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种子
  • 5篇成膜
  • 4篇乳液
  • 4篇水稻
  • 4篇吡唑醚菌酯
  • 4篇醚菌酯
  • 4篇成膜剂
  • 3篇稻种
  • 3篇乳液聚合
  • 3篇水稻种
  • 3篇种子包衣
  • 3篇微球
  • 3篇包衣
  • 2篇稻瘟
  • 2篇稻瘟病
  • 2篇淀粉
  • 2篇丁二醇
  • 2篇丁二醇酯
  • 2篇丁二酸
  • 2篇丁二酸丁二醇...

机构

  • 13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省棉花科...

作者

  • 13篇王昱翔
  • 12篇李晓刚
  • 12篇王娅
  • 7篇张盈
  • 5篇王宁
  • 5篇段一鸣
  • 5篇齐麟
  • 3篇朱宏建
  • 2篇陈伟
  • 1篇张志刚
  • 1篇刘一平
  • 1篇杨洋

传媒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农药
  • 1篇广东化工
  • 1篇农药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5%噻·多·唑醚种子处理悬浮剂及成膜助剂的制备与性能
2019年
为制备直播棉种子用25%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25%噻·多·唑醚FS),分别采用流点法及正交试验设计对主要助剂进行筛选,并合成了可溶性淀粉-苯乙烯二元共聚物成膜剂,对25%噻·多·唑醚FS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评价其对棉花种子发芽率、幼苗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所制备制剂中,有效成分噻虫嗪、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分别为10%、10%和5%,润湿分散剂W600和D800、黏度调节剂黄原酸胶和硅酸镁铝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5%和4.0%、0.18%和0.30%,防冻剂乙二醇5%,色浆海舒液体红2R 2%.经测定,25%噻·多·唑醚FS黏度为204.21 mPa·s,粒径D90、D50、D10分别为1.25、0.82、0.35μm,离心沉淀率为8.34%,悬浮率96.02%,热贮析水率4.72%,脱落率为3.35%.成膜剂的成膜时间为11.33 min,包衣均匀度为91.67%.以药种比为1:50处理棉种,发芽率为95.67%,比空白对照提高了1.78%;棉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加了70.54%;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了77.55%.25%噻·多·唑醚种子处理悬浮剂成膜稳定性好,对棉花种子安全,发芽率高,有利于促进棉花幼苗发育生长.
王昱翔朱宏建朱宏建王娅张志刚王娅李晓刚
关键词:棉花种子噻虫嗪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成膜剂游离脯氨酸
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的释放行为与生物活性评价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对二氧化硅载药体系进行评价,以吡唑醚菌酯为模式农药,利用其与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缩合反应,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制备了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Nicolet iS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表征了微球的表面形态和化学结构,测定了其在水中的光解速率;并采用透析袋法探讨了该微球在不同pH值和不同温度下的缓释行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微球对稻瘟病菌的毒力,评价了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外观形貌较为规整,粒径在0.998~1.428μm之间,其最大载药量可达50.73%。该微球在碱性条件下的释药速率快于酸性条件下,且其释放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中性条件下其释药符合Ritger-Peppas方程;与pH值相比,温度对其释药速率的影响较小。给药后第5天,所制备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的毒力与原药相近,给药后第9天,其毒力是原药的11.7倍,缓释效果显著。该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在紫外灯照射10 h后光解率为38.98%,明显低于吡唑醚菌酯原药的光解率(68.92%)。
王娅王昱翔王昱翔张星张盈李晓刚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释放动力学控释稻瘟病菌
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成膜及生物学特性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种子包衣已成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治苗期病虫害和提高农药药效,减少用药次数,减少劳动力等。本研究基于构建的成膜助剂制备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并系统评价水稻包衣后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拓宽悬浮种衣剂在水稻病虫害精准防治上的应用。【方法】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双丙酮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二元共聚成膜剂,然后通过湿式超微粉碎加工工艺制备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并优选其配方。对成膜助剂耐水性及成膜稳定性进行表征,检测制备的种衣剂的质量指标。同时,在不同浓度下对种子进行包衣,确定其最佳药种比,采用盆栽试验对种衣剂处理的水稻幼苗的根长、株高、白根数、叶数、根系活力、叶绿素、游离脯氨酸、抗氧化酶等生物学性质进行评价。【结果】双丙酮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二元共聚成膜剂具有良好的成膜稳定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种衣剂的吸水性、耐水性变化,发现该膜在水中溶解缓慢,直至35 d,破损面积和孔隙率变化仍没有明显增大。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的最佳配方为噻虫嗪25%,吡唑醚菌酯15%、快T0.5%、FS3000 8%、硅酸镁铝0.3%、黄原胶0.12%、皂土0.5%、乙二醇5%以及海舒液体红2R 5%。种衣剂悬浮率为97.90%,成膜时间为12 min,成膜性良好,包衣均度88.23%,分散性良好,黏度0.53 Pa·s,脱落率3.25%,有良好冷贮稳定性和热贮稳定性,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种衣剂质量标准要求。采用药种比1﹕50(2.88 g a.i/kg)处理,发芽率较对照组提高了31.98%,较阳性对照迈舒平(药种比1﹕75)提高了6.57%;株高较对照组提高了6.48%,较阳性对照迈舒平(药种比1﹕75)提高了9.42%;根系活力较对照组增加了38.07%,较阳性对照迈舒平(药种比1﹕75)增加了24.20%;叶绿素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43.02%,较阳性对照迈舒平(药种�
