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彬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细胞
  • 2篇急性白血
  • 2篇急性白血病
  • 2篇病患
  • 1篇弹力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血清
  • 1篇血清LDH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图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血小板抗体
  • 1篇血小板相关抗...
  • 1篇预后

机构

  • 7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7篇李海彬
  • 4篇林朝
  • 3篇张苏伟
  • 2篇林祥伟
  • 2篇李佳真
  • 1篇曾嫦
  • 1篇张俏忻
  • 1篇金妍

传媒

  • 2篇中国处方药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α-HBDH、ADA、D-D及FDP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α-HBDH、ADA、D-D及FDP的水平变化,以探讨其对急性白血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动态监测8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化疗后完全缓解(CR)、未缓解(NR)、复发(RC)时血清LDH、α-HBDH、ADA、D-D及FDP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清LDH、α-HBDH、ADA、D-D、FDP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缓解组血清LDH、α-HBDH、ADA、D-D、FDP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α-HBDH、ADA、D-D及FDP的水平变化,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程进展、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海彬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慢性肝病患者GGT/PLT比值与4项肝纤维化项目的相关性分析和对肝硬化的诊断意义
2021年
目的初步探究慢性肝病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比值(GGT/PLT)和4项肝纤维化项目透明质酸酶(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的相关性和对肝硬化诊断的比较。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慢性肝病患者263例,诊断为肝硬化的65例为实验组,其余患者198例为对照组,记录HA、LN、PⅢNP、Ⅳ-C、GGT和血小板(PLT),同时计算GGT/PLT比值(GPR);以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21例设为观察组,实验组中再进一步选取符合Chid-Pugh分级标准的患者41例,收集GGT和PLT并计算GPR。结果慢性肝病患者HA、LN、Ⅳ-C、PⅢNP与GPR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56、0.73、0.48(P<0.05),匹配前后实验组GPR、HA、LN、Ⅳ-C、PⅢNP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GPR、HA、LN、Ⅳ-C、PⅢNP,GPR、HA、LN、Ⅳ-C、PⅢNP对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82、0.77、0.83、0.73,且GPR的AUC与HA、LN、Ⅳ-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PⅢNP的AUC(P<0.05),GPR的最大约登指数为1.10(灵敏度为0.71,特异度为0.80);观察组GPR(0.18±0.07)低于对照组GPR(0.95±0.76),肝功能分级A级GPR(1.01±1.32)低于B级GPR(2.82±2.46),肝功能分级B级GPR(2.82±2.46)低于C级GPR(8.49±4.03)。结论GGT/PLT比值和4项肝纤维化项目两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增高反映了肝纤维化,对肝硬化诊断性能接近,有望成为肝硬化防治上4项肝纤维化项目的替代物,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周东铭李海彬林朝卢昭武姚映生林祥伟
关键词:透明质酸酶
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2017年
目的观察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血液科初诊并通过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于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巩固化疗3个月、巩固化疗6个月、巩固化疗12个月应用FCM定期检测患者骨髓标本,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以MRD>10-4为阳性,否则为阴性。患者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后MRD水平分为高(MRD≥10^(-2))、中(10^(-2)0.05)。结论 FCM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复发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李海彬张苏伟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血栓弹力图对骨科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指导骨外科创伤输血治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8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接受常规凝血和TEG检测的创伤患者122例,根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进行输血治疗分为输血组(81例)和未输血组(41例)。进行TEG和常规凝血检测的相关性分析,TEG和常规凝血检测各指标的预测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常规凝血检测参数与TEG参数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凝块形成时间为负相关(r=-0.580),与凝固角(Angle)、血栓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均为正相关(r=0.620、0.741、0.579)。TEG中Angle、CI和M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0.736、0.631,灵敏度分别为65.8%、55.3%、60.6%,特异度分别为78.7%、86.2%、63.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5.75°、-0.45、58.35 mm。结论:TEG参数Angle、CI和MA对骨外科创伤术后输血治疗的预测价值较大,Angle<65.75°,CI<-0.45,MA<58.35 mm可作为术后进行输血治疗的阈值。
李佳真李佳真李海彬林朝金妍张俏忻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骨科创伤输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B系及髓系相关抗原交叉表达情况研究
2017年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术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T、B系特异性抗原及髓系相关抗原的交叉表达情况,指导ALL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1例ALL患者进行细胞膜表面抗原及细胞质抗原标记,分析ALL分型结果。结果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占78.4%,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占21.6%。在ALL中,髓系抗原表达率为68.6%(35/51),在B-ALL和T-ALL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2.5%(29/40)和54.5%(6/11),两个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在CD34+B-ALL及CD34B-ALL中的表达分别为(52.2%、21.4%,P<0.05),CD13在CD34+T-ALL及0034丁-八1^中的表达分别为(42.9%、25.0%,尸<0.05)。0033在0034+:6-八〇^及0034B-ALL中的表达分别为46.2%、14.3%,P<0.05),CD33在CD34+T-ALL及CD34T-ALL中的表达分别为(42.9%、25.0%,P<0.05)。CD4在B-ALL中表达率为17.5%(7/40),4/7例伴CD13/CD33表达,其他T系抗原表达极少:1例表达CD7,同时伴CD13/CD33表达;1例表达CD2,同时伴CD13/CD33;2例表达CD3、3表达例CD5,均不伴CD13/CD33表达;1例共表达CD7和CDL结论对ALL细胞交叉表达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理解造血前体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并对ALL的治疗及颈后提供帮助。
张苏伟李佳真林朝李海彬曾嫦林祥伟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化抗原髓系抗原预后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GRACE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GRACE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接诊的3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病变情况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照GRACE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血液标本,对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和GRACE评分.结果: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GRACE评分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病变数越多,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和GRACE评分越高(P<0.05).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低危组水平最低,其次为中危组,高危组最高,依次递增(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GRACE评分与健康人相比均明显升高,且病情越严重三项指标的分值越高,临床可联合三项指标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程度.
林朝李海彬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急性冠脉综合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指标检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几种不同的免疫相关指标,观察分析其结果,探讨ITP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帮助临床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20例确诊为ITP的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数据,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对其实验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TP患者组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的例数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以IgG为主;ITP患者ANA阳性为52例,阳性率为43.3%,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P<0.05);ITP患者ENA阳性为38例,阳性率为31.7%,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P<0.05);ITP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升高类型以IgG为主;ITP患者补体C3、补体C4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ITP患者除可能存在抗血小板抗体的免疫异常以外,还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免疫异常,在临床诊断中综合考虑各项免疫相关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李海彬
关键词:血小板相关抗体抗血小板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异常补体C4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