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俊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新生儿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人外周血
  • 2篇受体
  • 2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脐血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粒细胞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2篇角膜
  • 2篇TOLL样受...
  • 2篇成人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

作者

  • 8篇刘俊
  • 4篇李扬秋
  • 4篇廖继东
  • 2篇陈智聪
  • 2篇吴瑕
  • 2篇李志杰
  • 2篇谷景义
  • 2篇杨晓蕾
  • 1篇毛文哲
  • 1篇薛芸霞
  • 1篇吴慧
  • 1篇傅婷
  • 1篇柳菁
  • 1篇叶冬平
  • 1篇夏潮涌
  • 1篇柳国胜
  • 1篇梁伟国
  • 1篇许超
  • 1篇叶伟雄
  • 1篇陈少华

传媒

  • 4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生儿脐血与成人外周血粒细胞Toll样受体家族比较
刘俊吴瑕陈智聪廖继东谷景义杨晓蕾柳国胜吴慧李扬秋
关键词:新生儿脐血粒细胞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表达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1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者,男,56岁,因不慎扭伤致左大腿疼痛伴活动受限1d于2018年1月21日入院。患者3年前因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右侧Ⅳ期,左侧Ⅱ期,在我科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年前因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再次住院,左侧髋部MRI提示: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期。遂在我科行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病灶清除+钽棒植入术。术后14d,患者夜间上厕所不慎摔倒,摄片提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遂在我科行左股骨头重钽棒取出术+钉道植骨术+左股骨转子间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1年前患者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再次住院,X线片提示: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加剧,出现股骨头塌陷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愈合。遂在我科行左侧PFNA取出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d前行走时不慎扭伤左大腿,当即感左大腿明显疼痛,活动后加重,无胸闷、气促、头晕、呕吐。当时未予重视,近1d来左大腿疼痛逐渐加重,伴左大腿明显畸形,遂再次入院。X线片提示:左股骨干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见图1A。遂行左股骨干假体周围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及钢缆环扎内固定术+植骨术,见图1B。随访4个月,患者拄拐行走,左髋部无疼痛,左髋关节活动度正常。
刘俊叶伟雄梁伟国颜显毅叶冬平姚依村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扰乱昼夜节律对小鼠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昼夜节律对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C57BL/6雄性小鼠,在小鼠角膜中央直径为2 mm的圆形区域,用高尔夫样刀机械性去除其上皮层,使用荧光素钠显色创伤面积,动态观察上皮层修复的动力学,并观察白细胞、血小板和分裂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全昼(12 h light/12 h light,LL)和全夜(12 h dark/12 h dark,DD)组角膜创伤修复速率小于对照组(12 h light/12 h dark,LD),表现为再上皮化延迟、上皮细胞数量降低、血管扩张直径增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募集的发生延迟,但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显著增多。结论:扰乱昼夜节律延迟炎症反应的发生,但加剧炎症反应;延迟再上皮化过程,最终显著抑制角膜创伤修复过程。
刘鹏刘俊薛芸霞宋方王寒晴傅婷夏潮涌李志杰
关键词:角膜昼夜节律创伤修复炎症反应
脐血与成人外周血粒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的比较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比较脐血与成人外周血粒细胞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情况,为新生儿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积累实验资料。方法:取脐血和成人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红细胞裂解法分离、收集粒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粒细胞纯度,RT-qPCR检测TLRs 10个成员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部分TLRs的蛋白荧光强度。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红细胞裂解法分离收集的脐血粒细胞CD19-CD24+为(95.66±1.73)%,CD3+为(4.27±1.22)%,成人外周血粒细胞CD19-CD24+为(95.48±2.13)%,CD3+为(4.82±1.07)%。(2)RT-qPCR结果显示:脐血粒细胞和成人外周血粒细胞TLR1(0.141±0.091 vs 0.691±0.447)、TLR2(0.388±0.337 vs 0.901±0.508)、TLR4(0.093±0.071 vs 0.254±0.147)、TLR6(0.056±0.045 vs 0.202±0.034)、TLR7(0.001±0.001 vs 0.004±0.003)和TLR8(0.046±0.040 vs 0.211±0.14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3、TLR5、TLR9和TLR1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LR3、TLR7和TLR9在脐血和成人外周血粒细胞的相对表达水平均较低。(3)流式分析显示脐血与成人外周血粒细胞TLR2平均蛋白荧光强度(21.40±3.09 vs 30.50±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LR4平均蛋白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粒细胞TLR1、TLR2、TLR4和TLR6 mRNA及TLR2蛋白表达低于成人外周血粒细胞,提示新生儿粒细胞识别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可能存在缺陷或尚未完全成熟。这是否与新生儿急性细菌性毒血症发病及病死率较高有直接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俊吴瑕陈智聪廖继东谷景义杨晓蕾柳国胜吴慧李扬秋
