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振波

作品数:19 被引量:292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审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政治
  • 6篇社会
  • 4篇视域
  • 3篇社会视域
  • 3篇民主
  • 2篇政治体制
  • 2篇治生
  • 2篇社会风险
  • 2篇社会管理
  • 2篇社会建构
  • 2篇生态
  • 2篇人本
  • 2篇人本化
  • 2篇主义
  • 2篇逻辑
  • 2篇会风
  • 2篇绩效
  • 2篇风险社会
  • 2篇城镇化
  • 2篇城镇化模式

机构

  • 13篇苏州大学
  • 7篇南京审计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9篇张振波
  • 7篇金太军
  • 3篇金太军
  • 2篇沈承诚
  • 2篇孟晓华
  • 1篇詹筱茹
  • 1篇曾赛星
  • 1篇李超
  • 1篇黄杰
  • 1篇张曾

传媒

  • 3篇政治学研究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人口与计划生...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盐城工学院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系统管理学报
  • 1篇公共行政评论
  • 1篇山东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学校长之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分析——基于高阶理论的视角被引量:19
2012年
为发现大学校长对大学绩效影响的共性背景特征,本文以高阶理论为理论依据,全面分析大学校长的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和学术背景对大学绩效的影响。通过对2007-2010年期间大学进步较快与退步较快两组样本的对比,本研究发现了两组大学校长在教育背景、工作背景方面诸多不同于直觉的实证结论,而在人口统计学背景、学术背景方面无明显差别。
孟晓华张振波张曾
关键词:大学校长高阶理论
复合现代性条件下的政治合法性建构:基于政治生态分析视域被引量:2
2018年
政治生态分析视角主张将政治系统放置于外在情境和多元化条件中进行考察,从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出发,全面、系统地阐析情境变化对政治系统的影响以及政治系统的回应机制,强调场域性、包容性和动态性之间的协调统一。基于这一视角,可以看到在中国当前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多样的、多元的、弹性化指涉内涵的复合现代性,在这种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元素奇异结合的现代性情境中,诸如价值对立、认同消弭、利益多元以及行为失范等问题频现,从而对政治合法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建构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中,就既要从政治参与和政策绩效两方面着手,实现政治合法性在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系统建构,又要同时兼顾价值管理与制度型构,促进合法性在价值与制度两方面的相辅相成。
金太军张振波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政治生态
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场域特点
2012年
经济性特区腐败呈现出与传统行政区腐败相异的特征,可概括为"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影响甚广、较难治理"等几方面。要对经济性特区腐败进行有效的治理,就必须梳理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场域特点,摒弃直接嫁接传统行政区腐败治理模式的做法,重构能匹配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场域特点的腐败治理模式。相关活体因素的引入是建构这一模式的关键或者说路线图。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作为经济型特区拥有丰富公共权力资源和相对充分行动自由的主政官员,理应成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能动主体。而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腐败治理动能的发挥则需从利益定位与价值导向、自我定位与集体作用、行为逻辑与行政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为的重塑与规引。
詹筱茹张振波沈承诚
关键词:腐败治理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环境责任——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被引量:61
2012年
基于高阶理论对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与企业环境责任做出一个解释性的分析框架,并运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检验了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比例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而其他人口统计特征如年龄、任期、技术类高管比重、教育与职称以及高管团队特征异质性对企业环境责任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还发现,高阶理论在预示企业环境责任与高管团队异质性上可能面临的理论困境,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孟晓华曾赛星张振波李超
关键词: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环境责任
明确基本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中国政治学会2012年年会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创新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
