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
-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PRSS3-mRNA与长链非编码RNA-PRSS3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检测PRSS3-mRNA及lncRNA-PRSS3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探讨二者在PT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7至10月本院55例PTC及癌旁甲状腺组织的新鲜手术标本,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RSS3-mRNA及lncRNA-PRSS3P2在PTC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R SS3-mRNA及lncRNA-PR SS3P2在PTC组织中表达均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PRSS3P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相关(P<0.05),而PRSS3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PTC组织中,PRSS3-mRNA和lncRNA-PRSS3P2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这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PTC的发病过程;PRSS3-mRNA和lncRNA-PRSS3P2可以作为PTC的诊断标志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 何冰王继纲李玉军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长链非编码RNA
- 甲状腺转移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甲状腺转移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8年6月诊断的14例甲状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2010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共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11085例,其中转移性恶性肿瘤14例(均为转移癌),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0.14%。结合临床病史、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定14例转移癌的原发灶分别为肺腺癌5例、肺小细胞癌4例、乳癌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2例。13例出现颈部包块,1例查体偶然发现甲状腺结节。有3例病人首发症状为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病理均诊断为肺腺癌转移。结论甲状腺转移癌临床罕见,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肺癌是甲状腺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灶。临床症状以颈部包块为主,甲状腺结节常为肺腺癌所致甲状腺转移癌的首发症状。
- 李玉静何冰王继纲李玉军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肿瘤转移疾病特征病理学
- 肾透明细胞癌CYP4A11、Ki-67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4A11(CYP4A11)及Ki-67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我院2010—2015年收治的行肾癌切除术并经病理诊断的151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YP4A11及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CYP4A11及Ki-67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取48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YP4A1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Z=-2.100,P<0.05),高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YP4A11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χ^(2)=11.072,P<0.05)。CYP4A1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程度与患者性别及肿瘤最大径、WHO/ISUP核分级、临床分期、肉瘤样变、远处转移有关(χ^(2)=4.438~10.930,P<0.05)。Ki-67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程度与肿瘤最大径、WHO/ISUP核分级、临床分期、肉瘤样变及远处转移有关(χ^(2)=4.365~10.833,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YP4A11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s=0.231,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肿瘤最大径、WHO/ISUP核分级、临床分期、肉瘤样变、远处转移以及CYP4A11、Ki-67表达水平对患者总生存时间有影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为影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YP4A11可能参与肾透明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过程,并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具有提示意义,可作为判断肾透明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 杨丹丹何冰卢晓郭芷含李玉军
- 关键词:KI-67抗原
- 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EBVaLELICC)的病理学特征,以加深临床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EBVaLELI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对其病理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检测,分析该病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56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边界清楚,约1.8 cm×1.5 cm×1.2 cm大小。于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呈腺管状,部分不规则、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伴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K7、CK19,P53表达率为10%,表现为野生型,Ki-67增殖指数5%,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CD4、CD8、CD20,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表达BCL-6、CD10,不表达BCL-2,浆细胞表达CD38、Kappa、Lambda,PD-L1(22C3)在肿瘤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联合阳性分数值约为30。EBER原位杂交检测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受体基因均呈多克隆重排。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未接受任何治疗,随访8个月健在,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EBVaLELICC是一种罕见的胆管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预后好于普通型胆管细胞癌。
