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硕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蛋白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小板减少性...
  • 2篇特发性
  • 2篇特发性血小板...
  • 2篇特发性血小板...
  • 2篇球蛋白
  • 2篇紫癜
  • 2篇细胞
  • 2篇骨髓
  • 2篇骨髓瘤
  • 1篇单抗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地塞米松治疗
  • 1篇血浆
  • 1篇血清

机构

  • 7篇商丘市第一人...

作者

  • 7篇杨硕
  • 2篇肖喜春
  • 2篇谷月丽
  • 1篇贺显君
  • 1篇田颖
  • 1篇赵明
  • 1篇陈淑霞
  • 1篇王根杰
  • 1篇代全德
  • 1篇张建平
  • 1篇胡青竹
  • 1篇徐忠海
  • 1篇路文革
  • 1篇李志强
  • 1篇马瑜
  • 1篇王勇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 白介素1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本院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各组均于治疗前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IL-16、Cys-C、LDH和β2-MG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影响MM患者生存的最佳IL-16阈值,Kaplan-Meier法分析影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结果:MM组患者血浆IL-16、Cys-C、LDH和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ISS分期的MM患者的IL-16、Cys-C、LDH和β2-M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Ⅲ期患者IL-16、Cys-C、LDH和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ISSⅠ期和ISSⅡ期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预测预后的最佳IL-16阈值为:当IL-16浓度为171.26 ng/L时,AUC为0.787(P<0.01),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25%和75.80%。IL-16≤171.26 ng/L的患者和IL-16>171.26 ng/L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93%和51.61%(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L-16水平为影响MM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因素(P<0.0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6水平显著升高,且升高的白介素16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谷月丽肖喜春杨硕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影响因素
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白细胞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rhG-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和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月期间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疗方案。将观察组患者随机分为A(rhG-CSF 200μg/m^2)、B(rhG-CSF 300μg/m^2)和C(rhG-CSF 400μg/m^2)3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化疗前后白细胞最低值(WBC_(min))及其持续时间,最高值(WBC_(max))及其出现时间;比较患者治疗期间的感染发生率、rhG-CSF的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外周血WBC_(min)为(1.30±0.11)×10~9/L,持续时间(3.2±0.7)d,WBC_(max)为(5.14±0.41)×10~9/L,出现时间(26.1±1.8)d;A组分别为(3.14±0.23)×10~9/L,(2.7±1.0)d,(10.08±0.69)×10~9/L及(14.9±1.8)d;B组分别为(3.11±0.32)×10~9/L,(0.9±0.5)d,(10.17±0.75)×10~9L及(10.7±1.5)d;C组分别为(3.15±0.30)×10~9/L,(0.5±0.3)d,(11.95±0.86)×10~9/L及(10.6±1.5)d。与对照组相比,A、B、C组WBC_(min)持续时间缩短,WBC数最小值及最大值均明显升高,WBC最大值出现提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感染率33.33%,显著高于C组的3.33%(P<0.05);A、B、C组间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rhGCS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剂量的rhG-CSF相比,中、高剂量的rhG-CSF能够明显缩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
谷月丽肖喜春杨硕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白细胞减少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0
2022年
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但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却高于正常人群,进而增加了其治疗难度,因此分析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常必要。目的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725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及血栓类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725例ITP患者中非血栓组704例(97.1%)、血栓组21例(2.9%)。血栓组患者年龄≥50岁、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脾切除、狼疮抗凝物(L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疾病状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4.466,95%CI(1.008,19.797),P=0.049)〕、疾病状态〔慢性ITP:OR=3.046,95%CI(1.067,8.699),P=0.037〕、高血压史〔有:OR=9.031,95%CI(1.930,42.272),P=0.005〕、糖尿病史〔有:OR=5.919,95%CI(2.078,16.863),P=0.001〕、激素使用>8周〔是:OR=4.119,95%CI(1.465,11.580),P=0.007〕、LA〔阳性:OR=3.426,95%CI(1.145,10.254),P=0.028)〕、aCL〔阳性:OR=4.064,95%CI(1.357,12.169),P=0.021〕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725例ITP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12例(1.7%)、静脉血栓8例(1.1%)、形成动静脉血栓1例(0.1%)。结论年龄≥50岁、疾病状态为慢性ITP、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LA阳性、aCL阳性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ITP时应特别注意预防其血栓的发生。
杨硕王勇陈淑霞赵明峰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
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地塞米松治疗,给予观察组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儿血小板恢复时间,值得应用推广。
杨硕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血小板
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ITP患者CD20+表达、血小板计数及相关抗体的影响
2016年
探究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CD20+表达、血小板计数及相关抗体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2013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难治性ITP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法分为两组,均30例。对照组使用环磷酰胺序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对比两组治疗后CD20+表达、血小板计数、PA IgG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20+、血小板计数、PA IgG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ITP患者CD20+、血小板计数及PA IgG水平,且安全可靠。
杨硕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利妥昔血小板
氯吡格雷对不同CYP2C19基因分型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不同CYP2C19基因分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和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 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分型分成3组,经氯吡格雷治疗14d,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14d的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和NIHSS评分的改变。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和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d后EM组,IM组的CD62P、PAC-1和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M组CD62P、PAC-1和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EM组和IM组的CD62P、PAC-1和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也低于治疗后7d(P<0.05),PM组的CD62P、PAC-1和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也低于后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7天和用药第14天PM组的CD62P、PAC-1表达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EM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形态可能是影响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李志强张建平路文革李玉林杨硕贺显君马瑜徐忠海代全德赵明
关键词:氯吡格雷CYP2C19脑梗死CD62PPAC-1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β_(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及白细胞介素-6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2023年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β_(2)-微球蛋白(β_(2)-MG)、乳酸脱氢酶(LDH)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和8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31例初诊未治,55例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BDT)方案化疗。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与体检者、初诊未治与BDT方案治疗不同临床疗效患者、不同临床分期初诊未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HMGB1、β_(2)-MG、LDH、IL-6水平。血清HMGB1水平与β_(2)-MG、LDH、IL-6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HMGB1、β_(2)-MG、LDH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体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诊未治及无效患者血清HMGB1、β_(2)-MG、LDH、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有效患者,无效患者血清HMGB1、β_(2)-MG、LDH、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初诊未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分期为Ⅱ、Ⅲ期的初诊未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HMGB1、β_(2)-MG、LDH、IL-6水平均明显高于Ⅰ期患者,Ⅲ期患者的血清HMGB1、β_(2)-MG、LDH、IL-6水平均明显高于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MGB1水平与β_(2)-MG、LDH、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902、0.867、0.882,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高,BDT方案治疗后可使其显著降低,且与β_(2)-MG、LDH、IL-6水平均呈正相关,临床可联合HMGB1、β_(2)-MG、LDH、IL-6共同作为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分子靶点。
田颖王根杰胡青竹杨硕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高迁移率族蛋白B1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