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骨髓
  • 3篇预后
  • 3篇髓系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地西他滨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增生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全反式
  • 2篇全反式维甲酸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维甲酸
  • 2篇细胞淋巴瘤

机构

  • 1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林艳
  • 10篇顾伟英
  • 8篇董伟民
  • 5篇谢晓宝
  • 4篇曹阳
  • 2篇贺白
  • 2篇严峰
  • 2篇凌云
  • 2篇谢小宝
  • 1篇徐婷
  • 1篇岑建农
  • 1篇吴炜
  • 1篇刘娟
  • 1篇徐鹏
  • 1篇武志芳
  • 1篇李海乾
  • 1篇华晓莹
  • 1篇王建锋
  • 1篇邵晓梁
  • 1篇刘佳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初诊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9例在我院诊断的MM患者,分别检测一线治疗前的1周内、确认获得治疗反应的1周内及确认疾病进展的1周内的RDW水平,将患者分为RDW正常组(≤15.5%,n=133)和升高组(>15.5%,n=146),同时收集患者的治疗反应与生存资料等临床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DW的预后价值。结果在获得较好缓解的患者中RDW的水平较基线有明显的变化(P=0.0491),较疾病进展时同样有明显变化(P=0.0314)。在RDW升高组和正常组中位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2个月和46个月(P<0.01),12个月和30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RDW是OS(P=0.0010,HR=2.248,95%CI:1.368-3.694)和PFS(P=0.0000,HR=2.797,95%CI:1.842-4.24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患者初诊时RDW水平升高提示不良的临床预后。
李枫王飞岳延华郭嫣婷董伟民林艳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分布宽度预后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
2016年
目的:探讨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D)在急性白血病(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和急变期(CML-BC)患者及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9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79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例 CML-BC 患者、5例 CML-CP 患者和白血病细胞株 NB4、THP-1、KG-1、Raji、K562中 AID mRNA 的表达,以16名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结果89例 ALL 患者和79例 AML 患者 AID mRNA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3.785(0.006~7463.175)、1.812(0.005~69.107),健康对照组 AID mRNA 的表达水平为1.483(0.146~4.707)。 ALL、B-ALL、伯基特型白血病、Raji 细胞株和 M4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 M3、NB4和 KG-1细胞株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K562细胞株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较 CML-CP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CML-BC、CML 淋系急性变(CML-LBC)和 CML 髓系急性变(CML-MBC)患者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也高于 CML-CP 患者。结论 AID 在 B-ALL、伯基特型白血病、M4中呈高水平,在 M3和 KG-1细胞株中呈低表达,在 CML-BC 中出现表达水平的显著升高。
周光全沈应秋王琦岑建农林艳董伟民华晓莹谢晓宝顾伟英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2023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区分度。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图中的预测值概率与实际值概率相近,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准确度。结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分型、手术、放疗是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针对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化方案的制定。
徐鹏刘娟陈慧娟商丽梅严峰谢晓宝顾伟英林艳
关键词:预后因素列线图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R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初诊及复发难治MM患者给予RCd方案化疗2-4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总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完全缓解4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7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2例,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前后骨髓瘤细胞比例、M蛋白、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微小残留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RCd方案的化疗疗效与化疗前患者传统预后相关因素无关,而p53缺失患者的较好疗效率较低。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Cd方案治疗MM安全、有效,且不影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林艳顾伟英吴炜李海乾凌云严峰谢晓宝
关键词:来那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多发性骨髓瘤
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的Paget骨病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Paget骨病(PD)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的PD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以骨痛起病,呈慢性病程,无原发恶性肿瘤提示,以躯干多发骨质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均依靠骨病理活检明确PD诊断。经对症止痛、唑来膦酸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 P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通过病理活检等方法与转移性骨肿瘤等疾病鉴别诊断。
岳延华林艳曹阳董伟民谢晓宝顾伟英
关键词:PAGET骨病转移性骨肿瘤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患者(125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诊疗过程划分为未发生感染阶段(T1)、出现感染症状并使用抗菌药物前(T2)、抗感染治疗1周后(T3)、停用抗菌药物后(T4)4个阶段,比较CD64指数、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计数和免疫细胞水平在感染发生前后(T1 vs T2)的差异,探寻CD64指数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观察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趋势,并比较CD64指数和CRP的诊断效能;回访存活患者出院30 d内是否发生再感染,比较再感染和未再感染患者出院前(T4)各指标的复查结果,寻找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发生感染前后,CD64指数、CRP、CD14^(+)HLA-DR^(+)、CD4^(+)和淋巴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CD64指数与CD14^(+)HLA-DR^(+)之间存在负相关(r=-0.395,P<0.001),与CD3^(+)之间存在负相关(r=-0.187,P=0.047),与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230,P=0.006),与CRP之间存在正相关(r=0.313,P<0.001)。CD64指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711-0.868),敏感性为59.6%,特异性为89.2%,cut-off值为0.488;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754(95%CI:0.667-0.841),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3.0%,cut-off值为0.457;CD64指数联合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762-0.907),敏感性为74.7%,特异性为78.4%,cut-off值为0.531。发生再感染的患者与未再感染患者在出院前的复查指标中仅有CD14^(+)HLA-DR^(+)(F=8.524,P=0.004)和CD64指数(F=9.993,P=0.002)比较存在差异。CD64指数升高为患者出院后30 d内再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90,95%CI:1.343-2.386,P<0.001)。结论: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伴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具有诊断价值,其特异性高于CRP,联合使用两个指标可提高诊断敏感性。CD64指数对感染治疗结束后30 d内再感染具有预测价值。
