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辰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建筑科学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两相流
  • 3篇流量计
  • 3篇差压
  • 3篇差压流量计
  • 2篇气液两相流
  • 2篇相含率
  • 1篇弹状流
  • 1篇电路
  • 1篇电路系统
  • 1篇双参数
  • 1篇太阳能
  • 1篇气相
  • 1篇气液两相
  • 1篇系统设计
  • 1篇联合供热
  • 1篇量计
  • 1篇节能
  • 1篇节能减排
  • 1篇近红外
  • 1篇供热

机构

  • 5篇河北大学
  • 1篇汇中仪表股份...

作者

  • 5篇方立德
  • 5篇谢辰
  • 3篇王东星
  • 2篇李丹
  • 1篇李小亭
  • 1篇李明明
  • 1篇李婷婷
  • 1篇韦子辉

传媒

  • 2篇计量技术
  • 2篇中国测试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新型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油气开采及油气运输中流体不分离计量是实现低碳生产的有效途径,气液两相流检测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基础。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研究测量方法,在水平管道上设计沿两相流流动方向进行测量的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将原有探头径向放置测量的方式改为沿流体流动方向进行测量,提高被相应的接收探头接收比例,达到准确测量的目的。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软件,优化装置结构。在新型测量装置上完成多个工况点的实验测试,得到相含率与近红外测量电压信号之间的数学模型,且相对误差分布在0.11%以内,为今后气液两相流不分离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 。
方立德李婷婷李丹谢辰王东星李明明
关键词:气液两相相含率
基于内外管流量计与近红外探头的气液两相流测量系统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针对现有差压流量计节流件与外管连接不稳定的缺点,利用三维CFD流体仿真软件,对差压流量计进行优化设计:在内管节流件与外管的管壁处增加相连的脊柱结构,该设计对内管节流件起到了支撑与固定的作用,减少了因装置震动产生的误差。在此基础上,搭建近红外探头,使之成为一个测量系统。针对环雾状流进行分析,在Chisholm模型基础上确定虚高测量模型,模型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61%,最终通过该模型求得单相气体质量流量。
李丹方立德温梓彤谢辰
关键词:CFD近红外
垂直方向内外管-近红外系统两相流特性研究
2018年
在天然气、石油、化工、锅炉、电子冷却装置、核反应堆等工业过程中,能够准确检测两相流的特性参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优化后的差压-红外组合测量装置,实现了总质量流量和液相体积含率的双参数测量,进而得到分相质量流量。在河北大学多相流实验室进行了垂直管段弹状流、泡状流及其过渡流型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液相体积含率最大相对误差为6. 30%,两相质量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为7. 68%,液相质量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为6. 63%,气相质量流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3. 49%。该研究为工业生产中两相流不分离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
谢辰方立德王东星李丹
关键词:差压流量计
新型内外管差压流量计弹状流双参数测量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为实现气液两相流相含率及流量的双参数测量,设计新型内外管差压流量计测量装置。利用该装置在单相水流量为1~11 m3/h范围内进行实验测试,拟合单相流出系数C的数学模型。单相水流量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在±1.6%以内。气液两相流测量特性研究在水流量范围为2~6 m3/h,气流量范围为0.12~0.6 m3/h进行实验,在已知含率的情况下求得弹状流的两相总质量流量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压损比与XLM变化规律,分段建立压损比和Frg与XLM的数学模型,得到分相含率。预测结果表明:弹状流液相含率相对误差在±2%以内,两相总质量流量相对误差在±3%以内。通过差压及压损比实现相含率及流量的双参数测量,为气液两相流不分离测量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方立德王配配王松曾巧巧谢辰谢辰韦子辉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差压流量计
太阳能壁挂炉联合供热系统设计被引量:2
2019年
设计了太阳能和天然气联合供热控制系统,重点讨论了该控制装置的结构和电路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系统内装有温度传感器、循环水泵和阀门,通过单片机控制,测量管路各点的温度值,判别不同的工作模式,使系统按照预先设好的程序进行冷热水循环、换热,实现2种供热系统的联合.通过模拟不同的工况点,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效果达到了预期设想,系统通过程序自动控制切换热源,供热装置提供的水温达到规定的要求,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方立德陈星彤王东星谢辰张琛
关键词:电路系统节能减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