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玉清

作品数:35 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心脏
  • 11篇手术
  • 9篇外科
  • 9篇二尖瓣
  • 7篇动脉
  • 7篇心脏外科
  • 6篇动脉瓣
  • 6篇主动脉
  • 6篇主动脉瓣
  • 5篇风湿
  • 5篇风湿性
  • 5篇瓣膜
  • 4篇心脏移植
  • 4篇修复术
  • 4篇术后
  • 4篇疗效
  • 3篇心房
  • 3篇置换术
  • 3篇射频
  • 3篇射频消融

机构

  • 3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卫生部
  • 1篇中山市人民医...
  • 1篇关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5篇焦玉清
  • 31篇孟旭
  • 21篇韩杰
  • 18篇李岩
  • 17篇贾一新
  • 16篇张海波
  • 12篇王坚刚
  • 10篇许春雷
  • 9篇韩薇
  • 8篇曾文
  • 7篇郑帅
  • 6篇罗天戈
  • 2篇王盛宇
  • 2篇孟斐
  • 2篇罗文琦
  • 2篇王宏娟
  • 2篇孙君辉
  • 1篇刘彤
  • 1篇马宁
  • 1篇王胜洵

传媒

  • 8篇心肺血管病杂...
  • 7篇中华胸心血管...
  • 5篇中国医药
  • 4篇中国心血管病...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护理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血小板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患者术后在院期间血小板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21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中心行TAVI患者,根据患者术后血小板下降特点分为血小板变化自限性组和非自限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超声资料、术中操作资料和术后在院期间抗血栓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最终纳入患者249例,自限性组175例(70.3%),其中男100例、女75例;非自限性组74例(29.7%),其中男43例、女31例,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自限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3.11±8.88)岁,非自限性组为(71.54±10.3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自限性组一般于术后第2 d发生血小板下降,并于术后第4 d达计数最低点,于术后第5~7 d恢复至基线水平;非自限性组血小板变化为单纯上升、下降或无规律波动。自限性组患者术前主动脉瓣狭窄程度更严重(P<0.001),且术中使用更多的体外循环辅助(P<0.001)。术后自限性组患者比非自限性组患者更易出现主动脉瓣瓣周漏(P=0.013)。结论TAVI术后患者血小板变化多呈自限性下降趋势,可能与患者术前主动脉瓣狭窄严重程度、术中使用体外循环装置、术后瓣周漏有关。
李翔宇张海波杨芳宇郑帅孟斐王胜洵焦玉清李岳环吴凯胜沈经纶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血小板
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比较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 年1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行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患者。其中胸骨正中小切口患者共36例,平均年龄(45. 86±14. 83)岁,男性21例(58. 3%),主动脉瓣21例,二尖瓣15例。肋间侧切口患者54例,平均年龄(56. 77±14. 83)岁,男性31例(57. 4%),主动脉瓣30,二尖瓣2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36对患者。结果:住院期1例患者侧切口主动脉瓣手术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小切口组患者在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显著短于侧切口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与肋间侧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相比,正中胸骨小切口患者有更好的受益,外科医生更容易掌握。
田白羽韩杰焦玉清孟旭
关键词:小切口瓣膜胸骨上段胸骨下段
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评价经心外膜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手术效果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在评价经心外膜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手术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开胸直视下行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患者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2~73岁,平均(57.9±11.5)岁,于术后3个月行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以确定手术效果。以横位及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重建方法评价术后左心耳夹形态、左心耳闭合情况、有无残余左心耳憩室等夹闭术手术效果指标,并计算18例患者左心耳残端平均最大深度,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大于10mm则左心耳残腔过大,残腔内血栓形成可能性明显增高),同时评价左心耳夹附近左心房壁有无手术操作损伤所造成的局部增厚变形及局部血肿形成,以及相邻重要解剖结构如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下肺动脉有无左心耳夹放置不当所造成的受压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所有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左心房及相邻解剖结构、左心耳夹均显示清晰。VR像上,均显示左心耳夹体两瓣结构均对合严密,未出现夹体断裂、分离及移位。横轴位及各方位MPR图像观察,所有病例左心耳均完全闭合,夹体远心端均未见夹体远端对比剂漏入形成左心耳憩室,左心耳均见不同程度萎缩。所有患者夹体均呈右上到左下垂直于左心耳短轴走行,左心耳残端平均最大深度(2.14±3.24)mm,均明显小于10mm的夹闭术要求。结论 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可直观显示左心耳心外夹闭术后左心耳夹的形态及位置,观察心耳夹闭合情况,发现有无左心耳憩室形成,测量左心耳残端最大深度,还可对夹体相邻解剖结构是否受到手术损伤做出判断,是全面评价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王珏郑帅焦玉清许春雷孟旭
同期外科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风险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评价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15年7月我科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实施射频消融患者15例,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442例.研究分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射频消融组15例,用倾向性评分按1∶3进行匹配,匹配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45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射频消融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左心房射频消融,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 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死亡[0与4.4%(2/45),P=1.00];卒中(0与0,P=1.00);出血再次开胸止血[6.7%(1/15)与4.4%(2/15,P=1.00];肾衰竭透析(0与0,P=1.00);主动脉内球囊反搏(0与0,P=1.00)、呼吸机辅助时间>24h [13.0(6,42)h与11.8 (7,35)h,P=0.64]、ICU停留时间[17.5(10,47)h与15.0(9,37)h,P=0.70]、术后住院时间[7.5(6,23)d与9.0(6,30)d,P=0.55]、术后30 d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0与0,P=1.00]及术后30 d再次入院(0与0,P=1.0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不增加围术期死亡及其他不良事件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郑帅焦玉清张海波孥岩韩杰贾一新许春雷曾文孟旭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5例新型自体心包主动脉瓣重建手术患者的护理被引量:1
