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一军

作品数:26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教育
  • 11篇课程
  • 8篇学术
  • 6篇文化
  • 5篇大学课程
  • 5篇学科
  • 5篇教学
  • 3篇学术文化
  • 3篇学问
  • 3篇知识
  • 3篇教师
  • 2篇学科教学
  • 2篇树人
  • 2篇思维
  • 2篇向度
  • 2篇立德
  • 2篇立德树人
  • 2篇连续体
  • 2篇课程统整
  • 2篇课堂

机构

  • 26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市教育科...
  • 1篇江苏省无锡师...

作者

  • 26篇王一军
  • 1篇乔雪峰
  • 1篇钱阳辉

传媒

  • 9篇江苏教育
  • 4篇教育发展研究
  • 3篇江苏高教
  • 3篇清华大学教育...
  • 2篇江苏教育(教...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高教发展与评...
  • 1篇江苏教育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协同育人的“唤醒”向度
2021年
“协同育人”本不是实践问题,家长的孩子、老师的学生、社会的小公民,主体利益一致、教育关怀一体,“育人”中的协同是自然的事,“协同育人”就是教育常识。生活总是捉弄人,在“有学上”走向“上好学”以后,在学校教育由“高高在上”走向“争取满意”以后,“育人”首先成了问题。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存在紧盯分数而“目中无人”的现象,然后“协同”也成了问题。家长的教育需求多元化,“让家长满意”难住了学校,“冲突”成了家校关系中的常客。“唤醒”的对象本是“新思想”“新事物”,然而当“协同育人”这样的常识被集体遗忘以后,竟也成了唤醒的对象。当然,当代“协同育人”融入新时代教育理念、目标与内容,赋予了“唤醒”新的专业使命。“协同育人”首先需要所有教师先自我唤醒,再去唤醒广大的家长。
王一军
关键词:教育关怀家校关系目中无人教育常识
当代大学“发展自由”的提出与意义建构被引量:1
2021年
在学术本位让渡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当代大学实践中,“发展自由”进入话语中心。在理论意义上,大学“发展自由”意味着尊重个体价值、通过环境学习、机会成就自我建构、进化性道德与制度规范;在实践意义上,则表现为精神自主、行动自律、学问自理。而学生作为自我探险者、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学习场域作为课程等则构成大学“发展自由”的旨趣。
王一军
关键词:学术自由学生本位
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大学课程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性大学现实的课程生态中,在制度性安排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广泛冲突,彰显了大学课程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必要性。以服务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大学课程,将秉持唤醒学生自我、丰富学术体验和促进理智生成的理念。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大学课程开发,包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整体设计的正式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学术经历为取向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表现为服务学生的行动学习。
王一军
关键词:大学课程正式课程
普通高中“学术型教师”的专业属性及教育使命被引量:3
2017年
教师广泛的学术实践最终生成'学术型教师'这一特定教师类型,学术型教师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最高阶段后素质特征的一种描述,是指那部分被称为专家的教师。普通高中天然的学术性追求决定了学术型教师特定的专业属性,即学科应用水平与教学研究水平的统一、学校学术品质与教师学术品质的统一、学生学术发展与教师学术发展的统一。作为学校的专业领导者,普通高中学术型教师须担负起内生知识分子品质、创新学科教学知识、丰富高中学术文化的教育使命。
王一军
关键词:知识分子学科教学知识学术文化
学校课程与文化的整体建构——基于苏派名校联盟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分析
2016年
国家课程目标的校本化和实施方式的变革是学校课程的根本特色。有质量的课程开发标志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走向高峰。学校文化个性集中表现为独特的办学理念、鲜明的课程特色。特色课程是对话现实的行为选择,文化个性是对话历史的意义发现,二者整体建构旨在创造优质教育高地。
王一军乔雪峰
关键词:课程文化
目标一致性:思政教育融入大学学科教学的理论视角被引量:3
2023年
在大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语境中,从“真理一致性”到“目标一致性”,是审视大学课程合理性的基本理念,也是世界本质探讨由“物”向“人”的视域转换。英国的传统“博雅教育”,德国的修养取向,美国对大学灵魂的不断追寻,西班牙人的“文化综合”思想,日本的“教养教育”,都是对大学“真理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的实践与探索。近一世纪以来,大学课程将知识建立于“人之中心”之上,试图借助人的生命意义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其理想愿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遭遇科学主义僭越,大学教育目标一致性被瓦解。思政教育融入大学学科教学,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解决大学教育“目标一致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其实践逻辑在于大学课程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确立意识形态与“三观”教育目标、围绕“思想政治”建立多元知识关联并通过课程统整的实践样态达成教育目标一致性。
王一军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统整
江苏省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的主要思想,选取中小学校长作为调查对象,就基本认识问题、学校具体实践问题及江苏省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识到位,学校措施得力,全省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合调查,对该项工作是"改革举措"还是"专业行动"、是"全新建构"还是"历史承继"、是"用力课程"还是"改善生活"、是"追高效"还是"求长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一军侍晓雨万玉婷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品格教育
大学个人知识:超越“高深学问”的学习向度被引量:1
2019年
人们对大学的社会认知把"高深学问"看成是大学的天然属性。随着知识的演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大学"高深学问"课程体系面临质量危机,寻求基于"高深学问"的"个人知识"建构是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在一般知识论中,个人知识被理解为主体在认识实践中将个人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实际需要投射于知识之中,并寻求自身的解放;在意会认知理论中,个人知识只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表达,强调知识的个人性、意会性和信念性;在社会行动理论中,个人知识是个人所掌握的分散的、在行动中生成于特殊情势下的知识。学生个人知识建构,包括主体解放的旨趣、意会认知的方法和行动学习的过程。旨在建构"大学个人知识"的学习向度,需推动学生成为自我探险者、建构学习共同体、服务学生的行动学习。
王一军
关键词:高深学问个人知识学习共同体
校园欺凌防治的政策、经验与重点
2017年
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虽早有法律规定,但这些法律规定和行政举措也是在最近几年才被社会所关注,其反映的是民生问题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安保问题进入政治中心、自媒体加快社会信息传播等环境因素催生的社会结果。作为教育者要熟悉政策规定与指导意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走向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从本源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一军
“育才”教师团队建设的三大原理
2021年
江苏省泗洪育才实验学校以打造“育才巴学园”为总体目标,以建设高质优品的教师团队为路径,创造了年轻民办学校卓越化拔节的历史。“育才”教师团队建设以“四爱”“四高”为追求,通过思想导引、制度规范、分层施策、教学研共生等“四径”,全面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管理技能、教学能力和发展动力等“四维”素养。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平实之中还隐藏着教师团队建设的三大原理。
王一军
关键词:教师团队建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