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医源性胆管树毁损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管树毁损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9例)和2014年12月至2017年5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例)收治的11例医源性胆管树毁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致伤原因和损伤部位。(2)临床表现。(3)影像学检查表现。(4)治疗情况。(5)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长期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4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致伤原因和损伤部位:11例医源性胆管树毁损患者的致伤原因:肝血管瘤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7例,肝血管瘤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栓塞治疗1例,肝包虫病硬化剂注射治疗1例,肝细胞癌的射波刀放射治疗1例。损伤部位:11例患者中,累及双侧胆管树5例,累及右侧胆管树3例,累及双侧肝门部主要胆管2例.累及左侧胆管树1例。(2)临床表现:11例医源性胆管树毁损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寒战、高热,合并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首次出现的时间为胆管树毁损后2周至3个月。11例患者中,7例并发不同程度的肝脓肿(4例脓肿同时累及左、右半肝,2例脓肿集巾于右半肝.1例集中于左半肝)。8例患者在病程后期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3)影像学检查表现: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或胆道造影检查表现为坏死段胆管缺失,受损胆管树的串珠样狭窄和扩张,近端胆管分支减少,常伴有胆囊坏死。CT或MRI检查显示受损胆管树走行区域结构消失或管壁增厚,合并肝脓肿者脓肿多呈散在、多发。5例患者继发肝萎缩增生综合征,均表现为右半肝萎缩和左半肝增生。放射治疗导致的胆管树毁损具有持续进展的特点,早期仅表现为局�
- 曾建平王艮金烁段伟东王敬刘哲董家鸿
- 关键词:胆管损伤医源性肝切除术肝移植
- HAIC+索拉非尼治疗巨块型肝癌伴发Ⅲa型门静脉癌栓降期后手术切除病例报道1例
- 2019年
-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首发转移器官,而肝转移灶往往又是全身化疗效果最差的病灶,因此肝转移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肝动脉局部灌注化疗由于肿瘤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外周药物浓度低,因此增加局部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全身毒副反应。瑞格菲尼是一个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涉及到至少10个靶点,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作为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用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本例患者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同行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 杨晓伟董家鸿曾建平刘影任志忠岳元勋童翾张跃伟
- 关键词:肝癌门静脉癌栓MDT手术切除
-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肝细胞癌有术后高复发率、高致死率等特点。研究显示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与术后早期复发与转移存在联系,影响患者预后。术前预测MVI成为肝细胞癌新的研究方向。术前精准预测MVI有助于预先实施相关干预(诸如扩大切除范围等),实现患者受益最大化。本文基于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征、基因测定、影像学与肿瘤标志物四个维度总结MVI术前预测的研究现状。
- 单思乔王思远杨栋良姜楠林铭宇张韬袁雪丽金烁曾建平
- 电磁导航系统在3D打印模型胆道镜探查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3D打印模型胆道镜探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4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1例梗阻性黄疸合并肝内外胆管继发性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患者行增强CT扫描检查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格式数据,对肝脏和胆道行三维重建,将结果进行3D打印,获得胆道中空模型。胆道镜器械通道内置磁探头,进镜后选取左、右肝管及肝总管内4个解剖标志点为基准点进行配准。结果配准后,胆道镜进入右前、左肝管分支时可被实时追踪导航,配准效果良好。结论电磁导航系统应用于3D打印模型胆道镜探查可获得较准确的追踪效果。
- 汤睿马龙飞曾建平赵文萍王学栋王良廖洪恩董家鸿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肝胆管结石病电磁导航胆道镜检查三维重建
- 结肠下区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治疗胰头癌的临床观察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结肠下区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治疗胰头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三组包括常规入路的手术方式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SMPV)切除(15例),结肠下区动脉入路方式无SMPV切除(19例),以及结肠下区动脉入路方式联合SMPV切除(16例),比较手术中情况,术后情况以及随访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围手术期死亡。常规入路组手术时间(381.33±39.39)min较动脉入路组(436.32±37.09)min和复杂手术组(458.44±45.05)min缩短;动脉入路组术中出血量(452.63±97.97)mL较常规入路组(610.00±139.28)mL和复杂手术组(578.13±111.76)mL明显减少;常规入路组顽固性腹泻(0例)较动脉入路组(5例)和复杂手术组(4例)明显降低(P<0.05);其余并发症和病理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常规入路组中位生存时间19月,动脉入路组为24月,复杂手术组为23月,三组间比较没有差异。结论:结肠下区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作为胰头癌的手术治疗首选术式。