2016年
总结5例国内最早开展的一种新型自体心包片主动脉瓣重建手术患者的护理。术前护理重点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术后不需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是该手术的一大特点,术后护理重点是对呼吸及循环系统进行监测,维持呼吸循环稳定。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操作,术后恢复顺利,出院超声提示重建的主动脉瓣功能良好。
孙君辉谷静媛郑帅焦玉清孟旭
关键词:自体心包术后护理
多巴酚丁胺的应用和包含多巴酚丁胺的试剂盒
本发明提供了多巴酚丁胺的应用和包含多巴酚丁胺的试剂盒,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了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来评估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储备,首次大宗病例报道并确定了最佳多巴酚丁胺评估方案。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多巴酚...
焦玉清张海波王坚刚张纯罗天戈韩杰赵浥尘
心脏外科正中开胸手术后疼痛护理管理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通过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疼痛评分、用药情况,建立个体化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管理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正中开胸心外手术的601例患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151例,占25.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82例,占63.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1例,占10.1%,其它疾病患者7例。在术后出监护室时、出院时、出院一周拆线时、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时、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时,分别进行疼痛量表评分调查,并根据用药情况和疼痛原因,给出针对性疼痛护理方案。结果:患者在五个时间点评分为术后出监护室时3.57±1.3,出院时3.25±0.75,出院1周拆线时2.13±0.62,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时1.55±0.91,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时0.63±0.51,其均值随着随诊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但是在术后一个月时数值的离散度加大,为患者围术期疼痛原因未解除,转为慢性疼痛。结论:患者在传统正中开胸心外科手术后,疼痛评分为低强度的,在术后1个月左右有疼痛性质的分化,应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疼痛护理管理。
孙君辉秦彦荣谷静媛许李力焦玉清孟旭
关键词:心脏外科疼痛评分护理管理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在心脏外科教学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在心脏外科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2010级至2013级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142名本科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为观察组(76人)和对照组(66人)。观察组采用CBL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学活动前后进行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问卷调查,教学结束时进行随堂测试考核理论知识。比较2组问卷调查和随堂测试结果。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结束时观察组具有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得分均高于对照组[(312±30)分比(256±30)分、(48±6)分比(39±7)分、(48±7)分比(37±7)分、(52±6)分比(35±7)分、(47±5)分比(3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堂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成绩和病例分析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85.5(82.0,88.5)分比78.0(68.5,82.0)分、45.5(40.0,50.0)分比35.0(31.5,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BL联合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临床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心脏外科临床教学质量。
贾一新孟旭李岩焦玉清韩薇
关键词:心脏外科
感染性心内膜炎161例手术治疗及诊断依据探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依据,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九病区近10年来(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基本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手术情况),以改良Duke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161例患者中,术前有反复发热病史126例,占78.3%;术前行血培养149例,阳性率20.1%;术前超声发现瓣膜赘生物130例,阳性率80.7%。依照改良Duke标准,术前确诊8例,疑似诊断106例,另有47例患者为手术中证实。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诊断手段,重复多次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阳性率;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认识、充分详实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数据将有助于临床诊断率的提高。
贾一新李岩孟旭许春雷曾文焦玉清韩薇孙鹤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利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研究在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变化,探索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心电生理学变化机制。方法建立对照组(Brown Norway-Brown Norway)和实验组(Brown Norway–Lewis)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每组建立模型20只,将20只模型随机分为4组,于术后第2天、第4天随机选取各组移植大鼠,获取心脏移植物分别进行病理检查,并应用快速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肌细胞AP。结果两组模型中供心复跳率100%,设定实验时间前对照组术中大鼠死亡2例,实验组死亡1例。组织学见对照组心脏移植物在移植后第2(n=4)、4(n=5)天均无明显排斥反应;实验组在移植后第2(n=4)、4(n=5)天有轻度到中重度排斥反应。在移植后第2、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心肌细胞AP时程(APD)均显著延长[第2天APD90:实验组(n=15)vs对照组(n=12),(88.1±6.5)mV vs(49.3±5.6)mV,P=0.0016;第4天APD90:实验组(n=21)vs对照组(n=15),(104.0±9.5)mV vs(59.3±5.2)mV,P=0.0064];心肌细胞AP最大去极化速率(dv/dt)均显著增加;动作电位幅度(APA)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大鼠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时,心肌细胞APD明显延长,AP dv/dt显著增加,APA无显著变化。
贾一新孟旭李岩焦玉清韩薇罗文琦王宏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急性排斥反应动作电位膜片钳技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