导合成法、逐步升温法和渗析-水热法等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原料组成、外加碱激发剂、反应时间和温度、液固比、特殊添加剂、反应器种类等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总结,并对粉煤灰水热合成沸石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石德智张金露张超李鹏飞袁荣焕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粉煤灰水热法沸石
硅铝调控与晶种诱导对水热稳定飞灰中重金属的协同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研究了选取的粉煤灰、膨润土、高岭土、硅藻土作为外源硅铝调理剂添加与雪硅钙石人工晶种诱导对150℃水热法稳定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Pb、Zn、Cu、Cd、Cr的协同影响。飞灰由于富钙而低硅铝的元素特征,导致其在水热条件下无法直接合成沸石类,Pb的浸出浓度仍然超标;当单一或混合添加硅铝调理剂添加量为10%时,其水热产物中有水钙铝榴石或加藤石生成;提高添加量至30%时,均有目标雪硅钙石的生成,这与30%添加量下飞灰中Ca/(Al+Si)元素比接近雪硅钙石的理想元素比值0.67~1.20直接相关。混合添加30%的粉煤灰与硅藻土为最佳选择,水热产物Pb的浸出浓度降低至0.30 mg·L-1,且在此基础上再添加3%的诱导晶种可加速从第6 h开始即合成雪硅钙石,并使Pb的浸出浓度下降到最低值0.28 mg·L-1。硅铝调控(30%的复合硅铝调理剂,其中粉煤灰:硅藻土为1:1)与晶种诱导的协同影响下高效生成雪硅钙石,并显著抑制Pb、Zn等在水热过程中向液相的转移、降低其在水热液相中的浓度,使飞灰中的重金属在水热后确实稳定于水热固相产物中而非迁移至水热液相造成污染转移,真正实现了飞灰中重金属的固定化。
石德智王攀胡春艳李鹏飞张超魏云梅古励
关键词: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
温度对高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效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现有单级自养脱氮系统通常在中温(25~35℃)条件下运行,温度控制成为该技术应用的瓶颈。以高氨氮(2 000 mg/L)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探究了温度为30、15℃时,高氨氮废水单级自养生物膜脱氮系统的构建方法,以及温度对系统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时,采用逐步提高进水氨氮负荷的方法,反应器运行118 d,进水氮负荷达到0. 50 kgN/(m^3·d),TN去除率达到91. 9%,系统构建成功;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降低温度(每次降低2. 5℃)至15℃,进水氮负荷降为0. 25 kgN/(m^3·d),经过260 d的运行,低温系统构建成功,TN去除率为87. 0%。温度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效能的影响显著,在氮负荷为0. 50 kgN/(m^3·d),温度分别为35、30、25、20℃时,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 1%、91. 6%、88. 0%、81. 7%;而直接采用15℃运行时系统崩溃。
毛福荣张超刘石虎和雪杰黄巍周健
关键词:高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温度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