徐茵董伟民林艳郭嫣婷刘佳徐婷顾伟英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CD64恶性血液病肺部感染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目前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文章比较DA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方案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不耐受标准化疗的髓系肿瘤(AML、MDS-EB-1或MDS-EB-2)患者48例,其中22例接受DAC联合ATRA组,26例接受DAC联合半量预激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ORR分别为86.4%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中位起效疗程为1个疗程,DAC联合ATRA中位起效疗程为2个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6.2和24.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DAC联合半量预激组3~4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DAC联合ATRA组(84.6%vs 54.5%,P=0.029)、(76.9%vs 45.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ATRA组粒缺时间、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DAC联合半量预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C联合ATRA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髓系肿瘤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起效更快,前者具有更好的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
刘月曹阳谢晓宝顾荃韦玮王飞岳延华林榕榕林艳董伟民顾伟英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滨全反式维甲酸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髓系肿瘤患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E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髓系肿瘤患者过程中,免疫细胞数量变化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DEC治疗的髓系肿瘤患者84例,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1或MDS-EB-2),其中DEC单药组21例、DEC联合ATRA组24例及DEC联合预激方案组39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免疫细胞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EC单药组及DEC联合ATRA组患者治疗后NK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DEC联合预激方案组患者治疗后CD8;及CD3;T细胞水平明显上升,而CD3-HLA-DR;的B细胞水平下降,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C联合ATRA组及DEC联合预激组的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75%和74.36%,均显著高于DEC单药组的42.86%(P<0.05),而DEC联合ATRA组与DEC联合预激组的ORR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OS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EC单药组及DEC联合ATRA组治疗后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感染率明显低于DEC联合预激组(P<0.05),而DEC单药组与DEC联合ATRA组治疗后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EC联合ATRA方案治疗髓系肿瘤的疗效与DEC联合预激方案相当,其抗髓系肿瘤的作用可能与其对NK细胞及T细胞的调控有关。
韦玮刘月商丽梅曹阳王飞郭嫣婷林榕榕林艳董伟民顾伟英
关键词:髓系肿瘤地西他滨全反式维甲酸免疫细胞
苯达莫司汀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联合吉西他滨、长春瑞滨、激素(BeGEV)±X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年龄≥18岁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予BeGEV±X方案化疗,X根据患者疾病特征选用CD20单抗、PD-1抑制剂、来那度胺、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观察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共18例患者完成≥2疗程BeGEV±X方案化疗,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4例,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患者1例,滤泡性淋巴瘤3b级患者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非特指型1例。1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4岁,11例男性,改良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17例,IPI评分高中危及高危组13例,NCCN-IPI评分高中危及高危组15例,14例患者存在结外病变,6例患者存在大包块。12例患者为难治性淋巴瘤,8例患者既往经过3线及以上的治疗。2-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率为6/18,部分缓解(PR)率为3/18,总体缓解率(ORR)为9/18。从BeGEV挽救性化疗开始至随访截止,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30 d,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52 d。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结论:苯达莫司汀联合吉西他滨、长春瑞滨、激素±X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较好的疗效,治疗后需严密观察血液学毒性及感染等副反应。
郭嫣婷李枫董伟民林艳谢小宝凌云严峰华晓莹贺白顾伟英
关键词:吉西他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探讨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间蒽环类药物治疗前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正常的32例确诊DLBCL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22~73 (54.4±14.2)岁],蒽环类药物化疗(至少6个疗程)结束后复查GMPI。分析化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指标、左心室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高峰充盈率(PFR)]、室壁运动异常总分(SMS)、室壁增厚异常总分(STS)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相位直方图带宽(BW)、相位标准差(SD)、熵]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与化疗前相比,化疗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均明显高于化疗前[BW:(42.81±11.37)°和(29.28±8.68)°;SD:(11.65±4.64)°和(8.79±3.14)°;熵:(39.84±5.51)%和(36.19±5.94)%;t=-9.132^-3.173,均P<0.05]。余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61~1.750,z=-1.633^-0.096,均P>0.05)。13例(40.62%,13/32)患者出现化疗后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化疗所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比例明显高于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比例(5/32,15.62%;χ^2=4.947,P=0.025);5例化疗所致左心室功能受损者均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化疗所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组的LVEF[(54.54±9.25)%]明显低于左心室收缩同步组[(66.79±7.65)%;t=4.087,P<0.01]。结论DLBCL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明显早于左心室功能受损,可作为早期评价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肌损害的指标。
邱春林艳顾伟英王建锋邵晓梁张飞飞陈佳恬李小霞贺白谢小宝武志芳王跃涛
关键词:蒽环类心肌灌注显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