- 杨世伟石军项灿宏曾建平韩东冬
- 关键词:胰头癌动脉入路
- Oddi括约肌:从切开到修复被引量:19
- 2017年
- Oddi括约肌是控制胆胰管通道的阀门,对于维护胆胰管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括约肌成形还是切开术,均可不同程度的破坏Oddi括约肌的功能,造成术后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和胆汁细菌污染,增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反流性胆管炎甚至胆管癌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保护Oddi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基于笔者的经验,对于括约肌已被医源性损伤的患者,在肝外胆道可保留的前提下,均应联合经十二指肠括约肌修复术以恢复Oddi括约肌结构的完整性,减少其功能缺失继发的胆胰管并发症。
- 曾建平董家鸿
- 关键词:胆道疾病胰腺疾病手术后并发症
- 医源性胆管损伤治疗理念、模式和技术的革新被引量:17
- 2018年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历经百余年,发展和更新了诸多理念、模式和技术。先后制定了多种胆管损伤分型系统,尤其是以损伤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依据的中国分型,为合理选择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以损伤局部炎症状态为依据的术中修复、早期修复和延迟修复的个体化手术时机;确立了"建立在无炎症、无缺血、无瘢痕的健康胆管"以及"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胆道重建原则,形成以胆管对端吻合和胆管空肠吻合为基本术式的胆道重建方法,显著提高了医源性胆管损伤确定性手术修复的远期疗效。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使得轻微胆管损伤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肝切除与肝移植技术的引入为严重肝胆管损伤及损伤继发的终末期胆病提供了可靠的治愈手段。专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的确立,为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全面优化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效果。未来,针对胆管损伤病理学、临床分型、治疗策略、多元化方法综合应用的系统研究,将推动胆管损伤治疗精准医疗体系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提高胆管损伤的治疗效果。
- 董家鸿曾建平
-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手术时机
- 胆管扩张症临床分型和外科治疗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9
- 2017年
- 建立合理的临床分型、确定规范的分型治疗策略是优化胆管扩张症(BD)外科治疗的基础。鉴于传统Todani分型存在的局限性与缺陷,笔者通过单中心大宗病例资料分析,并经临床实践应用、评价和修订,依据胆管树受累部位与范围,结合发病因素和外科治疗方式的差异,提出了对BD外科治疗决策和手术方法选择更具明确指导作用的董氏分型。
- 董家鸿曾建平冯晓彬
- 关键词:胆管扩张症外科治疗
- 肝切除术后损伤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特征与手术修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肝切除术后损伤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确定性修复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0-2013年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4—2017年因肝切除术后胆管狭窄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肝切除术后胆管狭窄患者接受了再次手术修复治疗,其中13例合并手术后持续胆漏。致伤手术类型为左肝/扩大左肝切除10例、右肝/扩大右肝切除7例、肝中叶肿瘤切除2例,肝尾叶肿瘤切除2例。依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分型,本组胆管狭窄分别为Ⅱ2型4例,113型12例,114型5例。21例患者中,19例采用肝管空肠吻合术行确定性修复治疗,长期随访成功率89.0%。结论损伤累及2级或2级以下主要胆管的肝切除术后胆管损伤,继发持续胆漏或损伤性胆管狭窄时,需手术修复。肝管空肠吻合术是有效的确定性修复方法。左肝切除术后胆管狭窄,可经肝门板入路联合右前/右后肝管切开后整形吻合。右肝切除术后胆管狭窄,需经肝门板或经矢状部入路解剖左侧肝内胆管后空肠吻合。
- 曾建平刘哲王良王学栋金烁韩东冬董家鸿
- 关键词:肝切除胆管损伤胆管狭窄肝管空肠吻合术
- 巨大肝转移性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血管外皮瘤1例
- 2022年
- 患者女性,44岁,因“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hemangiopericytoma,SFT/HPC)术后13年,伴肺、肝、肾等多发转移5年,反复低血糖发作半年”于2019年9月22日收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患者13年前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右枕部颅内肿瘤,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灰白色组织,大小5 cm×5 cm×4 c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波形蛋白(+++)、CD99(++)、EMA(-)、CD34(-);病理学诊断为右枕血管外皮细胞型脑膜瘤(Ⅱ级)。
- 刘养岁金烁曾建平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免疫组化检查枕部波形蛋白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