- 侯明妤何冰卢晓杨丹丹郭芷含李玉军
- 关键词:胆管上皮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 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典型RO 和17例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ChRC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结果 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6岁)。均为散发性。7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痛就诊。7例获得随访,时间8~96个月(平均3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大体检查:7例单发,1例单侧多发。肿瘤直径1.4~5.7 cm,平均3.6 cm,切面灰红、灰黄色,边界清楚。镜下观察:瘤组织边界清楚,6例与周围肾组织直接相邻,2例有纤维性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分隔,3例瘤组织边缘可见内陷扩张的肾小管,1例瘤组织呈巢团状浸润包膜。瘤组织主要有2种组织学形态:Ⅰ型(4例),由所占比例多少不一的典型RO区与典型eChRCC区混和组成;Ⅱ型(4例),瘤组织具有RO和eChRCC两肿瘤共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3例呈巢团状、梁索状或片状排列,具有显著的水肿性间质,瘤细胞胞质嗜酸,有边界,核小圆形、核周空晕明显;1例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水肿性间质不明显,胞质嗜酸、浅染或透明,核小圆形,部分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波形蛋白阴性、Ksp-cad弥漫性强度不等阳性,6例(6/8)CD117弥漫阳性,6例(6/8)CK7斑片状或散在着色,S-100A1(4/8)、cyclin D1(6/8)和claudin7(5/8)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范围和强度较单纯的RO和eChRCC均有缩小和减弱趋势。结论 HOCT是一种兼具RO和eChRCC形态特点的低级别嗜酸性肾肿瘤,联合应用CK7、CD117、Ksp-cad、cyclin D1、claudin7和S-100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三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辅助作用。
- 王彦种道臣信方杰何冰刘小玲李玉军张伟蒋艳霞
- 关键词:肾肿瘤病理学
- 肠道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症36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肠道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症(nod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NLH)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肠道NLH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鉴别诊断及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36例患者中男30例,女6例;年龄11~66岁(中位年龄30岁)。患者大多伴有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36例中5例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2例伴有恶性肿瘤,1例伴有黑斑息肉综合征。1例因恶性肿瘤死亡,其余35例均生存良好。内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表面灰白息肉样隆起,单发或多发。镜下见黏膜层淋巴滤泡结构存在,增生形成大小不一息肉样小结节,增生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扩大,可相互融合,套区境界清楚,淋巴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淋巴滤泡CD20强阳性表达,散在T淋巴细胞CD3阳性,生发中心CD10及bcl-6阳性,不表达bcl-2,CD21及CD23染色显示淋巴滤泡内滤泡树突网完整。36例中19例进行了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肠道NLH可伴或不伴肠道症状,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内镜、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基因重排结果,该病或与HP感染、恶性肿瘤发生和转归有关。
- 郭芷含计晓彬代晓艳史海磊武杰何冰
-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
- 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四。一医院确诊的肾脏原发性NEC8例,按照WHO(2016)泌尿系统与男性生殖器官肾肿瘤分类,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5岁。左肾5例,右肾3例。5例因体检发现,3例因腰痛就诊。组织学上,8例NEC包括: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类癌3例,不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NEC2例,大细胞NEC1例。8例中6例侵犯肾被膜,5例伴有坏死,3例间质脉管内查见癌栓,1例出现腔静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6/8、4/8和8/8,其中8例NEC同时不同程度表达上皮性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6/8;3例灶状)、CAM5.2(4/8)。Ki-67阳性指数在类癌中≤3%,2例不典型类癌分别为5%和8%,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均≥50%。所有病例对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碳酸酐酶Ⅸ(CA9)、CD10、CD117、PAX2、PAX8、可汀1、p63、S-100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均不表达。8例NEC患者除3例(2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分别于术后3、4和9个月因广泛转移死亡外,余5例随访1-9年均健在,未见复发、远处转移。结论肾脏原发性NEC为罕见的肾肿瘤,组织学类型以类癌最多见。依靠病理形态学特点并联合应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CgA、突触素)、上皮性标志物(CKpan、CAM5.2)以及肾源性标志物(PAX2、PAX8)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肾脏类癌属于低度侵袭性肿瘤,容易出现早期转移,但总体预后良好。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为高度恶性的肾肿瘤,�
- 王晓辉卢晓何冰蒋艳霞于文娟王晗张伟李玉军
- 关键词:肾肿瘤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织化学
-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4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DL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等,旨在为该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9年11月确诊为腹膜后DDLPS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别检测CD117、DOG-1、S100、CD34、CD99、SMA、P16、MDM2、CDK4、STAT6、MUC4、MyoD1、Myogenin、β-catenin、ALK的表达和MDM 2基因扩增情况。结果44例患者发病年龄38~69岁,平均57.5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最大直径5~50 cm,平均23.4 cm。镜下肿瘤组织中均可见高分化脂肪肉瘤成分,可见散在分布的核大、深染的异型细胞及多核细胞,部分间质黏液性变,可见分支状或弓背状小血管;去分化区与高分化区分布界限清晰,去分化成分的组织学表现呈多样性和异质性,其中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样16例,高级别黏液性纤维肉瘤样7例,高级别纤维肉瘤样3例,纤维瘤病样5例,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样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样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样1例,骨肉瘤样2例,平滑肌肉瘤样3例,横纹肌肉瘤样1例,3例出现脑膜瘤样漩涡状结节;免疫组织化学示P16、MDM2及CDK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7%、93.2%和88.6%;FISH检测示MDM 2基因扩增阳性率为95.5%;Log-rank检验显示DDLPS中去分化成分的组织学级别高低与总生存时间无关(P>0.05),与无进展生存时间也无关(P>0.05)。结论腹膜后DDLPS多发于老年人,肿瘤体积巨大,易复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16、MDM2、CDK4和FISH检测MDM 2基因扩增具有重要诊断价值;DDLPS中去分化成分的组织学级别高低与术后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无关。
- 卢晓冉雯雯肖雨婧张龙宵何冰李宏杨丹丹李玉军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分析
- 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osionphilic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eChRC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经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lassic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ChRCC)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9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3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4例)病理确诊的17例eChRCC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RO 27例、cChRCC 30例进行比较。结果17例eChRCC中男性7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4岁(40~75岁)。临床上,15/17例系体检发现。病理学检查:瘤体直径1.8~10.0 cm(平均5.7 cm),切面15例为实性,1例囊实性、1例囊性,多呈灰红、灰黄色,质软。镜下观察:瘤组织主要呈实性片状伴有多少不等的腺泡状结构(12例),3例以管囊状结构为主,以腺泡状和微囊状结构为主各1例,瘤细胞胞质嗜酸性,16例细胞间有清楚程度不等的边界,核小圆形或不规则,14例至少局部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9例散在或小灶状分布体积大多边形的淡染细胞,4例有小灶状细胞稀少的疏松水肿区,7例可见瘤组织灶状(4例)侵及肾实质、肾被膜外脂肪(2例)、肾窦侵犯(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均呈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和claudin-7弥漫中度以上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12/17)、CD117(15/17)和Ksp-cad(14/17)在大多数肿瘤阳性表达,cyclin D1(4/17)、AMACR(3/17)、CD10(4/17)、S100A1(1/17)和RCC(1/17)很少表达,所有病例对波形蛋白、碳酸酐酶Ⅸ(CAⅨ)、HMB45及Melan A均不表达,Ki-67阳性指数1%~5%。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54个月,15例患者生存且无疾病进展证据,2例分别于术后31和38个月因肺/肝转移死亡。结论eChRCC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RO均有重叠,瘤组织实性片状、腺泡状排列,瘤细胞间有边界、出现核周空晕以及缺乏显著的疏松水肿区是该肿瘤的重要组织学�
- 张伟宋腾腾何冰王晗康恩豪于文娟种道臣蒋艳霞李玉军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 源于神经鞘瘤的上皮样血管肉瘤一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源于神经鞘瘤的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在神经鞘瘤基础上发生恶性转化,组织学形态具有神经鞘瘤及上皮样血管肉瘤2种成分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十分罕见,主要发生于外周神经周围。我们收集1例2018年4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发生于头皮的源于神经鞘瘤的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 何冰李玉军
-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肉瘤神经鞘瘤软组织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外周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