关键词:新生儿脐血粒细胞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
TLRs在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2012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参与T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资料显示,不同来源MSCs上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存在差异。配体结合试验揭示TLRs及其信号传导通路与MSCs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存在密切联系。尽管有关报道结果存在争议,甚至相互矛盾,但在展现免疫调节复杂性的同时,打开了一条探索MSCs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途径。已知MSCs是来源与功能均具多样性的异质性细胞群体,难以分类定性。目前,已有学者根据MSCs上TLRs的表达差异,结合免疫调节能力尝试,将其分为MSC1与MSC2两个亚型取得一定的效果。
刘俊廖继东李扬秋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TLRST细胞免疫调节
重视眼表居留免疫细胞群的复杂性
2015年
眼表是内眼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特殊界面,它提供了有效的物理和生物屏障以防止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侵入到眼内.这种保护作用是由眼表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细胞成分所决定的,特别是局部居留的免疫细胞,如先天淋巴样细胞(ILCs)、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Cs)和γδ T细胞.最近的研究强调了LCs和肥大细胞作为免疫耐受诱导细胞的重要性.大多数成人组织的巨噬细胞群体在出生前就已种植到各种组织并保持在稳定状态,而不依赖于来自血液单核细胞的补充.然而,在炎性状态下,单核细胞会瞬时进入到组织成为部分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可以细分为2个主要的表型和功能不同的亚群,一个亚群主要负责对内皮细胞完整性的监控,另一个亚群属于经典的单核细胞,如快速迁移到损伤部位来填补外周组织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在眼表组织中已发现有最新鉴定的ILCs.这些细胞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来抵御来自外部的不同刺激.累积的数据强调了局部居留的免疫细胞在眼表的自稳态和病理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李志杰刘俊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眼表
长期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PCNA、IL-6、IL-11和galectin-3的表达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长期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为hUC-MSCs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分离、传代培养hUC-MSCs;收集第3、8、18、28和33代细胞及培养上清,用qRT-PCR、ELISA及Western bloting检测PCNA、IL-6、IL-11和galectin-3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1)hUC-MSCs PCNA、IL-6、IL-11 mRNA及IL-6、IL-11蛋白的表达随培养传代次数增加而减少,第33代较第3代分别降低了33%、56%、37%和50.3%、58.9%,差异显著(均P<0.01)。(2)各代间galectin-3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且各代间蛋白表达亦无明显差异。结论:(1)体外长期传代培养过程中hUC-MSCs增殖能力和支持造血能力可能逐渐减弱甚至丧失。(2)体外长期传代培养可能对hUC-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无显著影响,这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毛文哲许超李扬秋陈少华柳菁刘俊廖继东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白细胞介素11半乳糖凝集素3
连续传代培养对hUC-MSCs上NLR家族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连续传代培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表达NOD样受体(NLR)家族所有23个成员mRNA的影响,为改进hUC-MSCs传代培养质量与增加hUC-MSCs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的数量及安全性寻找切入途径。方法:取剖宫产无菌新生儿脐带,经胶原酶II消化结合贴壁选择分离纯化hUC-MSCs,并连续传代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诱导分化和RT-qPCR对连续培养传代前后的hUC-MSCs(第3和28代)进行鉴定并对23个NLR家族成员mRNA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连续传代培养前后hUC-MSCs的细胞表型均为CD29+/CD44+/CD105+/CD31-/CD34-/CD40-/CD45-/CD106-/HLA-DR-,能被诱导为成骨和脂肪细胞,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协会建议的MSCs基本特征。全部NLR家族成员的mRNA在培养第3代hUC-MSCs上均有表达,且NOD1、NLRC4、NLRC5、NLRP1、NLRP3、NLRP10、NAIP、NLRX1和APAF1高表达,其余成员低表达。培养传代至第28代除NLRP10的mRNA表达上升、NLRC5和NLRX1 mRNA表达基本不变外,其余成员的mRNA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NLRP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连续传代培养对hUC-MSCs表达NLR家族成员的影响是多向性的。这些影响与MSCs的增殖、分化及其免疫调节功能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实验探讨。
陈智聪刘俊廖继东谷景义杨晓蕾李扬秋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