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光

作品数:7 被引量:149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三峡水库
  • 7篇水库
  • 7篇小江回水区
  • 7篇回水区
  • 4篇植物
  • 4篇浮游植物
  • 3篇水华
  • 2篇植物调查
  • 2篇浮游植物调查
  • 2篇高发期
  • 1篇营养盐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群落结构
  • 1篇水华束丝藻
  • 1篇水库流域
  • 1篇水质
  • 1篇丝藻
  • 1篇群落

机构

  • 7篇重庆大学

作者

  • 7篇方芳
  • 7篇田光
  • 7篇郭劲松
  • 7篇张超
  • 7篇李哲
  • 6篇陈杰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第八届全国环...
  • 1篇第五届环境模...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峡小江回水区磷素赋存形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被引量:28
2009年
磷被普遍认为是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但河道型的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在变化的水动力条件下磷的季节变化有其独特性.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三峡小江回水区磷素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小江回水区总磷(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1,虽然各采样断面磷浓度差异不大,但其季节变化明显,大体上冬季最高、夏季较高、春季次之、秋季较低.颗粒态磷占TP平均浓度的54.05%,是TP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同期对叶绿素a、悬浮无机颗粒物、悬浮有机颗粒物、河口流量、河口水位等主要环境变量的跟踪观测结果发现,颗粒态磷以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或同矿质相结合的无机形态为主,并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进入水体使水中TP含量增加,该现象在低水位运行状态下更加明显.而在高水位运行条件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磷素赋存形态向溶解态形式转变.小江回水区藻类生长对溶解性磷酸盐的生物利用过程十分明显,溶解性磷酸盐浓度同叶绿素a显著负相关.TP亦同叶绿素a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降雨、径流强度的加大及水位的降低虽然带来丰富的营养物,但亦使河道型的回水区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而悬浮颗粒浓度升高导致的水体光学透射性能的下降以及洪水脉冲带来的不稳定的生长环境却阻碍了浮游植物的进一步生长和繁盛,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小江回水区TP-Chla负相关的原因.
方芳李哲田光郭劲松张超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磷素赋存形态
三峡小江回水区氮素赋存形态与季节变化特点被引量:20
2009年
氮素是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生源要素之一,本研究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三峡小江回水区水中氮素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不同形态氮素季节变化过程与相对组成特点.研究期间,回水区TN的平均浓度为(1 553±43)μg·L^-1,季节差异显著但总体呈上升趋势.DIN平均浓度为(1 031±32)μg·L^-1,占TN平均浓度的66.38%,是该水域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其中NO3--N含量较高说明小江回水区总体上处于较强氧化环境且自净能力较强.DON、PON平均浓度分别为(273±23)μg·L^-1、(249±23)μg·L^-1,占TN的26.48%和24.15%;DON/PON比值为3.63±0.93,说明该水域氮素代谢强度与周转速率较高.小江回水区DIN在TN中所占比重从2007年3月约占TN的80%逐渐下降到2008年春季约占TN的60%,而TON在TN中的比重则相应上升,说明氮素赋存形态向有机态转变的趋势明显;而对DIN-TN和TON-TN的log-log线性模型斜率比较发现TON对TN的贡献将随TN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表明该水域营养水平有升高的趋势.NH4+-N/NO3--N同TON/TN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TON相对丰度的增加有可能使水体向还原性环境转变.同时NH4+-N相对丰度的变化同水中DON含量及其在TN中所占比重关系密切,但该水域DON氨化降解成NH4+-N并再次被利用的内循环过程是否存在或会否成为调控氮素循环的关键过程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李哲郭劲松方芳陈杰张超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根据2007年4-7月春夏之交水华高发期间,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交替变化的跟踪观测结果,对水华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绿、硅、蓝藻组成,绿藻在细胞密度和物种种类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研究期间存在明显的交替现象,水温升高和营养条件的改变是引起物种交替可能的重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明显的先增长后减少趋势,各断面的平均细胞密度从4月初的4.51×105/L升高到5月中旬的106.53×105/L,至7月底回落到14.43×105/L。其中,由于蓝藻水华的暴发,细胞密度的最高峰出现在5月中旬的黄石断面,其值为2.97×107/L。在水华暴发前后,蓝藻中的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明显取代了绿藻成为优势种。
郭劲松张超方芳李哲陈杰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水华浮游植物
156m蓄水后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调查及多样性评价
本文对156m蓄水后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多样性评价,发现小江回水区4月份总体上营养化程度介于中营养化和富营养化之间。各个断面相比,渠马的水质最差,黄石水质最较好。
郭劲松陈杰李哲方芳张超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库流域河流水质浮游植物植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三峡小江回水区段2007年春季水华与营养盐特征被引量:66
2009年
2007年5月中下旬,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发生水华,主要分布在高阳平湖、黄石代李子和双江大桥三处.对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特点和水环境特征的分析发现蓝藻占主导,约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81.43%,优势藻种为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结合水华期间总氮含量较非水华期间明显偏高且有机氮为氮素主要成份和许多蓝藻门藻种均带有异形胞的分析结果,认为此次水华是固氮型蓝藻水华.水华暴发前初春的强降雨过程导致小江回水区TP水平的普遍增加促使了TN/TP发生显著的变化,4月份较低的TN/TP水平诱使固氮型蓝藻在小江回水区迅速生长,并在5月份形成水华.水华期间生物量的增加造成水中磷酸盐浓度的降低,使得小江回水区表现出显著的磷限制特征.调查认为:高阳平湖段可能是小江回水区蓝藻水华的发源地,蓝藻生物体随流漂移至下游黄石代李子处并逐渐聚集,形成自岸边缓流带向河道中心逐渐延伸的肉眼可见的蓝藻生物聚集体,从而使得黄石代李子处具有最高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值.而双江大桥处,则主要是南于河道过水断面的放大导致流速的降低,同时沿岸云阳县县城的排污使得这一河段的营养负荷相对提高。
李哲方芳郭劲松陈杰张超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2007年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根据2007年4~7月春夏之交水华高发期间,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演替变化的跟踪观测结果,对水华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绿、硅、蓝藻组成,绿藻在细胞密度和物种...
郭劲松张超方芳李哲陈杰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水华束丝藻
文献传递
156m蓄水后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调查及多样性评价被引量:69
2008年
三峡水库于2006年10月底蓄水至156m水位,标志着三峡工程顺利进入初期运行阶段。为了解新的水位高程下小江回水区水环境的现状以及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于2007年初开始对该区域的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跟踪观测。以2007年春季(4月)的2次常规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匀性指数J,对小江回水区的5个监测断面进行了多样性评价并分析了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的H、d和J值分别为1.0975-1.8655、1.3242-1.8604、0.2632-0.4359;各监测断面的营养水平均为中度富营养型,其中渠马断面水质最差,黄石断面水质最好。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2007-04-08的渠马断面,分别达到了8.442×10^5 cells/L和1.887mg/L。小江回水区的藻类种群组成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冬季的硅藻-绿藻为主的结构逐渐向初夏的绿藻-蓝藻为主的结构过渡。
郭劲松陈杰李哲方芳张超田光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