齐麟王昱翔王宁段一鸣张盈王娅肖璐璐李晓刚
关键词:悬浮种衣剂乳液合成生物学特性
一种种子包衣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种子包衣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将木薯淀粉加入到水中,进行加热搅拌糊化,得到淀粉糊化液;接着向淀粉糊化液中加入疏水性单体、亲水性单体、十二烷基磺酸钠和碳酸氢钠,搅拌混匀后,得到预乳化液;将...
李晓刚王昱翔王娅段伟鹏宋紫霞郭志敏
文献传递
一种农药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农药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这种农药缓释微球由芯材和壁材构成,其中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1~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壁材由质量百分比为1:(1~9)聚乳酸(P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王娅李晓刚王昱翔朱宏建张星陈伟
直播棉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及丸粒化技术研究
通过农作物种子处理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但应用在南方直播棉花上还存在活性成分易流失、药效不持久、成苗率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木薯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成膜剂,并评价了其...
王昱翔
关键词:乳液聚合种子丸粒化
文献传递
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在柑橘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测定柑橘中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对其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量进行研究。[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优化的Qu ECh ERS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在0.004~4.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质量浓度与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004~4.0 mg/L添加质量浓度范围内,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平均回收率为87.8%~117.9%,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3%~10.7%;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5、0.005 ng,其定量限(LOQ)分别为0.01、0.004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优点,且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甲基硫菌灵在柑橘全果的消解动态结果显示,其半衰期为2.8~6.4d,属于易降解农药;7d后在柑橘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127~2.277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5.0mg/kg,表明甲基硫菌灵对柑橘安全。
肖璐璐王昱翔王娅张星吕运涛刘照清刘春来刘一平李晓刚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柑橘甲基硫菌灵多菌灵
一种用于种子包衣的成膜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种子包衣的成膜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是将疏水性不饱和单体化合物与亲水性不饱和单体化合物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反应得到,所述疏水性不饱和单体化合物为苯乙烯和丙烯酸酯,亲水性不饱和单体化合物为丙烯酰胺和/或丙烯酸...
李晓刚齐麟王昱翔段一鸣张盈王宁肖璐璐王娅
文献传递
一种农药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农药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这种农药缓释微球由芯材和壁材构成,其中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1~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壁材由质量百分比为1:(1~9)聚乳酸(P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王娅李晓刚王昱翔朱宏建张星陈伟
文献传递
咪鲜胺在水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采用(GC-ECD测定了咪鲜胺在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土壤、水稻植株样品用丙酮提取,提取液经衍生净化、GC-ECD检测。当咪鲜胺在土壤、田水和植株中的添加浓度为0.05~5.0 mg/kg时,其回收率为83.1%~98.7%之间,RSD为2.6%~6.1%;咪鲜胺的LOD为2.0×10^(-11) g,在田水、土壤、水稻植株中的LOQ为0.05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咪鲜胺在植株、土壤以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9.5 d。
杨洋刘一平肖璐璐王昱翔王昱翔王娅刘畅李晓刚
关键词:咪鲜胺水稻消解动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