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芳倩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直肠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直肠癌
  • 2篇直肠肿瘤
  • 2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肠癌
  • 2篇肠肿瘤
  • 1篇新辅助放化疗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新辅助治疗
  • 1篇印戒细胞
  • 1篇印戒细胞癌
  • 1篇黏液
  • 1篇黏液腺癌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癌
  • 1篇疗效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王馨华
  • 3篇曹务腾
  • 3篇周智洋
  • 3篇李芳倩
  • 2篇周杰
  • 2篇李志
  • 1篇孟晓春
  • 1篇李雯莉

传媒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直肠癌黏液湖比例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探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比较黏液湖比例不同的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CRT)的疗效。方法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患者323例均在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检查(包括T_2WI及T_1WI序列)。按照T_2WI上高信号黏液湖占整体肿瘤的比例分为以下几组:无任何黏液湖(组0),黏液湖比例1%~25%(组1),黏液湖比例26%~50%(组2),黏液湖比例51%~75%(组3),黏液湖比例76%~100%(组4)。对照新辅助治疗前首诊MRI分期(mrTN)与术后病理分期(pTN)以及肿瘤退缩程度,尝试比较不同组间降期率及疗效反应程度间差异。结果黏液湖比例不同的五组之间T降期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组4的降期率高于组3(5/7,6/26),但无统计学差异。五组间N降期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84.6%、79.5%、76.9%、84.6%、76.9%,P=0.081)。完全缓解率(CR)方面,组3明显低于其他组,但组4高于其他组。结论直肠癌不同比例黏液湖之间存在疗效差异,部分黏液腺癌仍然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曹务腾王馨华李芳倩龚佳英刘得超周杰李志周智洋
关键词:直肠癌黏液腺癌新辅助放化疗磁共振成像
对比直肠印戒细胞癌与腺癌:探讨磁共振成像识别直肠印戒细胞癌的可行性
2017年
目的与直肠腺癌(adenocarcinoma,AC)相比,探讨原发性直肠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直肠印戒细胞癌及31例直肠腺癌(非印戒细胞癌、非黏液腺癌)患者的首诊直肠MR资料。比较其TNM分期、T2WI序列肿瘤信号以及肿瘤基本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直肠SRCC中,肿瘤纵径平均49.33 mm,突破直肠固有肌层平均4.03 mm,肿瘤下缘距肛缘平均58.44 mm。SRCC出现远处转移率25.0%(7/28),10.7%(3/28)出现腹膜转移。SRCC环周浸润>1/2周比率高于AC(92.9%vs 61.3%,P=0.004),T2WI序列SRCC肿瘤/脂肪、肿瘤/肌肉、肿瘤/尿液信号比均高于AC。两类组织学肿瘤的肠壁横向最大厚度、纵径最大累及范围及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突破直肠固有肌层外距离方面,AC高于SRCC(6.03 mm vs 4.03 mm,P=0.044)。结论与腺癌相比,直肠印戒细胞癌浸润肠壁常大于1/2周径,但突破肌层距离相对局限,其MR T2WI信号高于腺癌,因此MR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SRCC与AC,从而为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提供影像依据。
曹务腾王馨华龚佳英李芳倩李志孟晓春刘得超周杰周智洋
关键词:直肠肿瘤印戒细胞癌腺癌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三维成像在早期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CUBE)成像在早期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NAT)疗效中的价值。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癌;(2)治疗前MRI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或淋巴结阳性),病变下端距离肛缘12cm内;(3)接受并符合NAT治疗条件并按要求完成;(4)在NAT前和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中化疗)2程结束后,完成直肠常规MRI序列扫描及CUBE扫描;(5)在NAT后6~8周行手术治疗。同时,排除曾因直肠恶性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进行过NAT、术前MRI常规图像质量不足以用于直肠癌分期或CUBE图像质量不足以进行体积测量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间确诊为直肠癌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在新辅助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化疗2程后),行直肠MRI常规序列及CUBE成像序列扫描检查。根据手术后的肿瘤病理,按照消退分级标准,分为敏感组(0—2级)和不敏感组(3级)。分别在CUBE图像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的体积值,并对其变化程度的差异进行比较。体积差值=治疗前体积值一治疗后体积值,体积变化率=(治疗前体积值一治疗后体积值)/治疗前体积。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UBE的有关定量参数预测直肠癌NAT疗效的价值。结果50例直肠癌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9.1(21~70)岁。NAT前MR1分期T2N1-2:期1例,T3期43例,T4期6例。接受NAT后,敏感组45例(包括病理消退分级0级14例,1级13例,2级18例),不敏感组5例(病理消退分级3级5例)。本组直肠癌患者在NAT前中位肿瘤体积为18.70(4.14~91.77)cm。,化疗2程后中位肿瘤体积为9.26(1.02~52.58)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26,P=0.000)。在接受NAT前和化疗2程后�
王馨华曹务腾刘得超李芳倩李雯莉康亮邓艳红周智洋
关键词: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新辅助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