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转移及复发的关系
- 2000年
- 目的 :探讨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 (LN R)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73例乳腺癌LN R、FⅧAg的表达 ,并对 2 8例病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LN R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 (P <0 0 0 0 1) ,与病理分级无关 (P >0 0 5 ) ,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存在正相关 (P <0 0 0 0 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其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 0 1)。随访 2 8例病人中 ,复发组的LN R表达增强比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5 )。结论 :LN
- 寇伯君李玉林朱桂彬吴珊张丽红
- 关键词:层粘连蛋白受体微血管密度乳腺癌肿瘤转移
- 层粘连蛋白受体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的关系被引量:2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层粘连蛋白 (LN)及其受体 (LN R)和nm2 3蛋白的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方法检测 73例乳腺癌LN ,LN R和nm2 3蛋白的表达 ,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g)染色切片上检测其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病理分级越高 ,乳腺癌LN表达程度越强 ,即病理Ⅰ级而LN分布Ⅲ级者为 8.3% ,病理和LN分布均Ⅲ级者为 5 8.8% ,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LN R表达程度则与转移有关 ,转移组表达程度 (78.6 % )高于非转移组 (2 6 .7% )。LN R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间质MVD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率 ,nm2 3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nm2 3表达抑制时 ,LN R ,MVD增加 ,淋巴结转移明显增加。结论 LN R表达增强 ,MVD增加 ,nm2 3表达抑制 。
- 李玉林public.cc.jl.cn寇伯君吴珊张丽红朱桂彬
- 关键词: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NM23蛋白
- 端粒酶活性热耐受程度的观察被引量:1
- 1999年
- 吴珊刘宗石chan jyh吴秉铨
- 关键词:端粒酶乳腺癌
- 乳腺癌间质新生血管周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被引量:15
- 2000年
- 目的 研究乳腺癌间质新生血管周细胞形态学特点、特异性标记及其与内皮细胞的关系 ,并定量分析周细胞与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及形态定量 ,对 89例乳腺癌及 4例新鲜肉芽组织新生血管的周细胞进行系统形态学观察。结果 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g)表达阳性 ,胞质内含有特征性的Ⅷ因子小体 (Weibel paladebody)。周细胞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表达阳性 ,胞质内含有丰富的肌丝 ,与内皮细胞间可见连接。癌间质内新生血管的周细胞与血管密度的比值 ,低血管密度区 (1.4± 0 3)明显高于高血管密度区 (4 .3± 0 .9) ,P <0 .0 0 0 5。结论 α 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部位和超微结构可作为研究周细胞的有用指标 。
- 王医术mail.nbums.cc.jl.cn李玉林朱桂彬王心蕊吴珊张丽红高绪兰
- 关键词:乳腺癌Α-SMA形态学
- 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血管新生和肿瘤进展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 ,探讨其对血管新生和肿瘤进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74例胃癌标本 ,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 P染色技术 ,观察MMP 9、CD34、α SMA、Ⅳ型胶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MP 9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MVD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 <0 0 5 ) ;MMP 9阳性组MVD值高于阴性组 (P <0 0 5 ) ;MMP 9阳性的周细胞数 (PN)与MVD值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r =0 90 5 5 ) ;Ⅳ型胶原与MMP 9染色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MMP 9可促进血管新生并对肿瘤的浸润、转移具有正相关作用。
- 王璐李玉林张丽红高旭兰吴珊寇伯君朱桂彬李岩
- 关键词:胃癌MMP-9血管新生金属蛋白酶类周细胞
- 层粘连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对人肺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 1996年
- 观察了层粘连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McB_1)对高转移能力的人肺巨细胞癌系(PG瘤)体外培养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McB_1能明显降低PG瘤细胞的生长速度。提示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调控与层粘连蛋白(LN)及层粘连蛋白受体(LN-R)的作用密切相关。
- 吴珊高绪兰王勇李玉林
-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层粘连蛋白受体肺肿瘤
- 涎腺肿瘤C-erb B-2mRNA表达的研究
- 2000年
- 孙宏晨吴珊欧阳喈
- 关键词:涎腺肿瘤C-ERBB-2MRNA基因表达
- 肺癌间质血管与肺癌的转移被引量:11
- 1994年
- 我们对32例肺鳞癌及癌周正常肺组织的免疫组化研究表明:肺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表达明显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HLA-DR)几乎不表达,Ⅳ型胶原在基底膜上的表达与鳞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分化越低,其间质血管基底膜越不完整,这些形态和功能的改变都有利于肺癌细胞的浸润生长和转移。但从核仁形成区的研究才明:无论肺癌的分化程度如何,其间质血管内皮细胞核内均为一个Ag-NORs颗粒。推测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没有改变。
- 高绪兰吴珊赵光程钟玉杰张丽红
- 关键词:间质血管内皮细胞肺肿瘤
- 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的表达与临床及预后的意义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VWF :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二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 ,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 (P <0 .0 1)。手术 2年后随访 ,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1)。结论 :PCNA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 ,且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 ,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赵志德李玉林寇伯君吴珊韩英杰鲁学军
- 关键词: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
- 涎腺肿瘤C-erbB-2癌基因mRNA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 探讨C erbB 2mRNA表达水平同涎腺肿瘤组织类型、发生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Dotblot杂交 ,以32 P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 ,以正常涎腺为对照 ,对涎腺肿瘤C erbB 2mRNA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正常涎腺和涎腺肿瘤中发现不同程度C erbB 2mRNA的表达 ,以正常涎腺组织的表达水平为基准 ,在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呈现低表达、无表达或与正常涎腺组织表达水平相似 ,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乳头状囊腺癌和肌上皮癌则呈现不同程度的过表达。结论 C erbB 2表达水平同涎腺肿瘤的生物学性质有关。
- 孙宏晨吴珊欧阳喈
- 关键词:涎腺肿瘤C-ERBB-2基因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