2012年12月8日至9日,中国政治学会2012年年会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创新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隆重召开。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围绕十八大报告的主题与框架结构,十八大报告中的若干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提法和新部署,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面临的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等论题,做了大会主题发言。
沈承诚张振波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被引量:89
2015年
社会治理的建构性特质突出体现在其具体的实践机制之中,多元协同作为社会治理的内生语义与实践逻辑,正逐渐由理论构划变为一种现实可能。从其生成逻辑来说,这不仅是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嬗变与重塑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后工业社会公共性扩散的应然回应。由政府管控型社会管理向协同合作型社会治理的模式变迁,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规约与政府的引导,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治理效能,构建多中心的协同治理体系,并以价值认知的引导机制和利益分配的均衡机制构建多元协同的微观基础,从而实现各治理主体的自我管理,保证协同机制的长效运作。
张振波
关键词:协同治理社会治理社会管理
论社会冲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非线性关系被引量:15
2014年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利益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治理情状,也描绘出贯穿改革开放进程始终的制度变革线索,这使当下中国的社会冲突具有了国家色彩与政治敏感色彩,刚性的纵向问责制又会使相关治理主体人为地放大这一色彩,部分消解了社会冲突对于改革绩效与路径选择的重要评判功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创制已渐从经济与政治层面过渡到社会生活层面,于日常生活中初露端倪的政治意识驱使人们夸大收益不平等的主观感知,寻求政治对话以维护现实权益渐成民众的自觉行为。当这种行为遭遇体制路径的狭窄与承接载体的缺失时,必然引发"对话"的经常性冲突与"生活的政治"。这一方面决定了社会冲突的客观常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具有的非颠覆性的表征。另外,以消解特定社会冲突事件为旨归的应激式改革必然呈现碎片化、短期性的形貌,难以建构并固化为系统性的社会政策以及富有张力和一定外延的社会行为,这从决策方式与民主主体两个方面模糊了社会冲突与民主改革的线性指向性关系。因此,不能过度解读社会冲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联进而放大民主政治建设对于治理社会冲突的功能。审慎而理性地认知其非线性关系是根本消解社会冲突的必要过程,更是系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要义。
金太军张振波
关键词:社会冲突政治体制改革民主
政治安全问题的微观根源:基于制度与生活逻辑的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与风险社会的渐趋深化,渐次引发了现代理性对传统制度价值的撕裂式解构,"生活的政治"日渐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视角已然无法有效概括、诠释乃至应对政治安全话语体系中的诸多问题,由此引发的理论迷思与实践困境启示我们应突破国家与社会的实体论和二元对立思想,打通从国家逻辑的宏大叙事到生活逻辑的日常叙事之间的壁障,从而在对政治安全制度逻辑的分析过程中,建构一个基于微观层面的替代性分析框架。制度的失场、僵化以及制度间的抵牾,都会成为政治安全问题衍生的结构性根源,应基于对制度与生活逻辑的细致观察而探寻政治安全实现与维系的微观基础。
张振波金太军
关键词:政治安全制度逻辑
中国复合现代性范式下的生活政治观被引量:6
2019年
中国现代性在价值、结构和实践维度上所呈现出的复合性特征,超出了西方原初意义上的现代性范式的本质含义;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独特内涵和建构原则,也远非衍生于西方现代性语境的"生活政治"模式所能统括。基于中国复合现代性特征、条件和要求,从三个方面厘析了当前社会中作为价值共识的生活政治观:第一,中国复合现代性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视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以"民生政治"作为理念统括和实现方式;第二,"治理民主"作为一种融合了国家建构逻辑、政治发展原则与社会治理理念的民主方案,成为高度现代性之生活政治图景的建构取向;第三,体认当前社会由利益、道德与权利构成的错综复杂关系,以"法治制度"原则作为重塑个性价值秩序、型构社会价值规范、规约社会复杂关系的依据和手段。
张振波张振波
构建生态治理的多元参与长效机制被引量:3
2015年
在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与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的现实背景下,多元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成为系统协调社会利益诉求、深度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实现生态长效性治理的根本之策,并引起了实务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着眼于多元参与机制的源头构建,致力于探寻多元参与长效机制的建构过程、现存问题与解困之策。完善以机制体制为核心的顶层设计、重塑政府角色定位、激活社会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效力,是从根本上应对生态问题的必要路径。
黄杰张振波
关键词:生态治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